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立立
- 作品数:28 被引量:198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肠内营养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索肠内营养(EN)对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病程长短、病情严重程度,对15例采用鼻肠管或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PEG/J)行EN治疗的SMAS病人进行前瞻性临床应用研究,观察病人的临床症状、梗阻近端的引流量、营养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所有病人在置管减压引流1周内症状明显减轻,经鼻肠管行EN的病人约3~4周症状消失,经PEG/J管行EN的病人约4~8周症状消失,约5~10周均恢复正常饮食。EN治疗2周后,所有病人的体重、体质指数(BMI)和体脂百分数(TBF%)明显增加,梗阻近端的引流量明显减少。相关分析显示,在治疗前、EN治疗2周和症状消失时,梗阻近端的引流量与体重、BMI和TBF%呈明显的负相关,其中与TBF%的相关性最为显著(P<0.01)。与治疗前比,拔除管饲导管前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明显增加。结论:合理有效的EN治疗能改善SMAS病人的营养状况,增加体重和脂肪含量,从而增加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夹角,解除十二指肠梗阻,缓解临床症状,恢复正常饮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使大多数病人避免手术。
- 张伟朱维铭顾立立李毅李宁黎介寿
-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肠内营养治疗十二指肠梗阻营养不良
- 环丙沙星对回盲部切除术后白细胞介素-10基因敲除小鼠肠道炎性反应的影响
- 2014年
- 目的研究环丙沙星对行回盲部切除术后 IL-10基因敲除小鼠(CD 模型小鼠)的吻合口及小肠炎性反应及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12只敲除 IL-10基因的雄性 C3H/HeJBir 小鼠平均分成对照组和环丙沙星组,小鼠行回盲部切除、回肠结肠吻合术建立模型后,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措施,环丙沙星组予口服环丙沙星50 mg·kg^-1·d^-1,共4周。处死所有小鼠,取吻合口附近肠道组织行 HE 及天狼星红染色,并进行组织学评分,用 ELISA 法检测吻合口附近肠道组织及小肠 IFN-γ、TGF-β的含量,用实时定量 PCR 检测前胶原α1含量。采用 t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环丙沙星治疗组小鼠吻合口(2.50±0.55)和小肠(1.67±0.52)炎性反应水平较对照组(3.67±0.63、2.83±0.75)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73、-5.188,P 均<0.05);并且 IFN-γ的水平也明显下降,分别为(0.72±0.22)pg/mg 比(1.76±0.43)pg/mg 和(0.23±0.12)pg/mg 比(0.78±0.52)pg/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7.354、-5.268,P 均<0.05)。但环丙沙星并不能明显降低小鼠的吻合口及小肠的纤维沉积,TGF-β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环丙沙星减轻 CD 模型小鼠吻合口炎性反应的作用有限,术后可能需要维持用药,才能减少吻合口疾病复发。
- 吴茸郭振李毅顾立立龚剑峰朱维铭李宁黎介寿
- 关键词:环丙沙星炎性肠疾病小鼠
- 成功救治胃癌新辅助化疗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一例
- 2012年
- 患者女,73岁,因“上腹部腹胀2月余,伴头晕1月余”,于2011年4月20口收住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经胃镜证实:距门齿40cm处可见大小约4cm×5cm,表面菜花样病灶;病理:贲门胃底腺癌。
- 习丰产虞文魁耿艳霞高涛张娟娟顾立立考晓明李宁
- 关键词: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化疗后胃癌救治上腹部
- 克罗恩病并发十二指肠内瘘的外科治疗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并发十二指肠内瘘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4年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1 012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并发十二指肠内瘘.22例患者中12例十二指肠-回结肠吻合口瘘,7例十二指肠-横结肠瘘,2例十二指肠-乙状结肠瘘,1例十二指肠-小肠瘘.通过放置鼻肠管越过十二指肠内瘘行肠内营养支持,待营养状况及BMI、Alb、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评分等指标恢复正常或显著改善后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十二指肠瘘修补术+原发病灶肠管切除术.通过门诊、电话及网络形式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5月.营养支持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2例患者因腹腔感染、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行急诊手术,其余19例患者均先建立肠内营养途径.3例急诊手术患者行肠造口术,术后2例出现十二指肠修补处瘘(1例经肠内营养+冲洗引流12d后愈合、1例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19例患者经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能量供应为(25.3 ±2.1)cal/g、肠内肠外营养能量供应为(28.5±3.2) cal/g,营养支持治疗时间为(31±5)d,C反应蛋白、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评分由入院前25 mg/L、(207±111)分降至2 mg/L、(117 ±71)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3.000,t=0.942,P<0.05).BMI、Alb、红细胞沉降率治疗前分别为(17.0 ±2.1)kg/m2、(35±5) g/L、26 mm/h,治疗后为(17.9±2.8)kg/m2、(38±5)g/L、23 mm/h,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2,1.170,u=67.500,P>0.05).19例患者中1例经肠内营养治疗后内瘘消失,避免了手术;其余18例患者中5例行肠造口术,13例行肠吻合术.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4个月(4.0~37.0)个月,1例患者术后6个月吻合口复发致十二指肠-回结肠吻合口瘘,再次行手术治疗,其余均�
- 谢之豪郭栋顾立立龚剑峰朱维铭李宁黎介寿
- 关键词:克罗恩病十二指肠瘘外科手术营养支持
