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兼

作品数:22 被引量:156H指数:7
供职机构:康奈尔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历史地理
  • 9篇政治法律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冷战
  • 3篇外交
  • 2篇学术界
  • 2篇意识形态
  • 2篇越南战争
  • 2篇战争
  • 2篇中国对外政策
  • 2篇主义
  • 2篇民族
  • 2篇民族主义
  • 2篇军事
  • 2篇国际政治
  • 1篇大跃进
  • 1篇第三世界国家
  • 1篇对德政策
  • 1篇对峙
  • 1篇多边谈判
  • 1篇信息传递
  • 1篇学历
  • 1篇学术

机构

  • 1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2篇康奈尔大学
  • 4篇弗吉尼亚大学
  • 1篇纽约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纽约州立大学
  • 1篇华盛顿大学

作者

  • 22篇陈兼
  • 3篇陈之宏
  • 1篇余伟民
  • 1篇倪培华
  • 1篇赫斯伯格
  • 1篇王卓
  • 1篇王卓

传媒

  • 6篇冷战国际史研...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历史研究
  • 2篇历史教学问题
  • 2篇世界历史
  • 1篇开放时代
  • 1篇社会科学
  • 1篇俄罗斯研究
  • 1篇史林
  • 1篇国际政治研究
  • 1篇国家人文历史
  • 1篇世界历史评论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0
  • 2篇1985
  • 1篇198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冷战史新研究”: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被引量:71
2003年
国际学术界对冷战历史的研究从来就与“冷战”缠绕在一起 ,也正因为如此 ,形成了局限性甚强的冷战史“旧研究”。对“旧研究”的自省与冷战之遽终使J L 盖迪斯领风气之先的“冷战史新研究”应运而生。盖迪斯的反思浓缩了“冷战史新研究”的若干基本特征 ,如 :全新时空框架的获得 ;基于多边档案、资料进行研究的可能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冷战史研究格局的形成 ;意识形态的重新界定与重新认识等。此外 ,在“冷战史新研究”的形成过程中 ,中国学者贡献良多 ,已成长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研究力量 ;因此 ,“冷战史新研究”也折射出中外学术交流的基本困局 ,耐人深思。
陈兼余伟民
关键词:意识形态麦卡锡主义
六十年后再思考 朝鲜战争的起源与历史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朝鲜战争作为"冷战"时期的第一场大规模"热战",并没有使朝鲜半岛的政治版图同战前相比发生大的变化,却对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参战各方发生了重大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冷战的走向。
陈兼
关键词:朝鲜战争毛泽东时代斯大林中国人民冷战
激进革命与“保守选择”的对峙:关于冷战时期东亚地区现代化道路之争的若干思考被引量:1
2012年
冷战初期,激进革命与"保守选择"作为现代性构建的两种不同选择,曾在东亚处于对抗与竞争。激进革命一度似乎占据了上风,但终究未成为一种得以排除一切"他者"的主导性选择。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保守选择"以"亚洲小龙"崛起为标志的成功同激进革命国家主要由于自身原因而发生的内外政策转变结合在一起,不仅对东亚地区的现代性构建起到了塑造和再塑造的作用,也导致了冷战从东亚开始的转型。随着冷战走向结束,激进革命与"保守选择"则在诸多方面开始出现了"合流"的现象。
陈兼
关键词:民族主义冷战
关于中国和国际冷战史研究的若干问题被引量:20
2001年
冷战的主要特征虽然是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抗,但中国在冷战中的地位决非无足轻重。冷战之所以没有从“冷战”发展为全球范围的“热战”,原因之一便在于中国的参与及东亚冷战的发展起到了将美苏两大国分割开来的作用。冷战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围绕着国际权力分配而展开的争夺。它从一开始就表现为对立意识形态的交锋,表明意识形态因素在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陈兼
关键词:历史研究冷战冷战史意识形态
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被引量:11
2004年
本文的讨论始于朝鲜战争初期中美之间“信息传递”的失败,进而论及在朝鲜战争经验的影响下,到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美两国在双边冲突的处理中已逐步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避战模式”。越战发生后,中方通过各种渠道一再向美方发出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在己方战略制订中将对方的可能反应当作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之所以没有在越南重演,究其原因“信息传递”的作用不应忽视。
