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雪华
- 作品数:9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海珠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中并发症的临床护理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对颈内动脉置入术的患者术中的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最大限度避免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年在本院进行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的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这49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49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者好转,占总人数的77.55%;有11例患者,发生了术中并发症,占总人数的22.45%。其中1例发生栓子的脱落,8例发生心率的下降,1例发生血压降低,1例发生了血管痉挛。结论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在置入支架的前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心率、意识以及肢体等基本情况,在手术中配备急救药品,如发现异常,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避免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 毕雪华
- 关键词:并发症临床护理
- 预防性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防治效果观察
- 2012年
- 目的观察研究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防治效果及其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共计3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1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患者并发症的症生情况以及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住院时间为26.38天,平均住院费用12360.8元,并发症发生率11%,血透达标率86.2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进行预防性的护理干预,能够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并降低其发生率,有效的提高了患者透析的充分程度,提高了治疗效果,是值得临床大量推广的方法。
- 王红燕毕雪华骆谏英汪玉泉
-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干预血液透析并发症
- 血管闭合器+弹力粘贴绷带在经股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血管闭合器+弹力粘贴绷带在经股动脉介入治疗中止血效果及减少血管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采用股动脉路径行PCI治疗的患者406例,分为使用血管闭合器+弹力粘贴绷带止血组165例,对照组使用手工压迫组82例,只用闭合器组159例,在止血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组在止血成功率、止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等的比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介入治疗中使用血管闭合器+弹力粘贴绷带止血,能大大缩短患者止血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减少血管并发症,同时也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 毕雪华
- 关键词:血管闭合器介入治疗止血效果血管并发症
- 脑损伤昏迷患者术后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脑损伤昏迷患者术后置管输液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行PICC及63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输液治疗的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导管置入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94.9%(75/79),锁骨下静脉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4.5%(4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堵管高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而导管脱落、非计划性拔管的机率小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两组在导管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脑损伤昏迷患者术后输流治疗中有简单易行、护理方便,留置时长等优点,相比较而言,PICC更具有优势。
- 林燕群黄富吴玉娜毕雪华
- 关键词:PICC锁骨下静脉置管脑损伤昏迷
- 临床护理路径(CNP)在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行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120例行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干预方法归纳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前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后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对照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配合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差错数。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检查配合度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3%(P<0.05);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为(4.37±0.40)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3.26±0.73)分(P<0.05);实验组护理差错共1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8次(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中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依从性,进而更好地配合检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
- 张梅芳袁强杨建娣洪勇毕雪华白锡恒
- 关键词:腹部CTCT增强扫描临床护理路径治疗依从性护理差错
- 覆膜支架置入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体会
- 2011年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主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主动脉壁的二成分离状态,是一种具有灾难性后果的临床急症。临床上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疼痛,休克与压迫症状。其特征是起病急,发展快,症状多样复杂,误诊率和病死率高。发病24小时内死亡率40%,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死亡率都很高。腔内治疗刨伤小,失血量小,术后恢复快。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已成为stanfordB型夹层的首选疗法。我院自2007年1月-2009年1月共开展此项手术8例,均获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毕雪华骆谏英王红燕
- 关键词:STANFORD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护理
- 68例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急救与护理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急救与护理方法,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对2007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68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急救与护理方法。结果本组68例患者经上述精心治疗护理后好转出院67例,抢救无效死亡1例,死亡率为1.5%;其余67例患者住院3~18d,平均7.5d。对出院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以降低出院复发率。结论急性左心衰竭病情危急、转变快、死亡率高,提高临床急救及护理水平可大大降低临床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
- 李芳毕雪华骆谏英
- 关键词:左心衰竭急救护理
- 临床护理路径在恶性肿瘤患者介入术后的应用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介入术后的临床护理路径式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术后患者212例,采取电脑随机分成观察组106例和对照组10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优75例,效果良15例,效果中14例,效果差2例,效果优良率84.91%;对照组护理效果优44例,效果良21,效果中30例,效果差11例,效果优良率61.32%。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优良率差异具有显著性(X^2=14.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介入术后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方法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的护理优良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毕雪华
- 关键词:恶性肿瘤
-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对骨折术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对骨折术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并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的96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ADL、FAM、FIM功能评分及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护理前后的ADL、FAM、FIM功能评分及疼痛VAS评分有差异;护理后,观察组的上述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效果显著,其能促进骨折患者的功能恢复,减轻术后疼痛,尽早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毕雪华
- 关键词:肢体锻炼骨折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