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昌锟
- 作品数:43 被引量:5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明末至民国时期桂北圩镇与周边农村社会研究
- 圩镇是考察区域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圩镇既是地理实体、经济实体,也是复杂的社会实体。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人则满、无人则虚”的村落草市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固定市场和圩期的圩镇,一些位于交通枢纽的圩镇甚至发展成为一县或...
- 熊昌锟
- 关键词:大圩
- 文献传递
- 清末民初地方金融机构转型中的多方博弈——以官银号改制省银行为例
- 2021年
- 清中后期,为了调控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通过银钱比价稳定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纷纷设立官银号。各省官银号因滥发纸币、管理混乱等痼疾,对当时的金融秩序造成严重破坏。中央政府要求各省对官银号进行整顿和改制,而地方当局也希望官银号改制银行后能发挥更重要的金融作用。改制过程中,各省官银号虽尝试向现代银行的转变,但官股仍占重要比例,商股从无到有,却无法起到更大作用,甚至被迫退出。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企图将各省银行改为中央银行分行,进行垂直管理,各省不甘财权旁落,拒绝中央要求,双方为此进行了多番博弈。官银号因改制不彻底,存在无法克服的弊病。但是,官银号向银行的过渡,却是走向现代金融机构的必然途径。
- 熊昌锟
- 关键词:清末民初
- 试论民国时期中国各界应对白银危机的举措及失败的原因被引量:3
- 2015年
- 1933年《伦敦白银协定》的签署和1934年美国《购银法案》的通过,对银本位的中国形成了巨大打击。中国市场上的白银大量流往美国,造成国内通货紧缩,物价下跌,金融和经济都遭受前所未有的损失。国民政府、金融界、学术界和各社会团体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和应对之策。然而,国民政府对当时白银危机的认知偏差以及应对政策的迟缓,造成无可挽回之局面。虽然此后通过加征白银出口税、打击白银走私、向英美寻求援助等一系列应急措施,但总体而言,收效甚微。应对政策的迟缓、不敢开罪美国、外资银行装运现银出口、英美不愿提供实质援助、日本的破坏以及国内自然灾害造成经济形势的恶化成为国民政府无力解决白银危机的主要原因。
- 熊昌锟
- 晚清关税税银征解中的纠纷与调解被引量:2
- 2022年
- “五口通商”后,中国建立起以外籍税务司为主的新式海关,征收进出口关税。清廷以关平银为关税征收标准,新式货币银元与关平银的折算成为中外争论的焦点。先后流入中国的银元又有几种不同的形制,新旧洋银在纳税时的补水方案以及官银号的砝码校准等问题,在各地屡起波折。而户部要求征解京饷需用足色库平银,也引起了地方税司和外商的不满。税银折色或征解引起的纠纷或交涉实际也表明英美等国为了便利通商,意欲打破传统中国的关税征收体制,建立一套新制度。
- 熊昌锟
- 关键词:晚清关税
- 灵渠与桂柳运河之比较研究
- 2011年
- 广西桂林境内分布着两条古运河,即灵渠和桂柳运河。"一府两运河"的独特现象以及地理位置的接近和沿岸地区社会经济繁荣状况的迥异,使得开展对这两条运河的开凿目的、修缮情况、历史及社会功用和现代利用价值的比较研究有了意义,也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反思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
- 熊昌锟
- 关键词:桂柳运河
- “良币胜出”——银元在近代中国市场上主币地位的确立
- 16世纪以来,美洲等地生产的机制标准化银元大量流入中国.起初,使用银元不仅需秤量计算,与银锭、制钱汇兑时也常需贴水.然而,银元在与银锭、制钱的长期竞争中,优势日益明显,流通数量和区域均有大幅增长及扩张,进而成为东南沿海、...
- 熊昌锟
- 关键词:银元
- 清代桂东地区宾兴文化圈述论被引量:1
- 2010年
- 宾兴作为一种礼仪古已有之。然而,随着隋唐科举考试的推行,宾兴的性质随之发生变化,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公益组织。桂东地区的宾兴发端于嘉道年间的郁林州,其后临近各府县纷纷效仿,成为广西最为发达和集中的地区。本文侧重从宾兴组织(管理)者的背景来分析宾兴文化圈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士绅在宾兴文化圈中所起的作用。
- 熊昌锟
- 关键词:社会公益组织
- 清代民族地区圩市发展中的国家力量——以广西灵川县大圩为中心的探讨被引量:4
- 2015年
- 传统学术观点认为,中国王朝国家的行政管理仅至县级,县级以下由士绅管理。"士农工商"的排序也使得商业位于四业之末,不受国家重视。然而,通过对档案、碑刻等资料的解读,发现清代国家通过设置行政机构,革新赋税制度,治理社会环境,疏浚河流大川、蠲免蠲征额赋以及对自然灾害的积极应对,形成了民族地区圩市经济开发中重要的国家力量。国家的积极参与不仅促进了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对民族地区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熊昌锟
- 关键词:清代民族地区
- 清代赣南土客“冒籍”之争与“恩户”的设置被引量:3
- 2020年
- 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使得明初在基层设立的里甲制度名存实亡,此前固定的生活格局逐渐被打破,社会流动性大为增强。大量移民前往地旷人稀的赣南,寻求生机。移民在经济实力上升的同时,希望通过科考实现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因为学额与本地人产生利益冲突,本地人状告移民童生"冒籍"等矛盾应运而生。清初政府在赣南本地民户中另立新户——"恩户",这既是地方征收钱粮的新手段,却也成为移民伪冒他户的可能途径。雍正年间设置的恩户数量有限,乾隆以后户数增多,逐渐成为一种与民籍并列的户籍形式,反映着基层社会的新变动。随着基层秩序的剧烈变化,国家处理基层问题的方式也随之而变。
- 熊昌锟夏静
- 关键词:清代
- 清代士绅与地方文化秩序的构建——以恭城文庙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 2011年
- 清代恭城文庙频繁重修,仅康熙年间就有四次。文庙带动了当地科考和文化的发展,恭城不断涌现科考中式士子,进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士绅阶层。士绅们活跃于当地社会,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推动教育发展,教化当地子民,并确立地方文化秩序。恭城文庙对当时社会和今天都有一定的影响。
- 熊昌锟黄永生
- 关键词:士绅文化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