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褚庆全

作品数:71 被引量:910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农业科学
  • 25篇经济管理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2篇小麦
  • 12篇粮食安全
  • 11篇冬小麦
  • 11篇玉米
  • 11篇农业
  • 11篇气候
  • 10篇气候变化
  • 7篇需水
  • 7篇需水量
  • 7篇粮食生产
  • 6篇水量
  • 5篇水分
  • 5篇作物
  • 5篇夏玉米
  • 4篇生育
  • 4篇生育期
  • 4篇土壤
  • 4篇农作
  • 4篇耕作
  • 3篇中国粮食安全

机构

  • 69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青岛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国家杂交水稻...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天津市农业科...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农学院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国农业博物...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69篇褚庆全
  • 20篇陈阜
  • 9篇刘建刚
  • 9篇石全红
  • 9篇李立军
  • 7篇王宏广
  • 6篇王宏
  • 5篇王兆华
  • 5篇胡志全
  • 5篇吴永常
  • 4篇张永恩
  • 4篇张海林
  • 4篇文新亚
  • 4篇李硕
  • 4篇尹小刚
  • 4篇杨晓琳
  • 4篇杨萌
  • 3篇张耀耀
  • 3篇陶婷婷
  • 3篇冯宇鹏

传媒

  • 12篇中国农业科技...
  • 9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农业现代化研...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经济
  • 2篇作物学报
  • 2篇农学学报
  • 2篇现代农业与农...
  • 2篇2010中国...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特区经济
  • 1篇种业导刊
  • 1篇第3届全国青...
  • 1篇中国农学会耕...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8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田块尺度的小麦产量差及生产限制因素解析被引量:18
2012年
为了解析产量差的产生机制和冬小麦生产的限制因子,提出科学的缩减产量差的途径,本研究通过农户调查的方法对吴桥县不同田块的产量差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不同田块之间的产量差异明显,高产田块和低产田块之间的产量差距达3 375kg/hm2,与平均产量的差距为1 754kg/hm2,中低产田块具有较大的产量提升空间。通过对调查因素的分析,阐述了田块尺度产量差限制因素的影响作用,土壤肥力、肥料投入、土壤耕作、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可控因素是田块产量差的重要限制因素。在冬小麦的生产投入构成中,肥料投入所占比例最大,并且不同收益的农户之间肥料投入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而机械、农药、种子和灌溉等方面的投入差异不大。在投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投入继续增大,报酬递减,农户的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为:当冬小麦投入水平为4 102.5元/hm2,产投比达到最大值4.02。平衡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是实现少投入高收益的根本途径,提高栽培耕作技术的到位率是缩减田块尺度产量差的重要途径。
刘建刚王宏石全红陶婷婷陈阜褚庆全
关键词:小麦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差及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21
2012年
结合我国水稻生产实际,构建了水稻产量差定量化研究模型,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差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中稻、晚稻的潜在产量、高产试验产量、品种区试产量和大田平均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其中大田平均产量与品种区试产量间的产量差(GV)分别为2 024、1 455和1 835kg/hm2;与高产试验产量间的产量差(GE)分别为3 864、5 196和4 601kg/hm2;与潜在产量间的产量差(GM)为9 990、15 135和13 246kg/hm2,区内水稻产量提升空间较大。早稻、中稻、晚稻不同层次产量差在各省份间的分布差异很大;同一省内,同一层次产量差在不同季节类型水稻间的表现也不同。但从整个区域来看,GV:早稻>晚稻>中稻,GE和GM均为:中稻>晚稻>早稻。因此,发展双季稻,恢复双季稻的面积是短期内提升该区水稻总产的有效途径。
石全红刘建刚陈阜褚庆全
关键词:水稻AEZ
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夏玉米各生育期水热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46
2015年
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气候资源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研究作物生长季各生育期的水热时空变化特征,对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与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华北平原4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和27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物候期数据,分析了1961—2010年在夏玉米营养生长期、并进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的生长度日(GDD)、高温度日(HDD)、降水量及气候倾向率的时空分布。结果显示,华北平原夏玉米各生育期GDD、HDD均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递增趋势,降水量呈东南-西北递减趋势。华北平原夏玉米在全生育期GDD倾向率、HDD倾向率、降水量倾向率分别为8.14℃·d·10a-1、-2.45℃·d·10a-1、-10.75 mm·10a-1。华北北部GDD在营养生长期呈递减趋势,在并进期、生殖生长期以及全生育期呈递增趋势,而华北南部GDD变化趋势与之相反;HDD在各生育期均呈现北部递增,南部递减趋势。降水量在各生育期均表现为北部降低,南部增加趋势。因此,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和天津市等华北北部地区夏玉米生产高温风险与干旱风险呈增加趋势,而河南省大部、山东省南部等华北南部地区高温风险与干旱风险呈降低趋势。
