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君
- 作品数:15 被引量:72H指数:5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基于手术治疗的儿童第5腰椎峡部裂及滑脱的分类方法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基于不同手术治疗方式提出一种新的儿童L5峡部裂和滑脱分类方法,并探讨该分类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7例儿童L5峡部裂或滑脱患者。参照腰椎滑脱严重程度(Meyerding分级标准)、L5/S1椎间盘退变情况(Pfirrmann分级标准)、发育不良特征的风险程度(Mac-Thiong和Labelle提出的分类方法),将L5峡部裂和滑脱分为4型:Ⅰ型(采用椎弓根螺钉-U形棒系统行单纯峡部缺损修补,不进行节段融合)、Ⅱ型(单节段L5/S1融合型,需行后路L5/S1植骨融合内固定术)、Ⅲ型(双节段L4~S1融合型,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行L4~S1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Ⅳ型(L5~S2融合型,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行L5~S2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评估各型患者术前和术后腰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Ⅰ型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Ⅱ型14例(男6例、女8例)、Ⅲ型11例(男4例、女7例)、Ⅳ型9例(男3例、女6例),年龄分别为(14.6±2.1)、(15.7±2.4)、(13.2±2.3)、(14.6±3.2)岁,术后2年腰椎JOA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改善[分别为(19.2±2.1)分vs(14.7±2.5)分和(16.1±1.8)%vs(56.2±1.7)%,(20.2±1.9)分vs(14.3±2.4)分和(14.7±1.7)%vs(54.8±1.8)%,(21.1±2.2)分vs(13.3±2.4)分和(13.7±2.2)%vs(55.7±2.4)%,(20.7±1.9)分vs(11.8±2.4)分和(12.9±1.7)%vs(52.5±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儿童L5峡部裂和滑脱分类方法,该分类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椎弓根螺钉-U形棒系统在单纯L5峡部裂的治疗中更有优势,L5~S2融合更适用于伴有高发育不良风险的L5峡部裂和滑脱患者。
- 马骁尹佳邵为马君王策高瑞林涛周许辉
- 关键词:儿童第5腰椎峡部裂腰椎滑脱外科手术
- 影像学方法研究改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应用于第7颈椎的可行性
- 2016年
- 目的通过研究改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PSO)应用于C7的可行性,探索后路单节段大角度截骨术式在改善重度颈胸段后凸畸形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2015年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行颈胸段CT二维重建的健康体检人员的影像学资料。利用矢状位二维重建图像,采用不同PSO截骨术式对C7进行模拟截骨。测量截骨角度以及术中对相邻节段关节突的必要切除长度;通过计算C6椎弓根下缘与T1椎弓根上缘的距离,预判矫形后C7、C8神经根是否受压;通过统计截骨线与C6、T1椎弓根的接触情况,预判术中相邻节段椎弓根是否受损。并将结果用于分析截骨术式的可行性。结果共100名健康体检者的颈胸段CT三维重建影像学资料纳入样本,测量得改良PSO截骨应用于C7可改善(60.0±6.2)°的后凸畸形,术中需至少切除C6下关节突(4.7±2.1)mm、T1上关节突(6.5±2.6)mm。通过影像学方法模拟截骨矫形后,C7相邻椎体椎弓根间C7、C8神经根不受卡压的比率为74%,截骨中椎体相邻节段椎弓根不受损伤的比率为82%,该术式在理论上可行的比率为68%。结论影像学研究结果表明,改良PSO截骨技术应用于C7具有较高的理论可行性,在重度颈胸段后凸畸形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研究前景。
- 程剑洋王策马君周许辉贾连顺
- 关键词:经椎弓根截骨颈椎可行性
-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腰椎结核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经腹直肌旁腹膜后入路行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下腰椎单节段结核的手术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07年1月,本组采用该术式治疗下腰椎单节段结核27例。[结果]手术时间平均4.3h,手术平均出血量438ml。前路手术切口长度5—7cm,前路显露时间平均21min,显露过程平均出血量48ml。术后随访12~37个月,术前病变节段前凸角-2.1°±4.0°,术后4.9°±1.4°,最后随访时3.7°±3.0°。所有病例全部治愈,未发生结核复发,植骨融合率100%。[结论]前路经腹直肌旁腹膜后入路可满意显露病灶、操作简便、创伤小。后路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融合使脊柱达到即刻稳定的同时减少正常运动节段的牺牲。该术式是治疗下腰椎结核安全、有效的方法。
- 马君宋滇文邵将刘伟宋佳贾连顺
- 关键词: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椎弓根螺钉手术入路
- 脊髓病手对早期诊断和提高颈椎病手术疗效的意义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 评价脊髓病手早期诊断提高颈椎病手术疗效的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于长征医院及闸北分院骨科收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 18例,采用手指逃离征、十秒握拳-伸指试验对患者手部运动功能评价,结合患肢肌电图诊断脊髓病手并进行分级,明确早期及进展期脊髓病手及其功能状况,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并结合颈椎MRI表现,数字表法将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脊髓病手早期诊断组(n=62)和无脊髓病手常规诊断组(n=56).所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临床随访平均达到4.1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8个月以改良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变化,评价手术疗效.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t检验对脊髓病手早期诊断组和无脊髓病手常规诊断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JOA评分)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脊髓病手早期诊断组和无脊髓病手常规诊断组年龄、性别、吸烟史,术前JOA评分,术前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脊髓病手早期诊断组和无脊髓病手常规诊断组术前及术后48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0.1±2.3)、(14.9±2.0)分和(9.8±3.1)、(12.1±2.3)分;术后48个月JOA评分增长分别为(4.8±0.9)、(2.3±0.6)分.脊髓病手早期诊断组和无脊髓病手常规诊断组术前及术后48个月JO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48个月DHI评分、JOA评分增长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脊髓病手早期诊断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优于无脊髓病手患者,该体征的早期诊断能够提高颈椎病的手术疗效.
