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霍清萍

作品数:162 被引量:816H指数:1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建设项目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7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1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41篇中医
  • 36篇动脉
  • 34篇动脉粥样硬化
  • 34篇中医药
  • 32篇血管
  • 20篇血管病
  • 19篇颈动脉
  • 17篇缺血
  • 17篇颈动脉粥样硬...
  • 16篇脑血
  • 16篇脑血管
  • 15篇血性
  • 15篇脑血管病
  • 14篇缺血性脑血管
  • 14篇缺血性脑血管...
  • 14篇斑块
  • 13篇综合征
  • 12篇代谢
  • 11篇中西医
  • 11篇中西医结合

机构

  • 121篇上海交通大学...
  • 26篇上海中医药大...
  • 18篇上海市中医医...
  • 14篇上海交通大学
  • 8篇徐州医学院
  • 6篇徐州医学院附...
  • 4篇上海中医药大...
  • 4篇上海市第八人...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上海市普陀区...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46篇霍清萍
  • 62篇梁芳
  • 59篇王宇新
  • 43篇孟胜喜
  • 37篇彭文波
  • 25篇汪天湛
  • 22篇王兵
  • 20篇黄侃
  • 19篇李文涛
  • 19篇王兵
  • 17篇李金菩
  • 11篇孔林
  • 10篇张洪艳
  • 9篇魏德芝
  • 6篇李学敏
  • 5篇付剑亮
  • 5篇张仲伟
  • 5篇梁荣
  • 4篇刘含嫣
  • 4篇潘卫东

