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君 作品数:42 被引量:187 H指数:8 供职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毛棉杜鹃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被引量:19 2017年 以毛棉杜鹃种子为外植体,采用丛生芽发生,建立毛棉杜鹃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毛棉杜鹃种子在0.6%琼脂和2.5%蔗糖的基本培养基中,发芽率最高,为64.6%。WPM培养基作为继代培养基,植株状态最好,培养60 d,平均伸长长度达0.92 cm。最佳增殖培养基为Read+0.02 mg·L^(-1) IBA+1.0 mg·L^(-1) ZT,培养60 d,增殖倍数达4.50。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WPM+1.0 mg·L^(-1) IBA+0.02 mg·L^(-1) ZT,生根率高达83.33%。添加0.1%活性炭对苗高、生根率、生根数和根长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组培苗移栽至泥炭土:珍珠岩(3:1)的培养穴盘中,30 d后,成活率超过90%。 赵富群 赵富群 尹茜 洪文君关键词:快速繁殖 3种檵木属植物结构解剖及适应性研究 叶片离析法和石蜡切片技术,比较研究3种檵木属植物根茎叶结构解剖特征及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1)与四药门花(Loropetalum subcordatum)相比,檵木(L.chinense)和红花檵木(L.chinens... 洪文君 申长青 刘强 黄久香 庄雪影关键词:适应性 接种福廷瓶头霉对毛棉杜鹃幼苗共生效应及其对加磷的响应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接种福廷瓶头霉对毛棉杜鹃的共生效应及其对加磷处理的响应。[方法]采用回接试验法,设置了4个加磷梯度(P0:不加磷,半磷P1:0.5 mmol/L,全磷P2:1.0 mmol/L,高磷P3:1.5 mmol/L),分析了接种福廷瓶头霉及加磷对毛棉杜鹃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和植物氮、磷吸收效率的作用。[结果](1)在不加磷时,接菌组的苗高、基径、平均冠幅净生长量和叶面积均显著高于CK组;加磷处理后,接菌组和CK组对磷浓度变化的生长响应趋势不一致:加磷处理可促进CK组苗高、冠幅和基径的增长,叶面积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以P1时最大;加磷对接菌组的苗高影响不显著,对冠幅和基径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叶面积呈现先降后升趋势,以P2时最低,P0和P3时显著高于P2;(2)接菌组的生物量显著高于CK组,增量为22.46%-242.86%;不加磷时,毛棉杜鹃对共生体依赖性强(322.1%),高磷时对共生体依赖性中等(243.1%),半磷和全磷时对共生体依赖性较弱(124.4%-144.6%)。(3)接菌能促进毛棉杜鹃根系的发育,总根长、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均显著高于CK组;加磷可促进其微根和细根体积比例的增加。(4)接菌可促进毛棉杜鹃幼苗的氮、磷元素吸收效率,其氮、磷吸收效率增量分别为59.16%-310.07%和59.44%-197.91%,在P0和P3条件下,其促进作用更显著。[结论]福廷瓶头霉可通过与毛棉杜鹃形成共生体,促进宿生植的生长及氮、磷吸收,也可有效提高毛棉杜鹃耐磷胁迫能力。 刘永金 徐滔 袁银 刘亚 洪文君 庄雪影关键词:根系形态 瓶内接种菌根真菌对毛棉杜鹃生长与抗性酶的影响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毛棉杜鹃(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的接种效应,筛选较佳的菌种,为毛棉杜鹃高效育种提供参考,并初步揭示菌根提高植株抗性的机理。【方法】选用7种从野生毛棉杜鹃中分离并鉴定的杜鹃类真菌回接到毛棉杜鹃无菌组培苗中,定期观察生长情况,测定苗高与生物量增长率、菌根侵染率、病情指数、PAL酶与LOX酶活性。【结果】(1)对照组2周后枯萎,而接菌组均生长良好。(2)7号菌组苗高生长率与生物量增重率均为最高,分别为71.81%与83.62%,其次是17号与14号处理组。(3)16号的菌根侵染率最高,1号菌种最低。7号的病情指数最低,5号、3号病情指数最高。各接菌处理组的PAL酶和LOX酶活性均高于CK组,16号PAL酶、LOX酶活性最高,为4.82与0.88 U/mg,1号、5号、17号PAL酶活性最低,为1.90~2.20 U/mg,1号、3号LOX酶活性最低,为0.29~0.38 U/mg。相关性分析表明,侵染强度与PAL酶活性和LOX酶活性均有显著正相关,而病情指数与侵染强度、PAL酶活性和LOX酶活性均呈负相关。【结论】7种真菌均可与毛棉杜鹃无菌组培苗形成菌根共生体,但不同菌种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影响有差异,7号(Bionectria ochroleuca)为最优的菌种,14号(Aspergillus sydowii)与17号(Paecilomyces javanicus)菌种为次优菌种。菌根侵染强度越大更加有益于PAL酶和LOX酶的产生,对植物的抗性与生长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与真菌的种类有关。 周玉洁 洪文君 黄久香 唐光大关键词:菌根化育苗 抗病性 抗逆性 华南地区马占相思人工林不同改造模式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2021年 研究间伐强度对华南地区人工林下套种阔叶树种生长的影响,为华南地区人工林营林措施和生态功能恢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以东莞大岭山林场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3种间伐强度处理(0、30%和60%,编号为M1、M2和M3),间伐后均匀套种乡土阔叶树种,以不间伐不套种纯林为对照。改造10 a后,分析不同间伐强度与套种改造模式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林分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套种模式改造10 a后,3种改造模式均显著促进群落乔木层的物种数(22—26种),林分灌木层物种数以M1模式较高,草本层物种数差异不大(14—17种);林分中乔木层、灌木层物种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以M1林分较高,分别为2.09和2.11,Pielou指数差异不大(0.83—0.96和0.90—1.02),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以CK林分最高。