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报道利用玻璃体切割手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和缝线成功取出巨大球内异物(intraocular foreign body,IOFB)。方法:在CT和球内异物的图片的指导下,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7-0缝线取出球内巨大异物。结果:两例都行玻璃体切割、晶状体切割、球内注射2.5mg头孢他啶和1mg万古霉素,第一例用缝线经角膜缘取出异物,第二例从角膜伤口处取出。视网膜裂孔周围行球内光凝,两例都填充硅油。术后随访,炎症都得到控制,成功地解剖复位。结论:我们报道的为首例利用7-0缝线所做的圈套将球内异物经角膜取出,无需扩大巩膜切口从而避免了对视网膜造成严重的、不可逆的损害。
目的探索适合成都及周边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筛查模式。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研究。对2007年12月至2011年3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及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出生的332例体重2500g以下或孕周小于34周的早产儿,自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筛查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结果332例早产儿中有41例发生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占12.35%。其中严重的4例(7只眼)接受了激光治疗,1例(1只眼)接受视网膜冷凝联合巩膜环扎手术治疗,占1.20%。按照卫生部制定的筛查标准,仅259例受检儿符合标准,ROP检出率为14.29%,有4例ROP患儿漏诊。眼底正常组患儿出生孕周和体重均明显高于ROP组,两组间有吸氧史者所占比例及不同严重程度ROP组与未发生ROP组吸氧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出生体重、胎龄、吸氧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婴儿出生的成熟度越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尤其是严重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可能性越高。成都及周边地区ROP筛查标准应在卫生部制定的ROP筛查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