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杰
- 作品数:13 被引量:30H指数:4
- 供职机构: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研究
- 2014年
- 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研究进展。方法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其优势在于MFC通过对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检测,比RQ-PCR技术更广泛、直观地对残留白血病细胞进行准确定量。目前MRD已经可用于大于90%以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表型检测。结果MFC在急性髓系白血病MRD的检测中是最有前景的一种方法。结论 MFC检测MRD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目前MRD的检测由于不同的实验室所采用的化疗方案不统一,故在抗体组合方案、阈值的界定、检测时间点的有所不同,故建立MFC检测MRD的标准化是今后发展方向。
- 胡杰刘素娜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微小残留病
- Bcl-2、PIM1、P53基因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价值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PIM1及P53基因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在2010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DLBCL患者86例进行研究。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Bcl-2、PIM1、P53基因。对患者进行为其5年的随访,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Bcl-2、PIM1、P53基因异常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在86例患者中,29例(33.72%)患者存在P53基因缺失;27例(31.39%)患者发生Bcl-2基因多拷贝,3例(3.49%)患者发生Bcl-2基因易位;26例(23.26%)患者发生PIMI基因重排。各基因异常患者在性别、发病年龄、侵犯部位、LDH水平及β2-MG水平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各基因异常患者Ⅲ~Ⅳ期的比例显著高于Ⅰ~Ⅱ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基因异常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FPS)>1年、总生存期(OS)>3年比例显著低于各基因正常组,但在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指标上却显著高于各基因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PIMI及Bcl-2基因异常是患者的FPS、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Bcl-2、PIM1、P53基因在DLBCL患者的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Bcl-2、PIM1、P53基因异常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 胡杰刘素娜李斌喻镁佳陈琪
- 关键词:P5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白血病WT1基因的表达
- 2008年
- 目的以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WT1mRNA的方法,探讨WT1mRNA在白血病的治疗转归、判断预后及监测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方面的作用.方法FQ-PCR扩增K562细胞的WT1基因和β2-MG,将扩增产物10倍梯度稀释制作标准曲线,定量检测64例白血病患者,56例对照者骨髓内WT1水平.结果(1)A组急性白血病(复发、初治、未缓解)及慢粒加速期和急变期病人,共40例,骨髓WT1表达较高,22.54~168.90拷贝/100 ngRNA;(2)B组缓解病人、慢粒慢性期,共24例,WT1 0~4.90拷贝/100 ngRNA;(3)C组非白血病患者和正常人骨髓,共56例,WT1表达较低,0~3.20拷贝/100 ngRNA.结论不同状态的白血病患者WT1表达有明显差异.WT1可作为疾病转归、疗效考核和MRD的指标.
- 丁超李惠民刘华胡杰喻美佳
- 关键词:实时定量PCR急性白血病WT1基因
- 伴有毛细胞的脾淋巴瘤二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 2008年
- 目的 探讨伴有毛细胞的脾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报告2例伴有毛细胞的脾淋巴瘤,并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该病特点为脾脏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或比例增加,出现数量不等的绒毛状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示该类细胞属B淋巴细胞,脾脏病理示以白髓浸润为主.如无临床症状可观望.单用氟达拉滨、脱氧助间型霉素或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伴病毒感染的患者使用干扰素加利巴韦林治疗有效.结论氟达拉滨、利妥昔单抗等新型药物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疗效.
