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方泽
- 作品数:17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 混合与递延
- 马勒是晚期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他的交响曲作品篇幅庞大、结构复杂、内容深刻,其中强烈的“悲剧性”特点又是当时“世纪末”主流风格的典型。本文以马勒的第五、六、七交响曲,即所谓“器乐三部曲”为主要对象,以“曲式学”的方法和步骤...
- 符方泽
- 关键词:交响曲曲式
- 文献传递
- 务实交流学术研究成果 努力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第三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16年
- 2015年10月30日—11月3日,由中国音协音乐分析学学会主办、武汉音乐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音乐学院成功举行。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60余所高校或单位的近300位相关专业的专家、教师与学生参会,收到参会论文及课程展示资料百余篇(份)。在为期4天的会议中,共举行了12场论文交流会、3场课程展示与教学研讨会、6场国内外专家讲座和两场音乐会。
- 符方泽
-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音乐分析学术研究成果务实
- 交响套曲整体结构的重组性思维——关于马勒交响曲中的“乐章分组”现象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被引量:2
- 2010年
- 马勒作为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的典型代表,其交响曲作品在乐章的数量、功能及相互关系等方面与传统交响曲有着较大不同,而整体结构中的"乐章分组"现象及其所带来的套曲整体结构重组问题,更成为了其中独特而突出的曲式特点。本文从"乐章分组"现象入手,对马勒交响曲作品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
- 符方泽
- 关键词:交响曲曲式
- “音名主题”在新音乐创作中的复兴与沿革——以《十二首用SACHER主题写作的大提琴作品系列》为例被引量:2
- 2016年
- "音名主题"是音乐主题构成手法中的一种特定做法,在音乐史上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20世纪的新音乐时期,这种古老的音乐传统越来越被更多人所认知和重视。以瑞士人保罗·扎赫尔的姓氏对应而成的"扎赫尔(SACHER)主题"是20世纪一个著名的音名主题,而由十二位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同时使用这一主题写成的《十二首用SACHER主题写作的大提琴作品系列》则可以说是使用"音名主题"写作最集中的文献。本文通过对这十二首作品的总体概述和选择性分析,一方面对SACHER主题在这些作品中的各种用法作了初步归纳;另一方面,也就音名主题在20世纪新音乐创作中的运用情况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 符方泽
- 关键词:新音乐音级集合
- 混合与递延——马勒“器乐三部曲”及其曲式学研究
- 马勒是晚期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他的交响曲作品篇幅庞大、结构复杂、内容深刻,其中强烈的“悲剧性”特点又是当时“世纪末”主流风格的典型。本文以马勒的第五、六、七交响曲,即所谓“器乐三部曲”为主要对象,以“曲式学”的方法和步骤...
- 符方泽
- 关键词:交响曲曲式学
- 文献传递
- 二胡协奏曲《三峡叙事》的内容与形式--兼及刘健“声学媒体音乐作品”中某些创作观念与技术手段被引量:2
- 2014年
- 文章以武汉音乐学院已故著名作曲家刘健的遗作《三峡叙事》为对象,以创作观念和技术手段入手,从"形象分析"、"曲式分析"和"旋律分析"等角度进行研究,并总结出关于作品"内容构思的人文性"、"叙事方式的概括性"、"结构组织的交缘性"和"旋法技术的风格性"等方面的特点。文章对刘健的创作观念、审美情趣和音乐语言及其成因作了一定总结,对于研究刘健的"声学媒体音乐"有一定现实意义。
- 符方泽
- 关键词:语言性
- 后调性音高观念与技法中的数理现象——兼及20世纪音高的研究视角
- 2023年
- 本文以后调性音高为研究对象,从“数理现象”入手对其做实证研究。文章从西方音高组织的数理传统引入,借用“排列”“组合”概念将后调性音高中“从和弦到集合”“从音阶(列)到序列”等现象归于“从中心到核心”的组织观念变革;又以数学中的“无穷”概念来归纳“微分音”“频谱音乐”中音高内涵的展衍和对微观音高世界的探索,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后调性音乐“从音高到频率”的观念拓展。
- 符方泽
- 关键词:音高组织
- 泛调性音乐的分析策略
- 2018年
- 本文以泛调性音乐的分析策略为主要论题,首先从理论上对"调性因素"、"主音流动"等概念作了一定解读,并梳理出调性因素的若干具体类型。在此基础上,文章第二部分以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中的第二首为对象,剖析了作品中的多种调性因素及其状态,并借助线性分析的方法对作品进行结构的透视分析。文章尝试采用不同分析方法的混合使用,也从分析结果上进行一定比较,验证了这种分析策略的效能,为泛调性音乐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
- 符方泽
- 界定·分析·理解——泛调性音乐分析引论被引量:3
- 2018年
- 文章围绕"泛调性音乐",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讨论泛调性音乐的概念内涵与表现形式。第一、二部分对已有文献中的相关定义和描述进行比较和归纳,并通过与扩展调性、多调性及无调性等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对泛调性音乐进行了一定理论界定;第三、四部分则先后列举德彪西和勋伯格的作品,重点分析其中调性的"暗示"、"混合"及"流动"等现象。基于这样的分析,文章还提出"自由调性"与"自由无调性"的概念以区分泛调性音乐中的不同音高组织手段与风格状态,并在结语中指出泛调性音乐分析在西方音乐无调性进程的研究中可能起到的方法论与参考性意义。
- 符方泽
- 关键词:德彪西勋伯格
- 马勒交响曲中的“散文式”句法及其特点研究
- 2011年
- "散文式"句法是浪漫主义时期(尤其是晚期)音乐作品中突出的句法风格,对其进行现象分析和理论总结,对于进一步深入了解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马勒交响曲作品中的"散文式"句法别具新格。它的内部结构、主题材料、材料发展等方面都在"散文式"句法中尽情展放,从而光彩照人,夺人心魄。
- 符方泽
- 关键词: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