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涛 作品数:23 被引量:108 H指数:7 供职机构: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海南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 海南医学院科研基金资助学报项目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非小细胞肺癌P-gp、LRP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P糖蛋白(P-gp)、肺耐药蛋白(LRP)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肿瘤组织切片,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P-gp、LRP蛋白的表达,并随访其生存时间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本组96例非小细胞肺癌P-gp阳性率42.7%(41/96),LRP阳性率54.2%(52/96)。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P-gp表达阳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3.9个月,阴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8.9个月,Log-rank检验P=0.047;LRP表达阳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3.3个月,阴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8.8个月,Log-rank检验P=0.002。结论非小细胞肺癌P-gp、LRP表达可能为其预后危险预测因子,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何志惠 苏群豪 洪涛 曾江正 雷俊华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P糖蛋白 肺耐药蛋白 塞来昔布联合奥施康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联合奥施康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1月住院的恶性肿瘤且有中重度疼痛、意识清晰的55例作为研究对象。阿片未耐受者,奥施康定起始量10 mg每12 h 1次;阿片耐受者,中度疼痛奥施康定起始量10 mg每12 h 1次,重度疼痛奥施康定起始量20 mg每12 h 1次。同时应用塞来昔布200 mg每12 h 1次。结果用药4周后进行疼痛缓解率及生活质量评价。55例中,未缓解1例(1.82%),轻度缓解4例(7.27%),中度缓解13例(23.64%),明显缓解26例(47.27%),完全缓解11例(20.00%),疼痛缓解率90.91%。KPS功能评分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不良反应有便秘、恶心、呕吐,偶见头晕、嗜睡和排尿困难,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塞来昔布联合奥施康定治疗中重度癌痛效果确切,疼痛缓解率高,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雷俊华 洪涛 曾江正关键词:塞来昔布 奥施康定 癌痛 疗效 生活质量 小牛脾提取物联合化疗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瘦素和TNF-α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2010年 曾江正 郝新宝 苏群豪 洪涛 桑圣刚关键词:组织提取物 瘦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自体DC/CIK联合厄洛替尼维持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观察自体DC/CIK联合厄洛替尼(商品名:特罗凯)维持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Ⅲb、Ⅳ期老年(65~85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2例,经一线含铂两药方案化疗4周期后,疗效达到稳定或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联合组)给予厄洛替尼及自体DC/CIK生物免疫治疗,另一组(单药组)给予厄洛替尼单药治疗,每月复查评估近期疗效、无肿瘤进展时间及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是85.7%和71.4%(χ2=8.75,P=0.015)。无肿瘤进展时间分别为5.23月、3.57月(P=0.017)。治疗后两组的生活质量均有改善(P=0.001,P=0.008),联合组更为显著(P=0.033)。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皮疹及腹泻,但均能耐受,未作特殊处理自行缓解。结论 厄洛替尼联合自体DC/CIK维持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疗效及延长生存期。 何志惠 洪涛 苏群豪 曾江正 桑圣刚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厄洛替尼 树突状细胞 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近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评价彩超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近期疗效。方法:中晚期肝癌30例,其中原发性肝癌21例,转移性肝癌9例。肿瘤最大径≤5 cm的12例肝癌患者采用单纯射频消融治疗(RFA),肿瘤最大径>5 cm的18例肝癌患者采用RF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RFA术后1个月行超声造影或肝脏增强CT、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评价疗效。结果:30例患者完全灭活率46.7%(14例),部分灭活率53.3%(16例)。单纯RFA组12例完全灭活率50.0%(6例),部分灭活率50.0%;RFA联合TACE组18例完全灭活率44.4%(8例),部分灭活率55.6%(10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15例AFP阳性患者术后AFP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近期疗效较好,对于大肝癌宜联合TACE治疗。 曾江正 郝新宝 张建辉 苏群豪 黄美珠 洪涛 刘光清 何志惠关键词:冷循环电极 射频消融 中晚期肝癌 动脉栓塞化疗 原发性肝癌高表达抗原GPC-3的HLA-A2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位预测 2013年 目的预测原发性肝癌高表达抗原GPC-3的HLA-A2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方法通过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获取GPC-3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利用超基序、量化基序法和NetCTL数据库预测分析GPC-3的HLA-A2限制性CTL表位。