- 徐媛媛李惠民胡杰李斌何迪喻镁佳
- 关键词:淋巴瘤毛细胞
- As_2O_3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评价三氧化二砷(As2O3)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探索新疗法。方法:5例NHL患者应用亚砷酸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维生素C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动态监测血清VEGF、MMP-9含量变化。结果:5例患者中4例有效。所有患者均出现肝功能损伤,部分出现消化道症状、轻度血细胞下降、口周麻木等不良反应。3例B细胞型患者的VEGF值下降而2例富于T细胞的B细胞型患者上升,4例治疗有效患者MMP-9值下降而1例PD患者上升。结论:As2O3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对NHL有一定治疗效果,通过下调VEGF、MMP-9从而抑制血管新生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As2O3对VEGF水平的效应在不同细胞型NHL中可能不同而对MMP-9水平的效应与疗效相关。
- 李凌浩李惠民喻镁佳赵仁彬何迪胡杰李斌
- 关键词:淋巴瘤三氧化二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MOED化疗联合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中,联合化疗加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为最常用的动员方法。自2007年5月以来我科采用MOED(米托蒽醌+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地塞米松)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具有动员效率高、干细胞采集数量充足、预处理后造血重建快及经济实惠的优点。现报道如下。
- 李斌李惠民何迪喻镁佳胡杰陈淇邬玲娟
- 关键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动员
- 伊曲康唑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1例
- 2007年
- 丁超何迪李斌胡杰李惠民
- 关键词:伊曲康唑真菌感染
- 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白血病融合基因被引量:2
- 2009年
- 本研究旨在建立实时定量荧光PCR的方法并检测CML、ALL、APL患者中融合基因的拷贝数,观察患者体内融合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构建质粒标准品,制作标准曲线。检测49例患者的骨髓及外周血标本130份,对个别患者连续监测融合基因转录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82.4%(28/34)的CML患者中检测到BCR-ABLP210阳性(BCR-ABLP210/ABL比值为0.01~3.19),其中在1例CML急淋变患者检测到BCR-ABLP210和BCR-ABLP190双阳性;在66.7%(4/6)的ALL患者中检测到BCR-ABL阳性,其中2例BCR-ABLP210阳性,2例BCR-ABLP190阳性;在77.8%(7/9)的APL患者中检测到PML-RARa融合基因阳性(PML-RARa/ABL比值为0.0014~3.199),其中3例为长型,3例为短型,1例为变异型,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患者处于缓解期;连续监测患者融合基因转录表达水平与临床缓解和复发的变化情况相吻合。结论: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成熟、操作简便,检测白血病融合基因结果准确稳定,对于临床明确诊断、具体分型、动态观测肿瘤负荷、选择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都有较大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李晓进喻镁佳梁洋何迪李斌胡杰陈琪李惠民
- 国产伏立康唑治疗154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讨国产伏立康唑在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该院血液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住院期间采用国产伏立康唑治疗的IFD患者154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病原学特征、分层诊疗时机,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IFD的总有效率为70.8%,各IFD诊断分层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抗真菌治疗后退热时间(P=0.001)、G试验结果(P=0.017)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电解质紊乱为主(99例,64.3%),但改善迅速且不影响总疗程。结论国产伏立康唑对血液病患者合并IFD治疗效果较好,其不良事件较少且多能耐受。
- 喻镁佳何迪胡杰陈琪刘素娜朱晓玲李斌
- 关键词:伏立康唑侵袭性真菌病血液病
- 雷公藤红素联合顺铂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能力的影响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联合顺铂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HL-60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AML HL-60细胞,雷公藤红素组、顺铂组、联合组及对照组HL-60细胞分别以1.50μmoL·L^-1雷公藤红素、0.01 mg·mL^-1顺铂、1.50μmoL·L^-1雷公藤红素+0.01 mg·mL^-1顺铂、等量生理盐水处理,各组分别处理12,24,48 h。用噻唑蓝(MTT)法检测HL-60细胞增殖情况;以Hoechst 33258染色法观察HL-60细胞核形态及凋亡情况;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HL-60细胞侵袭能力。结果干预48 h时,雷公藤红素组、顺铂组及联合组HL-60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5.43±5.64)%,(18.43±7.69)%,(85.47±11.37)%。干预48 h时,对照组、雷公藤红素组、顺铂组及联合组HL-60细胞凋亡率分别(2.46±0.71)%,(7.89±2.13)%,(9.76±2.92)%,(64.56±5.64)%,侵袭率分别为(96.59±2.38)%,(86.73±5.66)%,(72.17±4.63)%,(55.26±4.06)%。雷公藤红素组、顺铂组及联合组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随干预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且联合组显著高于雷公藤红素组与顺铂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雷公藤红素组、顺铂组及联合组HL-60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升高,且联合组显著高于雷公藤红素组与顺铂组;而侵袭率降低,且联合组显著低于雷公藤红素组与顺铂组(均P<0.05)。结论雷公藤红素与顺铂联合使用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可更有效抑制人AML HL-60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并降低其侵袭能力,从而达到抗肿瘤作用。
- 胡杰李继鹏田维娟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雷公藤红素顺铂HL-60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