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传寅

作品数:56 被引量:184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2篇艺术
  • 24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9篇戏曲
  • 10篇艺术
  • 10篇戏剧
  • 9篇表演
  • 8篇古典
  • 6篇文学
  • 5篇艺术体系
  • 5篇中国戏曲
  • 5篇戏曲史
  • 5篇京剧
  • 5篇古典戏曲
  • 4篇演员
  • 4篇杂剧
  • 4篇是与非
  • 4篇宗教
  • 4篇文化
  • 4篇佛教
  • 3篇地方戏
  • 3篇演艺
  • 3篇戏曲研究

机构

  • 55篇武汉大学

作者

  • 55篇郑传寅
  • 1篇金虎
  • 1篇易栋
  • 1篇曾果果
  • 1篇聂心蓉
  • 1篇陈建华

传媒

  • 8篇戏曲艺术
  • 5篇武汉大学学报...
  • 5篇中国京剧
  • 4篇中国戏剧
  • 4篇戏曲研究
  • 3篇湖北大学学报...
  • 3篇中华戏曲
  • 2篇文艺研究
  • 2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戏剧文学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戏剧(中央戏...
  • 1篇江淮论坛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戏剧艺术
  • 1篇汕头大学学报...
  • 1篇当代戏剧
  • 1篇四川戏剧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 6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元杂剧中的佛教剧被引量:3
2013年
元杂剧中的佛教剧远比道教剧少,而且,当时政治地位最高的藏传佛教缺位,这与藏传佛教大多在宫廷活动而且不用汉语、杂剧作家大多为汉人有关。元杂剧中的佛教剧主要表现禅宗南宗曹洞、临济两个支派的生活,这与当时汉地的佛教生态大体一致。元杂剧佛教剧面向世俗大众,具有鲜明的游戏品格。
郑传寅
关键词:元杂剧佛教戏曲
以梦释戏的理论意义与美学价值
2004年
我国古代戏曲中以梦境为描写对象的剧作相当多,不少戏曲名著都有梦境描写,关汉卿、马致远、汤显祖都是写梦的大手笔。提起梦与文艺创作的关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弗洛伊德。实际上,只要注意一下我国古代的戏曲批评就不难发现,汤显祖、谢肇涮等批评家早就提出了"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与梦同"等重要论断,王骥德、金圣叹、李渔等踵事增华,使"以梦释戏"这一方法在戏曲批评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郑传寅
关键词:戏曲创作美学价值描写对象古代戏曲王骥德戏曲研究
《牡丹亭》与宗教智慧被引量:4
2008年
《牡丹亭》以梦中相识、慕色而亡、人鬼幽媾、还魂复生的"鬼话"实现了对"至情"的诗性表现和哲理体认,在手法与内蕴的契合上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剧作的情节建构、情境营造、人物设计、形象刻画都融进了我国民间广为流播的宗教智慧,但剧作家的主观意图却并不在于张扬宗教教义。剧作出无入有、张皇幽缈的宗教叙事与"为情作使"、彰显人欲的主观意图之间构成一种相反相成的契合,正是这种契合使《牡丹亭》中的"至情"有了超越生死、感人肺腑的艺术张力。
郑传寅
关键词:《牡丹亭》佛教道教叙事学
新编黄梅戏《女国医》的艺术成就
2024年
黄梅戏《女国医》是由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打造的新编历史故事剧,李莉、章楚吟编剧,黄鸣现导演,徐志远作曲,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梅花奖”获得者程丞和“梅花奖”获得者、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张辉领衔主演。该剧入选2022年度文旅部历史题材创作扶持工程项目,2024年6月6日晚在湖北剧院首演,观众的反响相当热烈。《女国医》以汉代宫廷女医生义姁为原型,塑造了女国医义妁的形象。
郑传寅
关键词:黄梅戏剧团戏曲表演艺术剧院女医生国医艺术成就
人生如梦:戏曲与梦幻的勾连被引量:1
1990年
