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瑛

作品数:16 被引量:9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动脉
  • 7篇冠状
  • 7篇冠状动脉
  • 5篇心病
  • 5篇细胞
  • 5篇冠心病
  • 4篇性细胞
  • 4篇细胞间
  • 4篇NF-ΚB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可溶性细胞
  • 3篇核因子
  • 3篇SICAM-...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性病
  • 2篇再狭窄
  • 2篇粘附分子
  • 2篇术后
  • 2篇祖细胞

机构

  • 15篇中南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5篇罗瑛
  • 6篇谢秀梅
  • 3篇刘惠霞
  • 3篇唐义信
  • 3篇孙权
  • 2篇杨震
  • 2篇詹红
  • 2篇黄振华
  • 1篇余国龙
  • 1篇廖瑾莉
  • 1篇刘志豪
  • 1篇李兢
  • 1篇裴志芳
  • 1篇张国刚
  • 1篇李淑均
  • 1篇陈伟栋
  • 1篇柏勇平

传媒

  • 3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国外医学(老...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第七届全国老...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5
  • 1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3级患者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变化
2019年
目的探究既往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3级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方法研究组为13例既往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3级住院患者和13例既往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1、2级住院患者,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采集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20mL,采用Dil-ac-LDL及lectin荧光标记方法检测体外培养EPCs数量,CCK8法和Transwell小室检测EPCs功能(增殖、迁移)。结果研究组患者EPCs数量及功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1、2级患者EPCs数量及功能与高血压3级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3级患者长期血压控制良好后EPCs功能及数量均能得以保留。
古钎林黄振华陈伟栋韦秋霞罗瑛杨震詹红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
核因子κB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3年
核因子κB是免疫、炎症和应激反应的主要调控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冠心病的病理过程,抑制NFκB的活化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罗瑛
关键词:核因子ΚB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
冠心病相关炎性因子测定及其意义被引量:13
2004年
目的 :探讨NF κBp6 5阳性率、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 (sICAM 1 ) ,C 反应蛋白 (CRP)浓度与冠心病不同类型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sICAM 1和C 反应蛋白浓度 ;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NF κBp6 5阳性率。结果 :NF κBp6 5阳性率和sICAM 1浓度水平在基线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组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 (SA)组和对照组 (P <0 .0 1 ) ,3个月后复查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血浆CRP浓度在基线AMI组和UAP组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 (P <0 .0 1 ) ,3个月后复查CRP浓度明显降低 (P <0 .0 1 )。结论 :NF κBp6 5阳性率和sICAM 1 ,C 反应蛋白浓度与冠心病不同类型斑块稳定性有关。
罗瑛谢秀梅刘惠霞
关键词:冠心病炎性因子核因子-ΚB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C-反应蛋白
替罗非班不同给药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不同给药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80例,按照给药途径不同分为冠脉组(64例)、静脉组(60例)和未给替罗非班的常规组(56例),比较三组术后血流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率、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住院期间和随访6~9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并发症等不良反应。【结果】冠脉组和静脉组较常规组术后血流情况明显改善( P <0.05),心电图ST段回落率和CK‐MB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 P <0.05),三组间MACE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行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不增加出血风险,但不能改善M CE发生率。
杨健罗瑛李淑均
关键词:急性病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影响PCI术后再狭窄风险的meta分析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系统评价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对PCI术后再狭窄风险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MB、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搜集有关冠脉侧支循环影响PCI术后再狭窄风险的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结合异质性大小采用不同的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并对其发表偏倚进行评估。结果:最终纳入8项研究,共1 64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冠脉侧支循环丰富组与不丰富组患者PCI术后再狭窄风险无明显统计学差异[RR=1.29,95%CI:0.99~1.68,P=0.06]。亚组分析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再狭窄风险的RR值为1.23(95%CI:0.89~1.69);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再狭窄风险的RR值为1.37(95%CI:0.86~2.16);用可视性方法评估侧支循环患者PCI术后再狭窄风险的RR值为1.22(95%CI:0.84~1.76);用CFI评估侧支循环患者PCI术后再狭窄风险的RR值为1.40(95%CI:0.90~2.17)。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用可视性方法评估侧支循环及用CFI评估侧支循环的患者,在冠脉侧支循环丰富组与不丰富组的PCI术后再狭窄风险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冠脉侧支循环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风险并无明显影响。
