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芳
- 作品数:6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所致抑郁症的疗效及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8年
-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对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白细胞介素(IL)-6的影响。方法确诊的8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共治疗4 w,观察治疗后抑郁评分的差异,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中BDNF和IL-6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血清中BDNF和IL-6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BDNF表达显著升高(P<0. 05),IL-6的表达显著下降(P<0. 05),但是观察组治疗前、后BDNF和IL-6的变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对脑卒中抑郁有明显改善作用,且能有效调节血清中BDNF和IL-6的含量。
- 刘梅马金玲赵艳芳高一可姚生荣
- 关键词: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介素-6
- 翳风穴透刺结合中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36例临床报道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频电刺激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36例的疗效。方法:双侧翳风穴透刺为主,结合中频治疗仪电刺激颈项部。结果:总有效率达97.2%。结论:针刺结合物理电刺激疗法,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 何晓宏刘慧敏李梦雪赵艳芳高一可莫启功
- 关键词:吞咽障碍翳风中频电刺激
- 早期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探索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早期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也为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急诊ICU、脑外科、神经内科明确诊断为SAP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肺康复训练治疗,共治疗两周。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氧合指数,博格呼吸困难指数、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结果治疗两周后,治疗组氧合指数、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425.83±34.51)mmHg、(44.53±17.18)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2、-2.022,P<0.05)。治疗两周后,治疗组博格呼吸困难指数评分(1.23±0.58)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肺康复训练更加有利于改善SAP患者的氧合指数及呼吸困难症状,促进肺炎的康复,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马海刘梅拜承萍严小红赵艳芳马玥
- 关键词:脑卒中相关性肺炎肺康复氧合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介入时间对西宁地区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介入时间对西宁地区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20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患者发病后48小时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介入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较在常规康复治疗2周后再加入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组患者步行能力、ADL(依赖程度)、BDNF水平测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西宁地区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48小时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介入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较在常规康复治疗2周后再加入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是更安全有效的,并对肢体功能恢复及BDNF水平具有改善作用,也为早期康复训练介入时间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
- 刘梅韩德胜张文凤马金玲赵艳芳严小红马海王倩刘莲严霞怡马春芳何晓宏
- 关键词:脑卒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肺康复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膈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肺康复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的膈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为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急诊ICU、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住院的60例明确诊断为SAP的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肺康复。治疗2周后,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临床疗效、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的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MBI评分分别为(2.81±0.21)cm、(0.18±0.05)cm、(44.53±17.18)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MBI评分(2.52±0.18)cm、(0.14±0.03)cm、(36.40±13.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SAP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上肺康复更加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膈肌功能及肺炎反应,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加速疾病的恢复。
- 马海刘梅拜承萍严小红赵艳芳马玥
- 关键词:脑卒中相关性肺炎肺康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督脉温针灸对脊髓损伤后肌痉挛大鼠脊髓内γ-氨基丁酸含量的干预实验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脊髓内治疗前后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的变化,试图从分子水平探讨温针灸改善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状态的机理。方法:将75只大鼠随机平分为5组,即A、B、C、D、E组。采用秦氏模型法造模,A组不做处理;B组行单纯椎板切除术;C、D、E组造模。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模型成功后开始分别对D组与E组进行电针及温针灸治疗,A、B、C组只作捆绑固定,每天1次,每次30 min,连续14 d。分别在造模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Basso Beattie Bresnahan (BBB)运动功能评分及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评级。分别于治疗前各组处死3只及治疗后处死所有大鼠,取整段脊髓样本送检,测定GABA的含量。结果:治疗后,D组和E组大鼠双后肢BBB运动功能评分增加,脊髓内GABA含量提高,但与C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C、D、E三组大鼠双后肢升高的肌张力未见降低;D组与E组大鼠双后肢肌张力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原因可能为样本数较少,疗程短;或通过其他通路而发挥作用。
- 胡文斌莫启功何晓宏刘梅李梦雪马金玲赵艳芳田艳瑛
- 关键词:温针灸督脉脊髓损伤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