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华
-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学好高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的十个“妙记”
- 2022年
- 生物化学检验又称临床化学,是在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生物化学过程变化的基础上,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检测人体血液、尿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化学物质的量与质的变化,为临床医生提供疾病诊断、病情检测、疗效观察、判断预后以及健康评价等信息,最终判断被检者是否存在潜在疾病或排除某些疾病、揭示疾病变化以及药物治疗对机体生物化学过程影响的一门学科。[1]该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在校学习与职业岗位衔接的重要桥梁,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生物化学检验具有学科交叉多、临床联系紧密等特点,内容相对抽象,名词概念繁多,而且需熟记的知识点庞杂,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该门课程常设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三学期,虽与其他的医学课程同步进行,但学生仍没有足够的医学背景知识做支撑,更增加了理解记忆生物化学检验知识内容的难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内容,从而掌握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笔者从学生角度出发,在知识内容的记忆方法上做了优化,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呈现。
- 胡立成龙舒燕胡立华
-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化学人体血液医学课程
- 血小板抗体检测对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对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0例经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小板同种抗体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血小板抗体(HPA)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并分析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输入血液成分的关系。结果输血次数为2~3次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4~5次患者与>5次患者(P<0.05)。输注机采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输注悬浮红细胞患者与输注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患者(P<0.05)。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同种HLA抗体阳性率为46.15%,同种HPA抗体阳性率为25.38%,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率为13.85%。结论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中,同种HLA抗体最多,其次为HPA抗体,最少的是血小板自身抗体;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且与输入血液成分密切相关。
- 胡立华罗顺琼曾淼
- 关键词: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输注无效血液成分
- 血栓弹力图对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功能评估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对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功能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年~2019年6月收治的妊娠晚期妇女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5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均进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和血栓弹力图检测,通过分析临床检测结果,对比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TEG检测中,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凝血检测中,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血栓弹力图的阳性检出率显著低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栓弹力图对凝血功能异常孕妇检出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血栓弹力图,可显著提高凝血功能异常孕妇检出的准确性,对孕妇凝血功能的评价更符合实际情况,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更高。
- 胡立华谭满玉邱惠玲
-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妊娠晚期凝血功能
- 地中海贫血患者配血不合临床分析
- 2014年
- 目的:通过1例多次输血导致交叉配血不合的报道,强调抗体筛选和鉴定对输血的重要性。方法:应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卡式抗人球法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抗体筛选和鉴定。结果:筛选出患者血液中有不规则抗体存在,通过抗体鉴定检出不规则抗体为抗-C、抗-e。结论:不规则抗体存在是引起配血不合的原因之一。因此,为了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是有必要的。
- 胡立华
- 关键词:配血不合不规则抗体
- PDCA循环管理法在临床输血管理中的价值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研究临床输血管理中PDCA循环管理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接诊且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45例为对照组,予以常规输血管理;同时选取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接诊且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45例为观察组,予以PDCA循环管理。分析两组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对各组的输血质量考核结果作出比较。结果:观察组中1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占总比例的2.22%;对照组中6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占总比例的13.33%。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合理输血抽检率、合格输血率、输血申请执行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输血管理效果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PDCA循环管理法对输血患者进行管理,可有效提高临床输血管理的效果,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满意度。
- 胡立华曾少丽陈斌锋
-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临床输血输血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