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种戏剧象我国的戏曲那样深深地迷恋梦幻。在戏曲史上,大凡有名的剧作家大多描写过梦境。历代戏曲剧目中,以梦入戏或以梦名戏者比比皆是。以善于写梦而著称于世的明代戏剧大家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记》、《南柯梦记》和《邯郸梦记》,均以梦入戏,故合称为《四梦》。元代戏剧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都是善于写梦的大手笔。在戏曲批评史上,不少理论家以梦释戏,对戏曲创作的心理过程和戏曲迷离惝恍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理论概括。汤显祖在《复甘义麓》中说:戏曲创作的心理过程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明代戏曲批评家谢肇浙在《五杂俎》中提出了“
郑传寅
关键词:戏曲剧目人生如梦明代戏曲戏曲史牡丹亭《紫钗记》
“跨文化京剧”的历程与困境被引量:6
2012年
"跨文化京剧"的百年历程可划分为初创、低潮、停滞和高潮四个阶段,这一曲折历程既反映了"跨文化京剧"的艰难成长,同时也映照出我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巨大变化。虽然已创作了50多部剧作,但它至今未走出困境:有的剧目已到多国演出,而且受到外国观众好评,但真正的商业演出却几乎没有;在国内的上座率每况愈下,绝大多数剧目很快被历史遗忘,而且指斥其"不伦不类,非驴非马"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中,"跨文化京剧"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它既需要尽可能准确地传播优秀的外来文化,又必须注意保持京剧的剧种特色,否则难以获得广泛认同。
郑传寅曾果果
关键词:京剧跨文化文化传播
《梅氏缀玉轩剧目》考论
2024年
考索梅兰芳能演和已演剧目是研究梅兰芳表演艺术的重要课题,但因缺乏全面准确的记载,加之统计方法有异,故人言人殊。新发现梅兰芳纪念馆藏有《梅氏缀玉轩剧目》抄本一册,其著录的105个剧目大部分是梅兰芳的演出剧目,有些则是能演而未演的剧目。著录者不是梅兰芳本人,很可能是著有《梅屑》一文的亚庸。其著录的最后一个剧目《花蕊夫人》,有人认为是尚小云所编演,但其问世早于尚小云编演的同名剧目。《梅氏缀玉轩剧目》未著录1927年12月26日在北平首演的古装新戏《俊袭人》,据此可推断其写定时间在1927年底之前。《梅氏缀玉轩剧目》出自梅兰芳故居,著录虽有遗漏,但它是当时著录梅氏能演和已演剧目最多的文献,既可从中一窥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年梅兰芳超群的艺术功力,亦可见我国戏曲史由以剧作家和文本为中心向以演员和舞台表演为中心转型之新变。
郑传寅
关键词:演出剧目
近代戏曲史的跨度及其分期问题被引量:2
2015年
关于近代戏曲史的跨度目前有两种意见:一是仿照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体例,将1840—1919年的戏曲视为近代戏曲史,1920—1949年的戏曲则划归现代戏曲史;二是将1840—1949年的戏曲都作为近代戏曲的研究对象。"五四"运动对近代戏曲的影响不是太大,不必分为近、现代两个段落。在汉语中,近代、现代的含义并无严格区别,在英语中则是同一词汇,"近代"一词能指称1840—1949年的戏曲。有人将近代戏曲分为1840—1911、1912—1937、1938—1949三个阶段,这一以社会发展史为依据的划分并不能准确反映近代戏曲发展的阶段性,以20世纪初为界将近代戏曲分为前后两期比较符合近代戏曲史的实际。研究近代戏曲史的跨度和分期问题,既不能脱离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但又要注意到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社会历史进程并不完全同步,不能简单地用社会革命史的进程来代替戏曲史发展的进程。
郑传寅
新时期戏曲文学创作的成就与缺失被引量:10
1999年
近现代戏曲突出表演技艺,疏离现代品格,文学巨匠与戏曲疏离,戏曲的文学品位滑落,文坛地位边缘化。近20年的戏曲创作致力于提升文学品位,在思想意蕴的开掘、戏剧情境的构筑、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诗性品格的保持等层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现了一批思深力厚、耸人观听的佳作。但新时期戏曲文学仍然存在缺失:部分作者仍热衷于搭乘政治快车,简单配合现实;用民族性取代世界性,缺乏走向世界的自觉意识;剿袭导致少数作品雷同,趋同导致对作家艺术个性的遮蔽;部分作品出语粗疏。
郑传寅
关键词:新时期戏曲文学品位
《张千替杀妻》杂剧斠律被引量:1
2001年
《替杀妻》杂剧存元刊本。今传诸本皆据以校印 ,偶见误断处。本文检视《替杀妻》之声律 ,依常格断句并标示正、衬 ,辨正诸传本误断违律之失 ,并以窥元人杂剧声律之一斑 :元人对声律规范的遵循并不都像后人所想象的那样严格 ,此剧不仅借押旁韵 ,而且开闭同押之例多有 ;入声字派入三声读作某声时有不少字的读音与《中原音韵》之见不合 ;句格、字格异谱之曲时有所见。
郑传寅
关键词:杂剧声律元朝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