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跃华
- 作品数:20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 应用基因组DNA芯片揭示中国人幽门螺杆菌菌株基因组多态性
- 目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引起无症状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腺癌以及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重要致病因子,其基因组多态性与其致病结局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揭示来于上海患者 H.pylori 临床菌株...
- 韩跃华刘文忠史耀舟蔡建庭杜勤萧树东
- 文献传递
- 上海地区幽门螺杆菌菌株iceA、babA2基因型与临床的关系被引量:17
- 2004年
- 目的 检测上海地区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患者中Hp菌株iceA、babA2的分布特征 ,探讨与Hp临床感染结局相关的菌株基因型。 方法 1 4 1株Hp菌株分离自 4 3例慢性胃炎 (CG)、4 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DU)、30例胃溃疡 (GU)和 2 1例非贲门部胃癌患者的胃镜活检标本。采用PCR方法检测Hp菌株的iceA、babA2、cagA和vacA基因型。 结果 1 4 1株Hp菌株中 ,iceA1、iceA2和babA2的总检出率分别为 74 .5 % (1 0 5 /1 4 1 )、1 5 .6 % (2 2 /1 4 1 )和 6 3.8% (90 /1 4 1 ) ,其中 2例 (1 .4 % )为iceA1、iceA2均阳性 ,1 6例 (1 1 .3% )为iceA1、iceA2均阴性。DU组的babA2检出率显著高于GU组 (74 .5 %比5 0 .0 % ,P =0 .0 2 8) ,DU组的cagA+ /babA2 + 检出率亦显著高于GU组 (70 .2 %比 4 6 .7% ,P =0 .0 39)。其余疾病组之间的babA2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未发现不同临床疾病与iceA基因型的相关性。结论 上海地区Hp感染者的菌株基因型主要是iceA1 + /babA2 + ,babA2在DU和GU的发病机制中起不同作用。
- 韩跃华刘文忠朱红音萧树东
- 关键词:GU基因型PCR方法
- 幽门螺杆菌对AGS细胞DNA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体外观察幽门螺杆菌对 AGS 细胞 DNA 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蛋白和 mRNA 表达的影响,以确定不同疾病来源幽门螺杆菌对 MMR 基因表达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AGS 细胞分别与5株分离自胃癌和5株分离自胃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共培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 Western 印迹法检测 hMSH2和 hMLH1基因 mRNA 和蛋白表达,同时以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细菌对照。结果胃炎菌株和大肠杆菌基本不影响 hMLH1和 hMSH2基因 mRNA 和蛋白表达,而所有胃癌菌株都能下调 hMLH1和 hMSH2基因 mRNA 和蛋白表达。结论胃癌菌株与胃炎菌株对胃癌细胞 MMR 的影响存在差异,提示部分幽门螺杆菌菌株可能通过损害细胞 MMR 功能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内 DNA 突变累积,增加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时胃癌发生的危险性。
- 王继恒刘文忠韩跃华童菊芳朱红音李恩灵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AGS细胞错配修复
- 质子泵抑制剂相关小肠细菌过生长与血清炎症因子的研究
- 2016年
-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患者,在强效抑酸状态下小肠细菌过生长(SIBO)的发生情况;及观察发生SIBO的患者中血清TNF-α变化。方法用葡萄糖呼气H2试验(GBT)检测176例服用PPI制剂患者,35名慢性胃炎志愿者作为对照;同时,对71例服用PPI SIBO患病者(PPI+SIBO阳性组)检测血清TNF-α,32例服用PPI未发生SIBO者(PPI+SIBO阴性组)作为对照组。结果 PPI组GBT阳性111例(63.1%),阴性65例(36.9%);对照组中GBT阳性6例(17.1%),阴性29例(82.9%)。PPI组SIBO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应用趋势卡方、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PPI使用时间、年龄与SIBO患病率存在正相关性(P<0.001、P<0.05)。PPI+SIBO阳性组71例检测TNF-α,其中38例TNF-α>8.1pg/mL(53.5%);对照组(PPI+SIBO阴性组)32例中TNF-α>8.1pg/mL 3例(9.4%),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长期服用PPI制剂的患者可并发SIBO,且SIBO的患病率与PPI制剂使用时间、年龄呈正相关。然而,SIBO者更易出现血清慢性亚临床炎症状态。这也提示长期服用PPI可发生慢性亚临床炎症状态。
- 柯纪定韩跃华马海峰车海滨倪卫国
- 关键词:质子泵抑制剂TNF-Α