结果初步筛选出GPC-3肿瘤抗原的HLA-A2限制性CTL优势表位,分别为GPC-3 102~110,155~163,169~177,229~237,281~289,319~327,326~334,367~375,522~530,564~572。结论预测出GPC-3的HLA-A2限制性CTL表位为GPC-3阳性原发性肝癌免疫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雷俊华 曾江正 郝新宝 苏群豪 洪涛 何志惠 黄芬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表观弥散系数在恶性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在恶性淋巴瘤诊断、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明确诊断为恶性淋巴瘤患者40例,其中霍奇经淋巴瘤患者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3例;另选健康志愿者11例,行WB-DWI检查。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淋巴结ADC值,其中恶性淋巴瘤患者于化疗前、第3周期化疗后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ADC值,并进行前后比较,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结果:化疗前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平均ADC值为(0.67±0.42)×10-3 mm2/s;行第3周期化疗后平均ADC值为(2.36±0.78)×10-3 mm2/s;健康志愿者平均ADC值是(1.91±0.51)×10-3 mm2/s。化疗前和第3周期化疗后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和健康志愿者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周期化疗后和健康志愿者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B-DWI和ADC值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临床分期及疗效监测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陈瑜 郝新宝 苏群豪 洪涛 周海燕 胡敏 冯锐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磁共振成像 淋巴瘤 XELOX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观察XELOX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进展期胃癌60例随机分成2组,XELOX组(32例):奥沙利铂130 mg/m2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2 h,第1 d;卡培他滨1 000 mg/m2口服,2/d,第1~14 d。对照(OFL)组(28例):奥沙利铂130 mg/m2,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2 h,第1 d;亚叶酸钙100 mg/m2静脉注射,第2 d,氟尿嘧啶(5-Fu)350 mg/m2静脉注射,第2~6 d。21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以上评价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XELOX组总有效率53.13%,OFL组总有效率为39.2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ELOX组口腔炎及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显著低于OFL组(P<0.05)。结论:XELOX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小,利于门诊用药,值得临床推广。 雷俊华 洪涛 曾江正 何志惠关键词:卡培他滨 奥沙利铂 胃肿瘤 TCL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临床观察 2006年 目的观察TCLF方案对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20例患者,紫杉醇175mg/m2,d1;顺铂20mg/m2,d1~5;亚叶酸钙100mg/m2,d1~5;氟尿嘧啶500mg/m2,d1~5,28天/周期。2周期后评估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20例晚期胃癌总有效率65%,其中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9例,临床受益有效率75%。主要毒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脱发及周围神经毒性。结论TCLF方案为晚期胃癌的有效化疗方案,毒性较低,可以接受。 曾江正 苏群豪 洪涛 何志惠关键词:近期临床观察 晚期胃癌 周围神经毒性 毒副反应 LF方案 白细胞减少 晚期结直肠癌组织表观弥散系数与化疗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晚期结直肠癌组织表观弥散系数(ADC)在化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4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具体为:奥沙利铂85mg/m2静滴,d1;亚叶酸钙200mg/m2静滴,d1、d2;氟尿嘧啶(5-FU)400mg/m2静推,d1、d2;5-FU600mg/m2持续静滴22h,d1、d2。14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12个周期。化疗4个周期按RECIST1.1标准评价疗效,并将患者分为有效组(CR+PR)和无效组(SD+PD)。于化疗前、第2个周期和第4个周期化疗后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并记录肿瘤组织ADC值,分析肿瘤所有目标病灶长度总和的减少情况、ADC变化值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40例患者中有效组22例(CR6例,PR16例),无效组18例(SD11例,PD7例)。第2个周期和第4个周期化疗后有效组的ADC值分别为(9.82±2.04)×10-4mm2/s和(10.09±1.95)×10-4mm2/s,较化疗前的(5.63±1.02)×10-4mm2/s明显升高(P=0.009,P=0.001),而无效组化疗前后的ADC值无显著差异(P=0.412,P=0.654)。有效组化疗前ADC值低于无效组(P=0.021)。有效组化疗前ADC值和第2个周期化疗后的ADC变化值分别与第4个周期化疗后所有目标病灶长度总和的减少百分比呈负相关(r=-0.681,P=0.004)和正相关(r=0.749,P=0.002)。结论晚期结肠癌组织化疗前ADC值及化疗后早期的ADC变化值可以作为预测晚期结直肠癌对化疗敏感性和化疗早期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 曾江正 雷俊华 洪涛 苏群豪 施玉森 王小龙 郝新宝关键词:结直肠癌 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化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