王占彪王猛尹小刚张海林褚庆全文新亚陈阜
关键词:华北平原夏玉米生育期生长度日气候倾向率
近30年吴桥县冬小麦生育期水分亏缺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为了给地处黑龙港地区的河北省吴桥县制定冬小麦稳产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1981—2013年吴桥县的气象数据和SIMETAW模型,分析了冬小麦全生育期及播种—返青期、返青—拔节期、拔节—开花期、开花—成熟期4个生育阶段的降水量、需水量、耗水强度及水分亏缺指数(CWDI)的变化趋势;同时利用5年滑动平均法将分析年份冬小麦实际产量分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计算了不同降雨年型下冬小麦减产率的变异系数。结果表明,近30年河北省吴桥县冬小麦生育时期的水分亏缺指数和需水量均呈现轻微的上升趋势;冬小麦发生干旱的概率为93.75%,其中,中旱和重旱发生概率为65.52%。冬小麦生育时期的平均日降雨量呈现从冬小麦生育中期向后期转移的趋势,日耗水强度表现为从生育后期向生育中期移动的趋势,这是导致返青—拔节期和拔节—开花期水分亏缺指数较大的重要原因。冬小麦减产率的变异系数的绝对值在缺水年最大,为154.241;在丰水年最小,为1.999;正常年份为24.776。因此,冬小麦拔节—开花期的及时灌溉对于保障冬小麦的稳产增产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在缺水年份调整冬小麦的水分管理制度,在冬小麦拔节初期一次性充分灌溉或在拔节初期和中后期分次进行少量灌溉。
杨萌冯宇鹏林倩陈阜褚庆全
关键词:冬小麦需水量干旱
我国种植业结构演变趋势及区域布局调整对策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种植业结构及区域布局的演变趋势。1980—2005年,粮食作物面积比重快速下降,非粮食作物比重上升;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优势产业带已经形成,逐渐向优势布局区集中;由于东南沿海区粮食产量迅速下...
褚庆全李立军胡跃高曾昭海
关键词:种植业优势产业带
文献传递
我国粮食生产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07年
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特点,比较了世界粮食主产国的粮食波动情况,分析了国家政策、农业投入和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平抑粮食生产波动的几点建议。
马红波褚庆全
关键词:粮食生产影响因素
近30a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单产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0年
该文以黄淮海农作区的7个农作亚区为研究区域,选择了区域内21个典型站点,利用AEZ模型对各个亚区在1968-1977年(C1情景)和1998-2007年(C2情景)2个时间段的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进行分析,并对影响潜力变化的气象要素和冬小麦品种要素进行了评价,从时空尺度上探讨了产生潜力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30a来黄淮海农作区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平均分别增长了3.96t/hm2、3.32t/hm2,潜力大小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在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影响因素中贡献率由大到小为:品种(0.44)>气象(0.33)>二者互作(0.22);增长的贡献因地域而异,东北部亚区的光温生产潜力的增长是由于品种对产量增加的正效应抵消了气候因素对产量的负效应,而西南部的亚区的增长是由品种和气候二者的正效应共同起作用的;在黄淮海农作区,由于拔节-抽穗期间降雨减少,水分亏缺增大,从而导致水分对气候生产潜力限制作用增大。
王宏陈阜石全红范士超褚庆全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作物冬小麦
黑龙港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为研究黑龙港地区冬小麦生育时期在无灌溉条件下的耗水特性及产量性状,并筛选出雨养条件下抗旱性强的冬小麦品种,笔者选取了11个当地或周围地区主栽冬小麦品种,在整个生育时期不进行灌溉的品种筛选试验,并根据冬小麦的产量、耗水量和...
杨萌刘建刚张耀耀殷力冯宇鹏张婷褚庆全
关键词:冬小麦雨养条件聚类分析
区域农业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该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以耕作学理论、现代农学理论、运筹学理论和决策支持系统原理为指导,进行区域农业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建立区域农业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的主体结构,集成了各种分析方...
褚庆全
关键词:决策支持系统
文献传递
一熟区高产春玉米潜在区域的分布特征被引量:1
2011年
此文采用一熟区主要春玉米高产的7个典型站点的气象数据,对一熟区高产春玉米的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基于气候要素的春玉米高产田的区域分布,表明热量和降雨量是制约一熟区春玉米高产的主要自然因素,其中降雨量的限制作用更大,一熟区有53.56%的玉米播种面积满足高产需求;在气候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AEZ模型对一熟区春玉米高产区域进行了验证,表明一熟区49.25%玉米面积光温水土生产条件理论上满足春玉米高产田的需求,其中有灌溉条件的占25.3%,2种结果较为接近,验证了通过气象要素分析潜在高产区域的可行性。从地理空间看,潜在的春玉米高产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495万hm2),河套平原(10万hm2)、华北平原一熟区(77万hm2)以及绿洲灌区(7万hm2),这些区域均是未来高产田开发的重心。
王宏张永恩石全红褚庆全
关键词:高产春玉米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