传媒

  • 36篇中西医结合心...
  • 13篇现代中西医结...
  • 1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0篇上海中医药杂...
  • 10篇家庭用药
  • 3篇山东中医杂志
  • 3篇中医杂志
  • 3篇新中医
  • 3篇江苏中医
  • 3篇中国医药导报
  • 3篇第十次全国中...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北京中医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中国中医急症
  • 2篇中华中医药杂...
  • 2篇浙江中医药大...
  • 2篇西部中医药
  • 2篇第九次全国中...
  • 1篇上海医药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1
  • 12篇2020
  • 6篇2019
  • 6篇2018
  • 11篇2017
  • 19篇2016
  • 10篇2015
  • 6篇2014
  • 9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9篇2010
  • 6篇2009
  • 8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1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510例,来自2014年11月2016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住院患者,其中男182例,年龄3586岁;女328例,年龄3686岁。取其双侧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的平均值,分为ba PWV正常组(ba PWV<1400 cm/s,n=138)和异常组(ba PWV≥1400 cm/s,n=372)。分析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胰岛素(Ins0min),血肌酐(Cr)、血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ba PWV异常组与正常组在年龄、SBP、DBP、PP、TC、LDL、FBG、2h PBG、Hb A1c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颈动脉硬化斑块患病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3.144)、SBP(OR=10.057)、DBP(OR=2.849)、PP(OR=7.772)、Hb A1c(OR=2.172)、高血压病史(OR=10.355)、糖尿病史(OR=2.224)、颈动脉斑块(OR=1.650)是影响ba PWV增快的危险因素;对以上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OR=3.638)、SBP(OR=2.885)、高血压病史(OR=3.582)是ba PWV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ba PWV与年龄、收缩压、高血压病史密切相关。应积极控制血压,降低脉搏波传导速度,改善动脉僵硬度,减少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风险。ba PWV对临床上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硬化程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梁荣梁芳生书萌霍清萍
关键词: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缺血性脑血管病
稳消Ⅱ方对实验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细胞间黏附分子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观察稳消Ⅱ方对兔实验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干预组(稳消Ⅱ方高、中、低剂量组)、辛伐他汀组、模型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脂饲养及颈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法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稳消Ⅱ方干预8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ICAM-1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VCAM-1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各组ICAM-1、VCAM-1均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予组和辛伐他汀组指标均显著下调(P<0.05);与辛伐他汀组比较,稳消Ⅱ方低剂量组ICAM-1明显上调(P<0.05),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组间比较,高剂量组ICAM-1下调明显大于低剂量组(P<0.05),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干预组可抑制ICVM-1、VCAM-1的表达,益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防治与稳定,且与药物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
刘含嫣霍清萍梁芳孔林王宇新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中药有效成分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5年
中药有效成分具有物质基础相对清晰、疗效明确、作用机制相对清楚等特点,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有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现状,并认为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是一种基于中医药理论的创新研究模式,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孟胜喜霍清萍王兵彭文波王宇新黄侃梁芳
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缺血性脑血管病
稳消方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稳消方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患者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同时评估用药安全性。方法将60例CAS斑块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3例及对照组27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消方,并进一步分为干预半年组与对照半年组、干预1年组与对照1年组进行比较,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斑块状况,同时测定肝、肾功能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干预半年组及1年组平均斑块数量、斑块最大厚度、Crouse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斑块的稳定性干预1年组优于半年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斑块数量增多、增大,Crouse积分增加(P<0.05,P<0.01)。干预组及对照组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及肝、肾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消方治疗CAS斑块形成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且随干预时间延长,稳定斑块趋势更为明显。
黄侃霍清萍王宇新彭文波梁芳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医药疗法
恒清Ⅰ号方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恒清Ⅰ号方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VD患者1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5例及对照组6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恒清Ⅰ号方,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长谷川痴呆量表(hasegawa dementia scale,HD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与高切还原黏度)、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D-二聚体(D-Dimer)水平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DS、MMSE与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与IL-6、TNF-α水平及Hcy、hs-CRP、D-Dime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4.6%,高于对照组的6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恒清Ⅰ号方与多奈哌齐联用可以提高VD患者HDS、MMSE与ADL评分。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改善V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氧化损伤,改善微循环,修复神经元细胞,保护中枢神经元,从而改善VD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
孟胜喜付剑亮霍清萍王兵李学敏彭文波王宇新梁芳汪天湛张洪艳余忠海刘华彭学丰曹健美李文涛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2例被引量:3
1998年
霍清萍
关键词:补肾化瘀中医药疗法
一种用于治疗颈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颈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数计,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原料包括:葛根8-55重量份、川芎4-30重量份、羌活4-30重量份、地龙5-25重量份、地鳖虫5-25重量份、水蛭5-25重量份。本发明提供的...
霍清萍
文献传递
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防治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3
2016年
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作为中药配伍的一种崭新模式,视为中药复方的微观模式。中药组(成)分配伍防治脑病的实现途径包括成分明确的单味中药标准组分配伍、方剂饮片中有效组分配伍、直接标准组分配伍等形式。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防治脑病即是借助现代医学方法和手段证实中药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性,探索和发现中药有效组分的最佳配伍组合,阐明中药方剂配伍的物质基础及其内在规律;分析和阐述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防治脑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回顾和展示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防治脑病的发展和前景;从而有效指导防治脑病的临床用药,进一步提高防治脑病的临床效果。
孟胜喜霍清萍
关键词:脑病配伍
恒清Ⅱ号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认知功能和粪便代谢组学影响研究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研究恒清Ⅱ号方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认知功能和粪便代谢组学的影响。方法将45只APPswe/PS1dE9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恒清低剂量组、恒清中剂量组、恒清高剂量组、安理申组,每组9只,同月龄C57BL/6J小鼠9只作为正常组。采用水迷宫对各组小鼠进行行为学测试,以代谢组学技术筛选AD小鼠粪便生物标记物,并分析其对应的代谢通路。结果与模型组和恒清低剂量组比较,恒清中剂量组、恒清高剂量组、安理申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均<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均<0.05);与恒清中剂量组和安理申组比较,恒清高剂量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均<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均<0.05)。与模型组和恒清低剂量组比较,恒清中剂量组、恒清高剂量组、安理申组的乳酸、焦谷氨酸、L-谷氨酸、乙酰肉碱、鞘胺醇、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E1、环磷酸腺苷含量均升高(P均<0.05),L-酪氨酸、L-色氨酸含量均降低(P均<0.05);与恒清中剂量组和安理申组比较,恒清高剂量组的乳酸、焦谷氨酸、L-谷氨酸、乙酰肉碱、鞘胺醇、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E1、环磷酸腺苷含量明显升高(P均<0.05),L-酪氨酸、L-色氨酸含量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恒清Ⅱ号方可以改善AD小鼠的认知功能,且量效关系呈正相关;恒清Ⅱ号方抗AD的相关代谢通路主要涉及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氨基酸代谢等途径。
孟胜喜霍清萍王兵曹健美李文涛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记物代谢通路
颈复汤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4
2013年
目的观察颈复汤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浆内皮素(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变化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17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颈复汤低剂量联合西药倍他司汀组(低结合组)、颈复汤中剂量联合西药倍他司汀组(中结合组)、颈复汤高剂量联合西药倍他司汀组(高结合组)、颈复汤中剂量组(中药组)、倍他司汀组,每组34例,疗程1周,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浆ET-1、CGRP水平变化,并进行积分评估。结果治疗后各组血浆ET-1水平显著下降,血浆CGRP水平和CGRP/ET-1比值显著提高。血浆ET-1水平各结合组与中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血浆ET-1水平高结合组、中结合组与倍他司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血浆CGRP水平高结合组、中结合组与中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高结合组与倍他司汀组、中结合组、低结合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积分评估各组显著升高,低、中、高结合组与中药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高结合组、中结合组与倍他司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浆ET-1、CGRP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物质基础,两者失衡对颈性眩晕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颈复汤可能通过对ET-1与CGRP水平的调整而起治疗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梁芳魏德芝王宇新黄侃霍清萍
关键词:颈性眩晕颈复汤ET-1CGRP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