DCA分析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套种树种在改造后林分生长较好,密集分布在M1林分,M2和M3林分次之;间伐或套种处理均促进了幼树的生长,M1林分乔木层树种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胸高断面积均显著高于间伐M2和M3林分。该研究结果表明马占相思人工林经营模式以未间伐与套种相结合为最佳,可优化群落林冠结构,加速林分向地带性森林植被阔叶树种混交林演替。 洪文君 莫罗坚 张浩关键词:马占相思 间伐强度 套种 林下植被 中国鹅绒藤属(萝藦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扫描电镜研究 被引量:4 2013年 在环境扫描电镜下对29种及1亚种分布于中国的鹅绒藤属(Cynanchum)植物叶表皮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本研究中鹅绒藤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存在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表皮细胞轮廓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多数种类上表皮气孔不明显,下表皮除了狭叶白前(C.stenophyllum)外其他种均有气孔分布;上、下表皮均具有较厚角质层,多数种类叶上表皮有表皮毛而下表皮没有。叶表皮形态学结果支持Flora of China(Vol.16)中将木里白前(C.muliense)、卵叶白前(C.steppicolum)归并到大理白前(C.forrestii)的观点;不支持将羊角子草(C.cathayense)归并到戟叶鹅绒藤(C.acutum subsp.sibiricum)、老瓜头(C.komarovii)归并到华北白前(C.mongolicum)以及翅果杯冠藤(C.alatum)是美翼杯冠藤(C.callialatum)错误鉴定的观点。 洪文君 阙青敏 秦新生关键词:萝藦科 鹅绒藤属 叶表皮 干旱胁迫对圆叶乌桕和毛果巴豆幼苗生长、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为华南石灰岩地区植被恢复的树种选择及人工造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温室盆栽生长法,通过不同浇水频度控制干旱条件,并用常规方法测定各项指标.【结果和结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圆叶乌桕Triadica rotundifolia和毛果巴豆Croton lachnocarpus的苗高净生长量分别比对照减少2%-5%和8%-10%,基径净生长量增加17%-35%和10%-30%;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2种植物幼苗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根冠比均呈现下降趋势.生理检测结果表明,圆叶乌桕苗木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毛果巴豆;2种植物苗木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POD活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比较敏感,但SOD活性和MDA含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变化不明显.茎部解剖结构比较结果表明,2种植物在茎部皮层、韧皮部、木质部和髓部比例存在较大的差异,干旱胁迫会导致其木质部与髓部厚度比值增加,反映了2个树种可通过增加木质部与髓部结构来适应干旱胁迫.模糊隶属函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轻度干旱,还是中度和重度干旱,圆叶乌桕的耐旱能力均强于毛果巴豆,其生理指标和茎部结构对干旱胁迫响应的不同反映了其耐干旱胁迫机制存在差异。 洪文君 徐瑞晶 魏依娜 何妙坤 庄雪影关键词:干旱胁迫 幼苗生长 光合菌及AM真菌对圆叶乌桕幼苗的生长效应研究 圆叶乌桕(Triadica rotundifolia)为大戟科乌桕属落叶小乔木,是石灰岩地区次生林特有树种,也是石灰岩荒山绿化极具应用前景的乡土树种.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法比较研究了复合肥、光合细菌和菌根菌对圆叶乌桕幼苗生... 洪文君 莫惠芝 刘强 庄雪影接种光合菌和菌根菌对圆叶乌桕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2017年 本文研究了可促进圆叶乌桕生长的共生细菌或真菌及其共生效应,为华南石灰岩地区乡土树种壮苗培育提供理论科学依据。采用盆栽试验法,以不施菌为对照组(CK),比较研究光合菌(Rubrivivax gelatinosus,RG)2个稀释浓度(RG50,RG100)和2种AM菌根菌[疣状无梗囊霉Acaulospora tuberculata(AT),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及其混合菌剂(Mix)对圆叶乌桕幼苗菌根侵染率、生长及根系性状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光合菌可显著提高圆叶乌桕幼苗生长及生物量,以RG50对幼苗的促进效果最佳;接种菌根菌也可提高圆叶乌桕幼苗生长及生物量积累,但与对照组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性。光合菌比菌根菌能更大比例地提高地上部生物量和叶绿素a含量。综上分析可知,不同菌剂促进圆叶乌桕幼苗生长效果从大到小排序为:RG50>RG100>AT>Mix>GM>CK;2种菌根菌AT和GM均能促进宿主植物生长,但对促进圆叶乌桕生长的促进作用不强。 洪文君 莫惠芝 方素琴 刘强 吴永彬 许建新 庄雪影关键词:光合菌 AMF 生长性状 深圳梧桐山毛棉杜鹃根内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对深圳梧桐山毛棉杜鹃根内真菌进行分离、鉴定,为深圳梧桐山毛棉杜鹃优良菌株的筛选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根段直接培养法从毛棉杜鹃的根内分离得到14个菌株,采用r DNA-ITS-PCR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所得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深圳梧桐山毛棉杜鹃根内真菌丰富,所获的14个菌株均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除瓶头霉属(Phialocephala)和软盘菌属(Mollisa)外,其余菌株分别与Bionectria ochroleuca、Gloeotinia temulenta、Aspergillus sydowii、Paecilomyces javanicus和Fusarium oxysporum同源或近缘,均首次在杜鹃花科植物根内发现。[结论]该研究为毛棉杜鹃菌根化育苗技术的优良菌株筛选研究奠定基础。 刘亚 唐光大 洪文君 张国强 庄雪影关键词:菌落形态 RDNA ITS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