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长得

作品数:16 被引量:4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有限元
  • 3篇有限元分析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3篇隆升
  • 2篇弹性有限元分...
  • 2篇地学
  • 2篇地学断面
  • 2篇地震
  • 2篇地震反射
  • 2篇地震反射剖面
  • 2篇东昆仑
  • 2篇断裂带
  • 2篇岩带
  • 2篇岩石
  • 2篇蛇绿岩
  • 2篇深地震
  • 2篇深地震反射
  • 2篇深地震反射剖...
  • 2篇推覆

机构

  • 16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康奈尔大学
  • 2篇地质矿产部
  • 2篇锡拉丘兹大学
  • 1篇哥伦比亚大学

作者

  • 16篇武长得
  • 11篇崔军文
  • 11篇朱红
  • 11篇邓宗策
  • 9篇冯晓枫
  • 2篇卢德源
  • 2篇车敬凯
  • 1篇高锐
  • 1篇赵文津
  • 1篇郭宗汾
  • 1篇黄立言

传媒

  • 5篇地球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1990年中...
  • 1篇地质论评

年份

  • 1篇2008
  • 2篇1993
  • 13篇199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球地学断面(GGT)编图指南
<正>地学断面加深了我们对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的了解,阐述了矿产资源与地壳演化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对灾害的评价。对它规定一个共同的格式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使世界上各地区的断面能够直接对比。为此,在1987年8月14日于温哥华...
J·W·H·Monger武长得
文献传递
喜马拉雅碰撞带陆壳增厚和隆升机制——一种陆壳构造演化模式
“回流”是大陆碰撞带内普遍发生的一种构造-物理过程。本文基于喜马拉雅碰撞带的地质、地球物理事实,提出“回流”模式,以阐明喜马拉雅碰撞带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过程的内在联系,揭示大陆碰撞带的构造演化规律。
崔军文武长得朱红邓宗策冯晓枫
文献传递
地体边界岩石变形变质作用及其动力学分析
崔军文武长得朱红邓宗策冯晓枫
青藏高原的地体构造和缝合带,断裂构造的力学分类和运动学、动力学物质特征,伸展样式,新生代断块构造和断块边界的构造型式,岩石圈组构类型、现代青藏高原的隆升和造山作用。首次提出了喜马拉雅碰撞带的造山过程和热回流作用,青藏高原...
关键词:
关键词:地体变质作用地球动力学青藏高原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的界面。通过对断裂带及邻近地质体的构造变形及大地构造背景研究,可将断裂带的发展划分成4个阶段:1)蛇绿岩侵位前的板块俯冲阶段(90Ma 以前):2)蛇绿岩侵位时的板块俯冲阶段...
武长得朱红邓宗策崔军文
文献传递
从岩石圈的应力-应变状态看青藏高原的现代动力学特征
<正>青藏高原陆壳增厚和隆升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地学界的热点。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导致的滑脱和冲断推覆作用及双向挤压、大尺度东西向走滑造成的物质侧向流动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基本观点。青藏高原处于复杂的动力体制中。脆性变形构造应力...
崔军文邓宗策冯晓枫武长得朱红
文献传递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数据采集工作被引量:1
1993年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INDEPTH)先导性试验剖面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起西藏康马县的萨马达,南到西藏帕里。近南北向的剖面长约100km(INDEPTH-1),东西向横剖面长为8.6km(INDEPTH-2)。每隔2km测一次低速带。与反射地震工作一起还开展了“宽角反射”及“三维地震”测量。最大的震源一接收点偏移距为140—150km。由于地形条件十分困难,INDEPTH-1取弯线,INDEPTH-2取直线。
车敬凯K.D.NelsonM.L.Hauck郭景如卢德源武长得L.D.Brown
关键词:地震反射INDEPTH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成果被引量:6
1993年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试验剖面,伸入到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内部,长约100km(帕里—萨马达),其数据采集已由中美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和美国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合作完成。 试验剖面的科学目标之一是追踪MCT和MBT的向北延伸,涉及到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动力。
赵文津K.D.Nelson高锐L.D.Brown车敬凯M.L.Hauck武长得郭宗汾卢德源黄立言
关键词:地震反射INDEPTH
东昆仑西大滩混合岩带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研究沿昆仑山口北侧大致呈东西向展布的西大滩混合岩带,对探讨东昆仑地区的构造演化,厘定东昆仑地体和巴颜喀拉地体的边界性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在开展青藏高原地学断面研究之际,横穿东昆仑构造带,进行了近南北方向的地...
朱红崔军文武长得邓宗策冯晓枫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构造及变形机制的有限元分析
<正>中法“喜马拉雅地质构造与地壳上地幔的形成演化”合作研究和地矿部“亚东-格尔木 GGT地学断面”的综合研究,较完整地确定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模型和构造演化历史,为该地区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和模拟奠定了基础。本次模拟选择了...
邓宗策崔军文冯晓枫武长得朱红
文献传递
喜马拉雅碰撞带陆壳增厚和隆升机制——一种陆壳构造演化模式被引量:8
1990年
“回流”是大陆碰撞带内普遍发生的一种构造-物理过程。本文基于喜马拉雅碰撞带的地质、地球物理事实,提出“回流”模式,以阐明喜马拉雅碰撞带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过程的内在联系,揭示大陆碰撞带的构造演化规律。
崔军文武长得朱红邓宗策冯晓枫
关键词:碰撞带陆壳隆升推覆增生楔岩浆岩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