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澍

作品数:9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德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应激
  • 2篇应激障碍
  • 2篇生物反馈
  • 2篇头痛
  • 2篇创伤
  • 2篇创伤后
  • 2篇创伤后应激
  • 2篇创伤后应激障...
  • 1篇地级
  • 1篇地级市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分析
  • 1篇心理干预
  • 1篇心身
  • 1篇心身疾病
  • 1篇心身疾病患者
  • 1篇药物治疗
  • 1篇医生
  • 1篇抑郁

机构

  • 7篇德阳市人民医...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7篇罗澍
  • 3篇刘敏
  • 3篇刘平
  • 2篇王淳
  • 1篇谢勇
  • 1篇李洁
  • 1篇张先杰
  • 1篇易兴阳
  • 1篇刘勇
  • 1篇张标
  • 1篇赵长明
  • 1篇曹成琦
  • 1篇薛杨
  • 1篇孙小康
  • 1篇郭向东
  • 1篇韩佳
  • 1篇王瑛
  • 1篇朱玲
  • 1篇王力
  • 1篇唐梅

传媒

  • 1篇智慧健康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心理...
  • 1篇华西医学
  • 1篇健康研究
  • 1篇麻醉安全与质...
  • 1篇四川省医学会...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某地级市三甲医院麻醉医生压力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某地级市三甲医院麻醉医生压力现状,分析压力来源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方法采用普查方法,应用"生活事件评定量表(LES)"和自制"压力因素调查表"等测量工具,对某三甲医院麻醉科全体医生的压力现状、压力来源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LES统计结果显示,该三甲医院内麻醉医生压力状况明显高于平均健康水平,压力主要来源是工作、学习和健康;压力因素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压力因素依次是:临床麻醉中的手术风险、医院内薪酬水平、工作时间长度、职称晋升、睡眠时间、论文、工作环境和心理健康。结论某院麻醉医生的压力情况不容乐观,压力来源有多重因素,建议医院在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麻醉科人员现有的薪酬水平,改善手术室现有的工作环境,邀请心理专家定期咨询和辅导,以减轻麻醉医生的心理压力。
韩佳王瑛张先杰罗澍
关键词:麻醉医生
食管癌术后酒精戒断综合征的防治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酒精戒断综合征的原因及有效预防治疗措施。方法 2000年1月-2011年10月共行食管癌手术935例,术后发生酒精戒断综合征1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1~67岁,平均54岁。饮酒史16~47年,平均27.8年;每日饮白酒量为250~1 000 g,酒精含量162~590 g,平均321.5 g。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酒精戒断综合征诊断标准。在食管癌常规术后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谵妄、烦躁、精神失常、昏迷等不同情况应用维生素B族、纳络酮、氟哌啶醇、氯丙嗪、安定、促进脑细胞代谢及补充能量等综合治疗,必要时予以镇静后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结果患者经治疗后戒断症状均完全消失,治疗时间2~10 d,平均5.3 d。1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4~18个月,均完全戒酒,其中1例术后8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余12例均恢复良好,且未出现酒精戒断症状。结论经合理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食管癌术后酒精戒断综合征发生率可明显降低,详细询问病史,术前术后积极预防并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薛杨罗澍孙小康赵长明郭向东
关键词:食管癌酒精戒断综合征
中国心身疾病患者中DSM-5与ICD-11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比较
2023年
目的:比较我国心身疾病患者在DSM-5和ICD-11诊断标准下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和共病率的差异。方法:被试为485名亲身经历过创伤事件的心身疾病患者。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PTSD Checklist for DSM-5,PCL-5)评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采用病人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评估抑郁和焦虑症状。结果:DSM-5和ICD-11标准下PTSD的发生率分别为49.7%和38.4%,使用DSM-5标准PTSD发生率显著高于ICD-11标准。在仅符合DSM-5 PTSD阳性个体中与抑郁和焦虑的共病率分别为88.4%和81.2%,仅符合ICD-11阳性个体中与抑郁和焦虑的共病率分别为42.9%和64.3%。ICD-11标准可显著降低与抑郁的共病率,但是不能显著降低与焦虑的共病率。结论:使用DSM-5和ICD-11不同诊断标准在发病率及与抑郁共病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罗澍罗澍刘平闫一民方若蛟曹成琦曹成琦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心身疾病患者共病
