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亚敏

作品数:91 被引量:450H指数:13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中华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5篇文学
  • 11篇哲学宗教
  • 10篇文化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0篇文学
  • 36篇文学批评
  • 13篇主义
  • 12篇马克思主义
  • 12篇马克思主义文...
  • 10篇詹姆逊
  • 9篇叙事
  • 8篇中国马克思主...
  • 7篇文论
  • 6篇叙事学
  • 6篇中国文学
  • 6篇后现代
  • 6篇国文
  • 6篇国文学
  • 5篇中国文学批评
  • 5篇文化
  • 5篇文艺
  • 4篇政治
  • 4篇社会
  • 4篇唯物

机构

  • 85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吉首大学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孝感学院
  • 1篇杜克大学

作者

  • 85篇胡亚敏
  • 2篇黎杨全
  • 2篇刘知萌
  • 1篇肖祥
  • 1篇唐铁惠
  • 1篇李恒田
  • 1篇冯黎明
  • 1篇党波涛
  • 1篇梅启波
  • 1篇樊星
  • 1篇王兆鹏
  • 1篇粟世来
  • 1篇闵建平
  • 1篇张荣翼
  • 1篇李建中
  • 1篇袁英
  • 1篇徐敏
  • 1篇何锡章

传媒

  • 7篇华中师范大学...
  • 5篇文学评论
  • 4篇中国大学教学
  • 4篇华中学术
  • 3篇外国文学研究
  • 3篇文艺理论研究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国文学研究
  • 2篇文艺争鸣
  • 2篇外国文学
  • 2篇江西社会科学
  • 2篇中国比较文学
  • 2篇华夏文化论坛
  • 2篇中国文学批评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国外文学
  • 1篇文艺研究
  • 1篇中国高等教育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6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实践观
2018年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的核心范畴,中国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著述甚多,在哲学界、美学界也包括文学理论界有过热烈的论争,尤其在实践美学的研究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将实践范畴引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可以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生成和介入文学作品提供新的批评维度,可以成为本文的写作动力和目的。
胡亚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唯物观写作动力实践美学
在耕耘中开拓——胡亚敏访谈录
2023年
一、谈为师感悟——“与书为伴”“与青春为伴”党波涛(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胡老师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专访。您执教已有40多年,依然乐此不疲,请问您为何选择老师这个职业,并且一直坚持下来?
胡亚敏党波涛
关键词:乐此不疲访谈录执教
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与唯物史观的拓展——兼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启示被引量:2
2021年
《历史学笔记》是马克思晚年摘编的一部世界史编年纪要。这部笔记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拓展和深化。在《历史学笔记》中,马克思把唯物史观推进到"历史具体"的层次,坚持从世界历史发展中探寻历史规律,始终关注人在历史中的活动或作用,实现了唯物史观与人的解放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中的观念和方法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应注重批评实践与批评理论的互动,关注文学中推动历史进步的新人,并通过微观叙事见微而知著。马克思《历史学笔记》虽然研究的是古代世界史,但其精神则指向未来。
胡亚敏
关键词:《历史学笔记》唯物史观文学批评
论差异性研究被引量:17
2012年
差异性研究是在反思西方、本土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研究立场和策略,是对学术研究西方化或"趋同性"的警觉和回应。差异性研究并不拒斥西方文学批评,也不意味要固守本民族文学批评传统,而是主张抵制同质性或单一性,在中外文学批评的交流和交锋中探寻既有普遍价值又有民族个性的中国文学批评新径。差异性研究具有三个重要特质:国际视野、主体的反思意识和理论的建构性。差异性研究的提出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学批评走向自信和自立的体现,对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胡亚敏
发展文化产业与保持艺术精神的矛盾统一被引量:2
2009年
胡亚敏
关键词:文化产业艺术精神企业化运作中国文学艺术活动旅游景点
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再探被引量:17
2002年
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丰富深刻且不断发展 ,本文在詹姆逊研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其后现代理论作了进一步探讨。首先阐述了詹姆逊在后现代论争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和发展 ;接着通过具体辨析詹姆逊关于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联系与区别的表述 ,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第三 ,从视像文化盛行、空间优位和高科技狂欢等现象说明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型。本文旨在为清醒和辩证地认识全球化语境下的后现代社会提供借鉴。
胡亚敏
关键词:詹姆逊狂欢论争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内涵探略被引量:1
2011年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研究中国文学,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应有之义,但如果进一步追问,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有哪些理论建树?就成为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形象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是不相称的,提出和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对于在世界文坛取得文学批评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百年的探索中,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历了种种考验。
胡亚敏
关键词:文坛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读网”时代的阅读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当今社会人们的阅读正在从“读文”、“读图”进入数字化的“读网”时代。“读网”不仅为阅读提供了极大便利,而且悄然改变了读者的感知方式和思维习惯,并使文学批评活动具有了即时性和交互性。从“文化病理学”的角度看,信息的碎片化、思想深度的缺失和遗忘是“读网”时代的三大主要弊端。应对“读网”时代弊端的基本策略是阅读主体的塑造,具有选择能力、批判能力和生产能力的“读者自主性”概念就成为“读网”时代对读者的基本要求。同时,对优秀文本的呼唤也是保证优质阅读的前提。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服务于人们的精神需要,这一研究昭示文学批评的未来走向。
胡亚敏
关键词:数字媒体自主性文学批评
论詹姆逊的意识形态叙事理论被引量:37
2001年
本文对弗·詹姆逊的叙事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阐发。首先 ,阐释了詹姆逊的叙事观念 ,即“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进而论证了詹姆逊在叙事文类研究中提出的历史的、异质的文类观 ;
胡亚敏
关键词:詹姆逊意识形态批判结构主义叙事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中西“空白”概念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空白"是中西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古代"空白"概念的涵义十分丰富,且非某一艺术类型所独有,西方"空白"概念作为文论术语出现于20世纪中叶。尽管中西关于"空白"概念的认识存在历史错位,但两者都认识到"空白"存在的必然性,"空白"中蕴含着丰富的言外之意,"空白"赋予读者想象的空间,这些共识构成了中西"空白"概念比较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不过,这些汇通之处又是以殊异的面目出现的:就"空白"与空间的关系而言,中国文论中的"空白"追求的是浑融整一,西方则表现为图式化结构;在空白与读者的关系上,中国文论的"空白"注重对作者留白之处的意义复现与填补,而西方强调未确定性,空白成为读者的意义生成游戏;中西方文论关于"空白"的理解和阐述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源自于中西宇宙观的差异,即"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而西方哲学则表现为对"being"(有)的关注。
胡亚敏刘知萌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