- 螺旋藻在治疗慢性胃炎中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螺旋藻治疗不同中医辩证分型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364例H.pylori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随机进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分别予以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进行标准三联H.pylori根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螺旋藻,5周为一疗程。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腹痛或腹部不适、烧心、反酸、腹胀、嗳气情况。治疗结束4周后,采用13 C-UBT法检测H.pylori根除率,并采用PP分析和ITT分析方法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腹痛或腹部不适、烧心及反酸单一症状缓解程度上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而腹胀和嗳气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善。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ITT分析为88.7%vs 78.6%,76.3%;PP分析为89.1%vs 78.9%,75.0%)。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以及不同中医证型之间H.pylori根除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螺旋藻在不同中医辩证分型H.pylori阳性慢性胃炎中疗效肯定,安全性较好。
- 韩跃华徐粟杜勤陈清宇
- 关键词:螺旋藻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
- 食物变态反应被引量:5
- 2003年
- 食物变态反应(food allergy)指机体对食物中的蛋白质发生的不良免疫反应。食物不良反应(adverse food reaction)指进食后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可是毒性或非毒性反应的结果,毒性反应可发生于任何接触该食物者;非毒性反应的发生取决于个体易感性。
- 刘文忠韩跃华
- 关键词:食物变态反应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 幽门螺杆菌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的研制被引量:7
- 2007年
- 以H.pylori 26695和J99作为模板,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得到所需要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 ing frame,ORF)片段。使用Genemachine点样仪进行点样,采用随机九聚体、Cy3-dCTP或Cy5-dCTP和Super- scriptⅡ标记H.Pylori RNA标本,完成芯片杂交过程(?)数据判断标准是标化后Cy3/Cy5比值(ratio)≤0.5为基因表达上调,若ratio值≥2.0则为表达下调。采用芯片重复性、信噪比评估芯片质量,应用RT-PCR反应验证芯片结果。研制的H.pylori基因组DNA芯片共包括1636个ORF,其中H.pylori-26695为1549个,J99为87个。表达谱数据分析显示大多数阵列具有显著高于背景的杂交信号,信噪比(S/N)≥2的基因点数约占总基因数的87.76%。芯片内点间重复率约为94.05%。通过RT-PCR反应显示,在所选择的20个基因中,大部分基因的RT-PCR结果与芯片检测结果一致。
- 韩跃华刘文忠史耀舟赵国屏萧树东张庆华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基因组表达谱芯片
- 不同疾病来源的幽门螺杆菌菌株对AGS细胞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2
- 2004年
- 背景:体内外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可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或触发细胞凋亡,从而引起细胞动力学改变,而菌株的差异可导致不同的结果。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观察不同疾病来源的H.pylori菌株对人胃癌细胞株AGS的细胞活力、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以确定不同疾病来源H.pylori菌株的细胞毒性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分离自胃癌和胃炎患者的H.pylori菌株的毒力基因和相关亚型。将AGS细胞分别与H.pylori菌株共培养,采用四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cagA、vacA、iceA和babA2基因和相关亚型在胃癌和胃炎H.pylori菌株中呈均匀分布。不同菌株抑制AGS细胞活力和促进细胞凋亡的能力虽有强弱差别,但胃癌菌株与胃炎菌株之间不存在整体上的差别。多数H.pylori菌株能抑制AGS细胞周期的G1/S期转换。结论:不同H.pylori菌株对共培养的AGS细胞动力学的影响存在差异,但胃癌菌株与胃炎菌株的细胞毒性无整体上的差别。
- 王继恒韩跃华刘文忠童菊芳萧树东
- 关键词:AGS细胞细胞动力学脱噬作用聚合酶链反应
- 幽门螺杆菌基因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3年
- 幽门螺杆菌是人类重要的致病菌之一,近年来其基因组序列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对幽门螺杆菌的基因组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韩跃华刘文忠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基因组多态性
- 胃癌组织的太赫兹光谱特性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为了揭示癌变组织的太赫兹光谱特性,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对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实验检测.实验采用冷冻干燥机对新鲜组织进行低温干燥脱水,利用透射式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获得太赫兹时域信号,并转化为0.2-2THz的吸收系数谱.结果表明,不同病人的胃癌组织在0.45-0.75THz、1.5-1.8THz这两个频段内存在共性吸收峰,与癌旁正常组织的吸收光谱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表明癌变组织的蛋白质、DNA、RNA和核酸等含量的异常会产生太赫兹谱特征,为太赫兹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 赵娜蔡晋辉曾九孙张光新韩跃华
- 关键词:胃癌组织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