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静
- 作品数:33 被引量:52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糖脂二硫键嫁接物基因给药系统体外抗乙肝病毒药效研究
- 缪静
- 创新驱动儿童药物发展,科技守护儿童用药安全
- 2024年
- 儿童药物是近年来公众关注的热点之一。鼓励儿童药物研究开发,推进儿科药学技术创新,加强儿童用药监测管理,对于提高儿科医疗质量、保障儿童用药安全至关重要。为提升儿童合理用药水平、引领儿科药学技术革新、助力儿科药学高质量发展,本期推出“儿童药物研究”专栏,分别从“儿童药物警戒”“儿童药物研究前沿技术”“儿童药物临床评价”和“综述”四大主题栏目深入探讨,以期为儿童药物研究领域同道提供临床实践参考、技术运用借鉴和研究思路拓展,为促进儿童合理用药,推动儿童药物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
- 缪静缪静
- 基于FAERS数据库的儿童唑类抗真菌药物相关肝损伤研究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分析研究儿童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肝损伤不良事件,为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提取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艾沙康唑的不良事件报告,并采用比例失衡法、综合标准法及多项伽马泊松分布缩减法进行不良事件信号挖掘,对儿童肝损伤相关报告进行分析。结果共提取5种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儿童肝损伤报告360份,伏立康唑和氟康唑报告数最多,分别为185例和87例。除伊曲康唑外,报告年龄主要分布于>12岁儿童(43.06%)。发生肝损伤的时间主要集中在30 d内,常见报告的合用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甲氨蝶呤、环孢素等。所有唑类药物均检出肝损伤的阳性信号,信号值较高的是伏立康唑的脂肪性肝炎(6例,ROR 172.80,PRR 171.85,EBGM0547.65)和艾沙康唑的急性肝衰竭(8例,ROR 77.49,PRR 65.01,EBGM0530.21),其中脂肪性肝炎为新的信号。结论唑类抗真菌药物均有致儿童肝损伤风险,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30 d内,合用肝毒性药物和相互作用药物可能增加肝损伤风险,具体临床表型和风险因素仍需临床研究验证。
- 朱正怡倪映华高鹏黄凌斐杨巨飞缪静
- 关键词:唑类抗真菌药物肝损伤儿童
- 肾小球疾病患儿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导致身高增长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研究肾小球疾病患儿长期糖皮质激素应用所致身高增长障碍的相关因素,探讨可能的原因及干预策略。方法回顾性收集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就诊并连续使用糖皮质激素≥6个月的肾小球疾病患儿资料,包括性别、身高、体质量、诊断、起病年龄、复发情况,以及激素类别、用法用量、起止时间、合用免疫抑制药物等,并计算年平均身高增长(ΔH)。采用SPSS V 23.0软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ΔH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121例肾小球疾病患儿,人均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长21.7个月,年均累积量按泼尼松计为159.5 mg·kg^(-1)。激素使用起始和结束时患儿身高分别为(112.8±17.9)、(123.2±15.6)cm,ΔH为(5.0±1.7)cm(0.0~10.4 cm)。在结束时患儿身高等级整体下降0.6 SD,并且1/4患儿身高低于同年龄、性别2 SD,提示激素使用可致身高增长障碍。进一步展开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后发现,起病年龄、年均激素累积量是影响ΔH的重要因素(呈显著负相关)。患儿起病年龄越大,ΔH越小,在3岁前、7岁前起病者的ΔH分别为5.44、4.99 cm。当激素用量低于每年100 mg·kg^(-1)(即0.27 mg·kg^(-1)·d^(-1))时,ΔH>6.0 cm,而超过每年300 mg·kg^(-1)(即0.82 mg·kg^(-1)·d^(-1))时,年均ΔH仅<2.9 cm。结论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对患儿身高增长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在起病年龄小、年均激素累积量大的患儿中尤为显著。优化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可能能够减少相关不良反应。
- 黄凌斐吴园园程佳萍高鹏路智红缪静
- 关键词:肾小球疾病患儿糖皮质激素
-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不同制剂对儿童川崎病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比较分析
- 2024年
-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制剂对儿童川崎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的川崎病患儿的病历,使用2种IVIG制剂,分别定义为制剂A和制剂B。纳入患儿均在确诊川崎病后给予IVIG(2g·kg^(-1))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而对比2种IVIG制剂治疗前后的体温变化、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及IVIG单药费用、住院时间和不良事件的情况。结果 根据药品说明书,制剂A和制剂B的药品相关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制剂B退热所需时间比制剂A更短,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在输注结束后第一次体温检测中,制剂B组患者体温值显著低于制剂A组(P<0.05),并且与制剂A相比,制剂B治疗后患者白细胞下降更为显著(P=0.010)。在住院时间和IVIG单药费用方面,制剂B显著缩短住院时间(P<0.05),单位体质量的IVIG费用更低(P<0.001)。在不良事件方面,包括皮疹、高热中断输液、肝损伤和冠脉扩张的发生,2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不同制剂对儿童川崎病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存在差异,但治疗安全性相当。
- 赵华伟沈月芳沈月芳倪映华倪映华孙洋洋缪静
- 关键词: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川崎病制剂退热时间
-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小分子靶向药物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恶性肿瘤已成为造成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最常见的儿童恶性实体瘤之一,占儿童癌症死亡率的15%。NB的高度异质性使治疗变得复杂,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干细胞移植、放疗、抗GD2单抗的免疫治疗以及分化诱导剂13-顺式维甲酸治疗等。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改善高危NB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提高患儿生存率。小分子靶向药物具有选择性强,不良反应小,结构稳定的优点,已被用于多种肿瘤的精准医疗。随着对发病机制的研究,许多分子标志物被发现可作为NB的治疗靶点。综述系统总结了当前NB的潜在靶点以及研究中的小分子靶向药物,以期为儿童NB靶向治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 贾婷婷林艳章梦缪静
-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高危生物标志物靶向治疗小分子抑制剂
- Janus激酶抑制剂在儿童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本文探讨了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tor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JAKSTAT)途径在多种儿童疾病中的核心调控作用,并展望了JAK抑制剂在这些疾病治疗中的潜力。JAK-STAT途径作为细胞信号传导的关键机制,对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功能调控至关重要。当其异常激活时,会诱发一系列免疫性疾病。在多种成人疾病治疗中,JAK抑制剂已显示显著疗效,为儿童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了JAK抑制剂在多种儿童免疫性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为JAK抑制剂进一步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 潘洪爱沈燕沈燕
- 关键词:儿童疾病
-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缪静任梓华
- 一种具有抗乙肝病毒活性的脂质纳米粒及应用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抗乙肝病毒活性的脂质纳米粒,所述脂质纳米粒由抗病毒药物和脂质材料组成,所述药物选用阿德福韦酯。本发明利用固体脂质纳米粒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均具有快速的细胞摄取和细胞浆滞留功能,对分子靶标位于细胞内的抗病毒...
- 胡富强杜永忠袁弘缪静
- 聚乙二醇化半乳糖基修饰壳寡糖硬脂胺二硫键嫁接物及其肝实质细胞靶向纳米制剂和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乙二醇化半乳糖基修饰壳寡糖硬脂胺二硫键嫁接物及其肝实质细胞靶向纳米制剂和方法,属于高分子药物载体的合成领域。本发明提供的聚乙二醇化半乳糖基修饰壳寡糖硬脂胺二硫键嫁接物,其中壳寡糖的分子量18.9kDa,...
- 缪静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