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全来

作品数:10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周口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3篇术后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造影
  • 2篇冠脉
  • 2篇宝石能谱CT
  • 2篇MSCT
  • 2篇成像
  • 1篇低剂量
  • 1篇电子计算机断...
  • 1篇电子计算机断...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夹
  • 1篇动脉瘤夹闭
  • 1篇动脉支架
  • 1篇断层扫描
  • 1篇多层CT
  • 1篇心绞痛
  • 1篇心绞痛诊断
  • 1篇血管瘤

机构

  • 10篇周口市中心医...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作者

  • 10篇王全来
  • 4篇王峰
  • 3篇丁会
  • 2篇郭勇
  • 2篇闫迪
  • 1篇孙勇
  • 1篇郭富强
  • 1篇杨丽红
  • 1篇左玉娟
  • 1篇王慧
  • 1篇郭昭明

传媒

  • 2篇中国CT和M...
  • 1篇淮海医药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临床医学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低剂量多层CT在小儿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MSCT在小儿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中的超低剂量范围及其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103例临床疑似支气管异物的患儿进行超低剂量检查.使用64层螺旋CT,电压80kV,电流<30mA,螺距1.5,转速0.5s/r.患儿检...
郭勇温平贵王峰王全来丁会王俊青闫迪
关键词:支气管MSCT超低剂量
能谱CT高清采集技术在腹部血管CTA中的应用价值和辐射剂量评价
目的:研究宝石能谱CT高清采集技术在提高腹部血管CTA图像空间分辨率,显示微小病变及细微组织结构的能力并对其辐射剂量进行评价. 方法:选择性选取在我院行腹部血管CTA检查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A组,采用...
王全来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能谱CT空间分辨率
MSCT冠脉造影在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脉造影在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50例临床诊断怀疑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先后进行动态心电图、MSCT冠脉造影、常规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MSCT冠脉造影与动态心电图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价值。结果150例患者经过CAG冠脉造影检测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阳性118例,阴性32例,MSCT冠脉造影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33%、95.76%、93.75%、98.26%、85.71%,高于动态心电图(84.00%、87.29%、71.88%、91.96%、6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冠脉造影判断病变严重程度显示正常32例,轻度34例,中度55例,重度29例,MSCT冠脉造影与CAG冠脉造影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7、0.88、0.94,高于动态心电图与CAG冠脉造影(0.33、0.45、0.65,P<0.05)。结论MSCT冠脉造影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价值高于动态心电图,可有效判断不稳定性心绞痛病变程度。
郭昭明王慧左玉娟王全来杨丽红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
MSCD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MSCT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有手术病理结果的甲状腺结节209例,回顾性分析甲状腺结节的CT表现,分别对甲状腺结节的大小、数目、强化程度、有无钙化、有无囊变、有无出血进行统计学分析。
郭勇王俊青王全来闫迪温平贵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MSCT
宝石能谱CT成像技术对食管癌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0
2019年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成像技术对食管癌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食道癌患者的影像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低分化组(n=23)、中分化组(n=24)和高分化组(n=17),术前均行胸部平扫、双期增强扫描,采用GSI模式,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三组病灶部位及肿瘤大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0~100keV单能量下,CT值从高到低依次为低、中、高分化组(P<0.05);低分化组的碘浓度、NIC显著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三组间水浓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低、中-高分化组的碘浓度和NIC做ROC曲线发现,碘浓度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5,NIC的为0.826;碘浓度诊断低、中-高分化食管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6.52%和53.66%,动脉期NIC分别为73.91%和78.05%。结论宝石能谱CT成像技术中动脉期NIC对鉴别低、中-高分化癌有较高诊断价值,有潜能用于食道癌术前病理分级评估。
王全来温平贵王峰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
