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向远

作品数:219 被引量:811H指数:15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7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8篇文学
  • 19篇语言文字
  • 18篇历史地理
  • 12篇文化科学
  • 6篇经济管理
  • 5篇哲学宗教
  • 5篇艺术
  • 2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00篇文学
  • 37篇比较文学
  • 33篇东方学
  • 22篇翻译
  • 17篇代文
  • 17篇日本文学
  • 15篇学史
  • 12篇文化
  • 12篇文学史
  • 11篇侵华
  • 11篇文论
  • 11篇文学研究
  • 11篇国文
  • 9篇作家
  • 9篇小说
  • 8篇学术
  • 7篇战争
  • 7篇侵略
  • 6篇东洋
  • 6篇艺术

机构

  • 207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北京外国语大...
  • 2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外国语大...

作者

  • 207篇王向远
  • 2篇亓华
  • 1篇乐黛云
  • 1篇王升远

传媒

  • 1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1篇广东社会科学
  • 8篇东疆学刊
  • 8篇中国比较文学
  • 7篇山东社会科学
  • 7篇苏州科技学院...
  • 5篇日语学习与研...
  • 5篇人文杂志
  • 5篇北京社会科学
  • 5篇东方丛刊
  • 5篇西南民族大学...
  • 5篇东北亚外语研...
  • 4篇外国文学评论
  • 4篇北方工业大学...
  • 4篇南京师范大学...
  • 4篇文化与诗学
  • 3篇江淮论坛
  • 3篇安徽大学学报...
  • 3篇社会科学研究
  • 3篇高等学校文科...