- 临床路径在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诊疗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 评价临床路径在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患者诊疗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纳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炎症性肠病治疗中心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间入院诊治的119例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患者为临床路径组(按临床路径进行诊治,该临床路径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中心自身诊疗经验制订),并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间住院治疗的路径实施前入院诊治的108例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患者为非临床路径组(由收治医师制定诊治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率、肠造口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非计划6月内再入院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临床路径组与非临床路径组患者手术率[73.9%(88/119)比77.8%(84/108)]、肠造口率[15.9%(14/88)比25.0%(21/84)]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9%(21/88)比27.4%(23/8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临床路径组较非临床路径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缩短(10.9 d比13.2 d,P= 0.000),平均住院费用减少(78 325元比85 310元,P= 0.031),再住院率降低[3.4%(4/119)比11.1%(12/108),P= 0.035]。结论 遵照临床路径进行诊治能够有效降低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的非计划再住院率,并缩短手术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 郭振曹磊龚剑峰李毅顾立立朱维铭黎介寿
- 关键词:克罗恩病肠梗阻
- 酪酪肽促进小鼠残留肠上皮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途径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采用酪酪肽(PYY)基因敲除(Pyy-/-)小鼠,研究PYY促进肠上皮细胞增殖的主要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建立小肠广泛切除的小鼠模型。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Pyy-/-小鼠分为三组,每组8只。假手术(Sham)组仅横断小肠但不切除小肠;广泛小肠切除(SBR)组切除50%小肠,保留近段空肠约1 cm,远段回肠9 cm;小肠广泛切除加PYY(SBR-PYY)组切除50%小肠,并于术后36 h皮内注射PYY1~36。各组小鼠均于给药后2 h处死,并取回肠组织,观察隐窝细胞的增殖指数、肠黏膜Y1受体的mRNA表达以及肠黏膜细胞膜蛋白激酶C-ε(PKC-ε)和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44/42 MAPK)的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SBR组小鼠回肠隐窝细胞的增殖指数和肠黏膜磷酸化的p44/42 MAPK的蛋白质表达量显著高于Sham组,SBR-PYY组小鼠显著高于SBR组;SBR组小鼠回肠黏膜Y1受体mRNA的表达量和细胞膜PKC-ε的蛋白质表达量与Sham组无明显差异,SBR-PYY组小鼠显著高于SBR组和Sham组。结论:PYY结合Y1受体后可通过细胞膜的PKC-ε和细胞质的p44/42 MAPK磷酸化来促...
- 张伟朱维铭张坚顾立立李宁黎介寿
- 关键词:酪酪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增殖指数
- 促炎细胞因子对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调控的分子机制被引量:6
- 2008年
- 促炎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促进和调节炎性反应作用的小分子多肽,主要有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等。炎症性肠病病人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增高,并且能引起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改变。现就促炎细胞因子对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调控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旨在为开展基础研究和临床提供参考。
- 顾立立李宁
- 关键词:促炎细胞因子肠上皮分子机制
- 荧光标记生物素法评价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
- 2010年
- 目的:利用荧光标记生物素检测大鼠缺血-再灌注肠黏膜屏障损伤。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后1、3和5h组,共四组,每组5只。利用动脉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h后放开,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组织形态学改变,并用荧光标记生物素作为探针,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大鼠缺血-再灌注肠黏膜屏障损伤。结果: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明显受损,病理表现为肠黏膜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损伤程度随缺血后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荧光标记生物素穿透缺血-再灌注肠上皮进入黏膜下层,表明肠上皮屏障受到破坏。结论:缺血-再灌注可损伤大鼠肠屏障功能。荧光标记生物素法是一种适合评价实验动物肠黏膜屏障损伤的方法。
- 张强李秋荣王晨阳顾立立曲林林李宁刘晓祥黎介寿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肠黏膜屏障损伤
- 腹腔镜下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8例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行腹腔镜下IPAA治疗的38例UC病人的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探讨该术式的技术要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38例病人均成功实施IPAA,34例病人实施腹腔镜下二期手术,4例病人实施三期手术,其中2例在第二期时中转开腹。22例为激素或挽救治疗失败的重症UC病人。手术中位时间为340(210~470)min。术后1例病人发生储袋肛管吻合口瘘,1例发生储袋顶端瘘,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3个月时随访病人平均排便次数为(4.75±1.24)次/d,克利夫兰总体生活质量评价(CGQL)为0.85±0.08。结论 采用腹腔镜技术行IPAA治疗UC安全可行,术后病人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满意。部分重度活动期UC病人也可实施二期手术。
- 龚剑峰韦瑶顾立立郭振李毅张腾辉杨建波李宁朱维铭黎介寿
- 关键词:腹腔镜溃疡性结肠炎
- 粪菌胶囊治疗慢传输型便秘15例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6
- 2016年
- 目的明确粪菌胶囊移植(capsulized 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确诊为慢传输型便秘(STC)的15例病人,口服3 d粪菌胶囊治疗,记录移植治疗前后临床治愈率、临床缓解率、每周自主排便次数、Bristol评分、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治疗后随访12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粪菌胶囊移植治疗后临床治愈率维持在40.0%(6/15),临床缓解率为53.3%(8/15),第12周病人排便次数明显增加[(2.2±1.5)vs.(3.1±2.1)次/周],Bristol评分改善[(6.7±1.3)vs.(5.1±1.8)分],Wexner便秘评分明显下降[(13.7±3.5)vs.(10.1±2.3)分],GIQLI评分升高[(87.2±14.6)vs.(110.9±1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粪菌胶囊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短期观察疗效较好。
- 田宏亮丁超马春联周妍葛晓龙顾立立宋佳佳黄玲玲龚剑峰李宁
- 关键词:慢传输型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