李夺向园刘欣孙翠翠罗瑛
关键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再狭窄META分析
3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20年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在3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少见,动脉粥样硬化负荷较低。其危险因素具有独特之处,除了吸烟、血脂异常等传统危险因素外,还与凝血相关的遗传基因多态性、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尿酸等新型危险因素有关,它们可能在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加强预防可降低早发冠心病的发病率,早发现、早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刘欣罗瑛
关键词: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吸烟血脂异常血栓形成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单核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变化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关系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 κB (NF κB)活性水平变化及其与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的关系 ,以探讨识别与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的炎性指标。方法 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 6 0例冠心病患者 [30例ACS ,30例稳定性冠心病 (SCHD) ]及 30例对照组的血浆sICAM 1浓度和外周血单核细胞NF κB活性。同时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NF κB活性与sICAM 1浓度相关性。结果 ACS组NF κB活性和sICAM 1浓度显著高于SCHD组和对照组 (P <0 .0 1) ,而且NF κB活性与sICAM 1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但SCHD组NF κB活性和sICAM 1浓度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ACS组NF κB活性和sICAM 1浓度升高 ,提示其可能与ACS的发生有关 ,血浆sICAM 1浓度水平升高可能是通过NF κB调节途径而实现。
罗瑛谢秀梅刘惠霞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细胞粘附分子急性病
绝经后期超重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与内皮功能的关系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 探讨绝经后期超重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关系。方法 招募绝经后期体重正常女性20例,绝经后期超重女性20例,体重正常男性20例和超重男性20例,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和KDR双标阳性循环EPC水平,ac-LDL及lectin荧光标记方法评估体外培养的EPC数量,MTT法和Transwell小室评估EPC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内皮功能通过FMD测量。结果 四组人群循环EPC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超重男性相比,绝经后期超重女性EPC功能及F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体重正常人群相比,超重人群FMD明显下降(P<0.05),EPC的迁移和增殖能力明显减弱(P<0.05)。循环EPC的迁移和增殖功能与FMD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45,P<0.05;r=0.52,P<0.05)。结论 绝经后期超重女性FMD和循环EPC数量及功能没有得到保留,且明显减弱。
黄振华廖瑾莉罗瑛刘志豪杨震詹红
关键词:超重绝经后期内皮祖细胞内皮功能
贝那普利和缬沙坦对老年冠心病患者NF-κB和sICAM-1的影响
2005年
本文探讨贝那普利和缬沙坦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疗后核因子-κB(NF-κB)阳性率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结果表明,氟伐他汀及贝那普利和缬沙坦能降低NF-κB阳性率和sICAM-1浓度水平显著性降低(P<0.05),抑制炎症反应。
李兢罗瑛谢秀梅余国龙
关键词:NF-ΚBSICAM-1贝那普利老年冠心病患者细胞间黏附因子抑制炎症反应
阿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NF-κB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的影响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 :探讨阿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治疗后核因子 κBp6 5 (NF κBp6 5 )阳性率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 1(sICAM 1)浓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 8例ACS患者随机分成阿伐他汀治疗组(阿伐他汀组 ,37例 )及常规治疗组 (常规组 ,31例 ) ,治疗前及治疗 12周后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 )测定血浆sICAM 1浓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NF κBp6 5阳性率 ,比较两者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比较NF κBp6 5阳性率和sICAM 1浓度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 12周后 ,常规治疗组NF κBp6 5阳性率和sICAM 1浓度水平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阿伐他汀组NF κBp6 5阳性率和sICAM 1浓度水平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 .0 5 )。结论 :阿伐他汀对ACS患者有抗炎和稳定粥样斑块作用 ,其作用可能与降低NF κB活性和sICAM
罗瑛谢秀梅刘惠霞
关键词:阿伐他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F-ΚB炎性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