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社会支持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社会支持。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16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并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与治疗效果。结果PTSD患者主要表现为痛苦、反复回想创伤经历、回避创伤情景以及持续性应激,同时伴有一定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通过药物治疗后,所有患者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均远优于治疗前,数据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具有痛苦、反复回想创伤经历、回避创伤情景、抑郁、焦虑等症状,通过药物治疗后,可显著提升社会支持,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罗澍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会支持抑郁
生物反馈治疗紧张性头痛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紧张性头痛患者的人格特征,进一步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对紧张性头痛的疗效。方法以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软件为研究工具,对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诊治的紧张性头痛患者进行调查测试,将...
刘勇王淳刘平朱玲罗澍刘敏吕桃
关键词:紧张性头痛生物反馈
文献传递
生物反馈疗法预防慢性每日头痛患者头痛发作的效果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疗法预防慢性每日头痛(CDH)患者头痛发作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CD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物反馈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50例。生物反馈组接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每次训练时间为30min,每周2次,连续治疗8周,疗程结束后每个月强化治疗1次,至12个月随访期末;药物治疗组根据预防性用药原则选择及使用药物。分别于治疗后3、6和12个月随访时,记录各组患者的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月急性止痛药使用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VAS评分、头痛发作频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反馈组患者3、6和12个月随访时的头痛发作频率分别为(3.54±1.64)、(2.48±1.55)和(3.10±1.26)天/月,与药物治疗组[(4.46±1.59)、(3.44±1.59)和(3.86±1.03)天/月]相比,显著降低,且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6和12个月随访时,生物反馈组各随访时间点的头痛发作持续时间评分[(1.52±0.76)、(1.40±0.72)和(1.42±0.70)分]均低于药物治疗组[(2.28±0.88)、(1.86±0.92)和(1.76±0.89)分];3、6和12个月随访时,生物反馈组各随访时间点的月急性止痛药服用天数[(1.74±1.02)、(1.32±1.31)和(1.26±1.00)天/月]均低于药物治疗组[(2.64±0.92)、(2.06±1.36)和(1.92±0.80)天/月],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药物治疗相比,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CDH发作,且安全性更好。
李洁王奎云王淳易兴阳刘平谢勇罗澍刘敏张标
关键词:慢性每日头痛药物治疗生物反馈
1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全病程心理分析及心理干预模式探讨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全病程的心理状态,并探索相关心理干预模式。方法选取15例COVID-19确诊患者,采用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中文版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SDS)和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GASR),从入院开始进行间隔2 d、每3天复评的动态心理追踪评价。结果 15例COVID-19患者首访心理评估结果显示:PHQ-9平均分为(4. 47±2. 30)分,7例(46. 7%)患者出现轻度抑郁情绪、1例(6. 7%)患者出现中度抑郁情绪;GAD-7平均分为(3. 93±2. 60)分,4例患者(26. 7%)出现轻度焦虑情绪、1例患者(6. 7%)出现重度焦虑情绪;ISI平均分为(4. 20±3. 23)分,1例患者(6. 7%)出现轻度失眠、2例患者(13. 3%)出现中度失眠;15例患者急性应激障碍测评结果均为阴性,均为自杀低风险。患者住院后6个测量时间点的抑郁、焦虑情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COVID-19患者在住院第1周情绪波动明显,之后各项心理指数下降并趋于稳定,部分患者在出院前1周焦虑情绪有升高。结论 COVID-19患者在病程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心理状态,需进行分级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加强住院前期与后期的心理干预力度,持续跟进出院后的心理支持。
刘杉杉罗澍刘敏唐梅林思勤
关键词:心理干预干预模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