CT和MRI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手术患者术后残余肿瘤活性的评估价值比较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比较CT和MRI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手术患者术后残余肿瘤活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某院诊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4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介入手术后3~5周行CT、MRI及DS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和MRI对肝癌患者介入术后残余肿瘤活性的评估价值。结果:CT诊断结果与DSA结果比较,两者具有一致性(k=0.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结果与DSA结果比较,两者具有一致性(k=0.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出的准确性、灵敏度明显高于CT(P<0.05),两种方法检出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I检查在肝癌介入术后评估残余肿瘤活性中具有重要作用,与CT检查准确性比较,MRI检查具有一定优势,与DSA有更高的一致性和吻合度。
王峰丁会王全来温平贵
关键词:肝肿瘤介入手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肿瘤活性
宝石CT不同重建模式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评估中的对比
2017年
目的:探讨宝石CT不同重建模式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成像质量影响。方法:选取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复查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置入支架160枚),进行宝石CT冠状动脉成像,对所有患者均使用高清重建模式和标准重建模式,对两种重建模式的成像质量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高清重建模式成像评分为(3.51±0.21)分,标准重建模式评分为(3.12±0.16)分,高清重建模式成像评分高于标准重建模式(t=-2.451,P=0.024);测量成像支架直径,高清重建模式支架成像直径更接近原始支架数据,此外,两种成像模式支架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8,P=0.018)。结论:宝石CT高清重建模式下,冠脉支架的边缘成像更清晰,且测量动脉支架的直径更准确,更有利于对冠脉支架术后情况进行评估,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王全来
关键词:冠脉支架术成像质量
MRI弥散加权成像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比较自旋回波(SE)序列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显示能力。方法对28例CA患者采用SE和DWI序列进行MRI检查,观察两者对CA病灶的检测能力。结果 SE序列对每一例CA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着的显示均不如DWI序列敏感,即DWI序列显示含铁血黄素沉着的面积较大,SE序列有6个CA病灶铁环征显示不完整,DWI序列对其中5个病灶铁环征显示完整。结论 DWI序列显示CA的敏感度高于常规SE序列,CA患者MRI检查时,常规SE序列与DWI序列相结合,能更全面地提供诊断信息,对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
郭富强孙勇王全来蒿景龙
关键词: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DWI序列
宝石能谱CT在颅内动脉瘤夹闭及栓塞术后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在去颅内动脉瘤夹闭及栓塞术后伪影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36例行GE宝石CT能谱(GSI)扫描的金属动脉瘤夹及弹簧圈病例患者,在颅内动脉瘤夹闭及栓塞术后行能谱CT扫描,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后处理,评价宝石能谱CT的应用价值。结果:MPR、VR、MIP诊断优良率分别为88.89%、86.11%、9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三者诊断最小计算K值为0.89,说明符合度非常强,动脉瘤夹及弹簧圈的位置、形状、局部解剖结构及周围组织细节显示清晰。结论:宝石能谱CT能有效去颅内动脉瘤夹闭及栓塞术后伪影,可为脑血管病的临床随访和疗效评估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
王全来
关键词:宝石能谱CT金属伪影颅内动脉瘤
结直肠癌的CT表现及其与临床病理分级、患者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CT表现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进行CT扫描,统计CT征象中肠壁增厚形式、强化程度、增强后低密度区、淋巴结位置、肠周浸润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CT值、平均长径、平均短径,分析其与病理分级结果的关系,并对2组患者进行3年随访,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CT征象差异。结果137例患者经病理结果证实包括Ⅰ级患者41例,Ⅱ级51例,Ⅲ级45例;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肠周浸润、肿瘤大小≥4 cm、淋巴结CT值≥30 HU、平均长径≥0.6 cm、平均短径≥0.45 cm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高病理分级的危险因素。137例患者3年随访期间内生存104例,死亡33例,3年总生存率为75.91%;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肠周浸润、肿瘤大小≥4 cm、淋巴结CT值≥30 HU、平均长径≥0.6 cm、平均短径≥0.45 cm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CT检查可充分显示肿瘤内部状态以及其与相邻组织之间的关系,可判断肠周浸润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CT值、平均长径、平均短径,对评价结直肠癌病理分级、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王峰丁会王全来温平贵
关键词:结直肠癌病理分级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