年份

  • 2篇2021
  • 16篇2020
  • 16篇2019
  • 10篇2018
  • 11篇2017
  • 17篇2016
  • 10篇2015
  • 9篇2014
  • 7篇2013
  • 8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 14篇2009
  • 10篇2008
  • 4篇2007
  • 9篇2006
  • 6篇2005
  • 5篇2004
  • 11篇2003
  • 3篇2002
2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十年来我国日本文论与美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缺憾
2013年
进入21世纪10多年以来,随着我国日本文学研究的深化,对日本传统文论与美学的研究逐步展开,由此前的单篇文章发展到更为体系性、更有规模性的研究著作,一批优秀的著作陆续问世。但由于日本文论在中国译介滞后、研究难度大、研究基础薄弱、文化阻隔较大等种种原因,一些著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缺憾乃至错误。主要表现为原典研读缺失、范畴与关键词界定不准确乃至混乱、特征概括不到位、文论史与文学批评史撰写草率粗陋等问题。这在《"文"与日本的现代性》、《日本文论史要》和《现代日本文学批评史》等几部论著中表现得较为突出。
王向远
关键词:学术史研究学术评论日本文学
百年国难与“国难文学史”
《中国百年国难文学史》在通常所说的"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划分出"百年国难"(1840-1937)与"八年抗战"(1937-1945)两个时期,提出了"百年国难文学"与"八年抗战文学"两个范畴,认为1840年后的中国百年...
王向远
关键词:中国文学国难
文献传递
田汉的早期剧作与日本新剧被引量:2
1999年
王向远
关键词:早期剧作有岛武郎社会价值艺术价值新浪漫主义
“译文学”的概念与体系——诸概念的关联与理论体系的构建被引量:13
2015年
"译文学"学科建构的基石是若干学术概念与学科范畴,需要从自古及今、源远流长的中国翻译史与翻译思想史中加以发掘、整合与提炼,还需要将外国翻译理论与翻译思想加以参照。为此,在"译文学本体论"层面上,提出并界定了"译/翻"、"可翻不可翻/可译不可译"、"迻译/释译/创译"三组概念,以此作为译文生成的概念;又提出并界定了"归化/洋化/融化"、"正译/误译/缺陷翻译"、"创造性叛逆/破坏性叛逆"三组概念,以此作为译文评价与译文研究的概念。这两组概念又都涉及"翻译度"这个概念。通过论证这些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了"译文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又在"译文学关联论"的层面上,阐述了"译文学"与一般翻译学、与译介学、与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等相关学科的关联性,从而确立了"译文学"的学科定位,论述了其独特的学术功能。今后,还需进一步强化"译文学"的理论自觉,使其在翻译文学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王向远
关键词:翻译研究学科建构
主持人语
《东方丛刊》自创刊伊始,就是以东方文学、东方文化研究为主要特色的。在我印象里,创刊头几年的《东方丛刊》,常设的最重要的栏目是"东方文学",它不仅刊载东方文学研究的论文、通讯和书评,定期刊载东方文学研究的论文要目及重要论著...
王向远
文献传递
荣格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及其东方学思想被引量:1
2017年
以荣格为代表的'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以'东方-西方'二元论作为理论空间,对瑜伽、佛教、禅宗、易经等多有参照,对西方心理学中的唯理主义加以反省批判,对东方心理文化努力加以同情的理解,指出其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相通、相似,并把'集体无意识'的象征原型的分析方法运用于东方经典的解读。但另一方面,又明确反对西方人学习模仿瑜伽、禅宗等心理修炼方式,而主张用西方自己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来解决心理问题。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东西方观既超越了此前东西方文化'对立论',也超越了东西方文化'互补论',实际是主张'并立、互照',是西方的东方观的一种崭新形态。
王向远
关键词:精神分析心理学东方学
日本“东洋史”三种模式及东洋史观批判
2019年
“东洋史”研究是日本的东方学中起步最早、影响最大的学科,大体形成了三种东洋史模式:一是桑原骘藏的“民族盛衰一邦国兴旺”模式,宗旨是将改朝换代为主要内容的国别史转换为民族、邦国关系史,莫定了东洋史的基本架构;二是白鸟库吉的“南北对抗一东西交涉”模式,把东洋史视为北方野蛮民族与南方文明民族的互相对抗而又互相消磨的历史,日本因处在这种对抗之外而保持了特殊性,而日本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则属于文化交流性质的“东西交涉”;三是宫崎市定的“西起东至一终点文明”模式,认为东洋文明起源于西亚,经过印度、中国而最终到达最东端的日本并集其大成。
王向远
关键词:国别史文明起源东方学邦国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系列之三 日本有“反战文学”吗?
2015年
从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前夕直到战败为止的十来年间,整个日本文坛全面军国主义化,先前反战的"无产阶级作家"也大都转向(变节叛变)了。反战文学、抵抗文学几乎绝迹,连被我国学者视为"反战"、"抵抗"的几个日本作家,实际上也没有反战。对于法西斯侵略国而言,真正的"反战文学",应该是战争中的反战文学,不能以战前或战后发表的某些作品为据断定日本有反战文学并予以过高估价。
王向远
关键词:侵华战争文化侵略左翼作家反法西斯斗争小林多喜二
日本历史小说巨匠海音寺潮五郎的中国题材被引量:2
2006年
日本现代历史小说大家海音寺潮五郎,在中国历史题材创作方面也颇有创获。他的长篇小说《蒙古来了》是表现13世纪中日关系及国际关系的具有广阔世界视野的大作;以中国古代史为题材的短篇集《中国妖艳传》和《中国英杰传》,表现了他对中国历史人物的独特理解;在1960年代日本社会流行的“孙子热”中应运而生的长篇小说《孙子》,却不逐时流,表现了宁静致远、激流永退的人生追求,从求诸于内、自我修养角度把握了孙子及中国兵法的精髓。
王向远
关键词:日本文学历史小说中国历史题材
《古今和歌集》汉译中的歌体、歌意与“翻译度”被引量:3
2017年
《古今和歌集》的汉译实践可以有效说明"译文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翻译度"这一重要概念。和歌的"翻译度"体现在"歌体"(和歌体式)的呈现与"歌意"(和歌意蕴)的传达这两个方面。以往的《古今和歌集》翻译表明,汉诗型的种种归化译案,难以呈现和歌独特的"五七"调、不对称诗型及奇数音节,会使和歌的歌体面目全非,也难以将歌意完整正确地传达出来,要么翻译度不足,要么翻译过度,译文往往暧昧模糊、不知所云。通过对不同译案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三句"五七调"的译案不仅可以在外形上保留歌体的基本特征,而且在内容的容量上也与和歌大致相当,使歌意得以完整有效的传达,不失为和歌及《古今和歌集》翻译的最佳方案之一。
王向远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