陈兼赫斯伯格
关键词:越南战争信息传递
对“冷战”在战略层面的再界定--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美国对华及东亚政策的转变及其涵义被引量:10
2008年
从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很大程度上由于美国同中国关系的"解冻",美国的冷战战略及战略态势发生了深刻转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起,美国便一直推行对新中国的全面敌对政策,并造成了美国全球战略的严重错位。尼克松和基辛格作出同中国改善关系的努力,目的在于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态势带来新的平衡。中美"解冻"的涵义,远远超出了双边关系的范围。它给冷战带来了新的意义;使华盛顿得以对美国全球战略进行基本调整;造成了美国冷战中对手阵营的深刻分化;为美国,也为自由资本主义在与社会主义阵营及激进民族主义的实际对抗及"话语对峙"中占据上风,开创了新的空间。导致冷战走向终结的一些最重要的因素也因此而成形,并对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仍然发生着深刻影响。
陈兼
关键词:冷战冷战战略
盟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援问题
1985年
中国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后胜利,当然首先是中国人民坚持长期斗争的结果;但同时又是与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多方面支援分不开的。 从中国抗战的全过程来看,对它提供援助较多的是两个主要的反法西斯盟国——苏联和美国。关于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支援,人们一般是比较熟悉的。
陈兼
关键词:中国抗战支援罗斯福总统太平洋战争军事行动
越南战争与冷战转型:关于多米诺理论的若干思考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旨在讨论越南战争在冷战中的定位演变对于冷战转型的影响;尤其要着重予讨论的是,历届美国政府如何以地缘政治观点为依据对印度支那进行干预,而美国卷入印度支那战争的最初几年直至终结,多米诺骨牌理论的影响始终存在。美国高层官员认为,越战的结局将会在本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引起连锁反应,在越南的失败不仅会给它本身带来灾难,也会使得其他东南亚国家难逃厄运,甚至可能会殃及东南亚以外的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多米诺理论的表述也随之而发生变化,但其核心主张却是始终如一的:如果坐视越南"倒下"的话,那么,其他国家也会迅速地纷纷倒下。这一理论的一个致命弱点在于,它完全没有考虑到种种地方性或民族性因素的作用。到头来,多米诺理论由于经不住历史实际的检验而遭到"证伪"。与此相关联,美国的冷战战略以及全球冷战的结构和发展趋势也在越战结束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弗雷德里克·罗格沃尔王卓王卓陈之宏
关键词:越南战争
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一年美国的对德政策被引量:1
1983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爆发前后美国外交政策史的研究中,我们注意到:美国外交由于受孤立主义传统影响,对欧洲事务长期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美国的参战,从表面上看似由日本袭击珍珠港引起的;因此,人们往往更注意美日矛盾和美国对日政策,相对地忽略了美国对德政策。然而,纳粹德国是挑起二战的元凶和法西斯阵营的魁首;美国则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下简称"一战")
陈兼
关键词:罗斯福政府美国外交政策纳粹德国希特勒孤立主义
1938年罗斯福的“和平倡议”与英国内阁危机被引量:1
1985年
1938年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秘密致函英国首相张伯伦,倡议召开一次各国首脑会议,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缓和日益紧张的欧洲局势。但这一倡议却遭张伯伦的冷遇而受挫折。后来,这个事件又成为张伯伦与当时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发生冲突的导火线,引起了英国的一场内阁危机,艾登于1938年2月辞职。 这是三十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当事人与史学家在有关的回忆录与论著中对它发表了许多不尽相同的见解。我国史学界过去则对此很少论及。我们认为,搞清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有助于从一个侧面阐明二次大战前的美英关系及美英两国的对德政策,并揭示英国政府内部绥靖派的分岐所在。
陈兼倪培华
关键词:英国外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美英关系国际政治二次大战美国总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