- 徐广辉马君李振环凌仕勇满毅贾连顺
- 关键词:颈椎病脊髓疾病神经变性
- 3D打印模型辅助CBL教学法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19年
- 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辅助CBL教学法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从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与教学内容测试考核两方面,评估3D打印模型辅助CBL教学法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与床边带教教学法比较。结果3D打印模型辅助CBL教学法组学生在教学吸引力、知识掌握程度、临床思维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和临床沟通能力评分高于床边带教教学法组(P<0.05)。3D打印模型辅助CBL教学法组学生在病史采集和查体,影像学资料分析,骨折描述与分型,诊断,治疗方案的评分高于床边带教教学法组(P<0.05)。结论3D打印模型辅助CBL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临床综合能力,提升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
- 叶添文马君赵剑佺宋腾飞孟怡辰高瑞
- 关键词:CBL教学法骨科教学
- 下颈椎损伤分型临床应用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的评价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评价脊柱创伤研究小组(STSG)提出的下颈椎损伤分型(SLIC)临床应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0例下颈椎外伤患者,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31.74岁,平均54.4岁。损伤节段:C3/4 2例,C4/5 6例,C5/6 7例,C6/7 4例,C3-5 3例,C4-6 例,C3-6 2例。30例患者中8例行非手术治疗,22例行手术治疗。根据SLIC系统进行评分,该系统主要以损伤形态、椎间盘韧带复合体(DLC)的完整性及神经功能状态3个成分为基础。使用组间相关系数(ICC)评价SLIC临床应用的可靠性,使用Cohen’s Kappa评价SLIC指导治疗的有效性。结果损伤形态观察者间信度优(ICC=0.68),DLC完整性观察者间信度良好(ICC=0.51),神经功能状态观察者间信度特优(ICC=10.83),SLIC总得分观察者间信度优(ICC=0.78)。SLIC推荐治疗方案和实际治疗方案达到86.7%的一致性(Kappa=0.706)。若排除得分3~5分的患者,SLIC推荐治疗方案和实际治疗方案达到92.9%的一致性(Kappa=0.837)。结论SLIC简单、标准、可靠性强,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 马君贾连顺邵将周许辉宋滇文朱巍官正茂黄俊俊
- 关键词:颈椎外伤
-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前脱位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前脱位后路椎弓根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 2004 年 8 月~2007 年 7 月收治的 16 例因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导致的难复性寰枢椎前脱位患者,采用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行后路植骨融合,观察术后寰枢椎复位及植骨融合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 11 个月~3.8 年,平均 2.2 年,寰枢椎脱位复位程度均达 90%以上,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无内固定断裂、移位。结论后路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是治疗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
- 刘伟宋滇文严望军马君贾连顺
- 关键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 不同术式治疗青少年Chiari Ⅰ型畸形伴脊髓空洞的比较
- [目的]总结青少年ChiariⅠ型畸形的临床症状和手术方案,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在治疗青少年Chiari Ⅰ型畸形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6年 1 月至 2016 年 1 月 56 例青少年 ChiariⅠ型畸形...
- 张成林王策马君高瑞周许辉
- 关键词:脊髓空洞后颅窝减压脊柱侧弯畸形
- 色努(Chêneau)支具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应用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研究色努支具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2013~2015年接诊的使用色努支具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68例,其中女64例,男4例;平均年龄(12.9±1.4)岁,平均治疗327 d。根据支具治疗前、穿戴支具时及随访时所拍摄的脊柱全长X线片,测量患者胸廓横径(thoracic transverse diameter,TTD)、胸廓前后径(thoracic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APD)、两侧肩关节高度(radiographic shoulder height,RSH)和冠状位骨盆倾斜角(pelvic obliquity angle,PO)。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探讨色努支具的治疗效果以及使用支具对患者胸廓发育、双肩平衡及骨盆倾斜的影响。[结果]支具治疗前平均Cobb角(29.4±5.2)°,治疗后减少为(23.4±6.3)°(P〈0.05)。治疗前胸廓横径(TTD)为(229.4±14.4)mm,支具穿戴时下降至(219.9±16.6)mm(P〈0.05)。治疗后TTD为(228.6±15.7)mm,明显低于TTD预测值(234.2±14.7)mm(P〈0.05)。治疗前胸廓前后径(APD)为(81.4±14)mm,支具穿戴时为(79.1±13.5)mm(P〈0.05)。支具治疗后为(80.7±13.3)mm,同样明显小于预测值(82.4±13.9)mm(P〈0.05)。支具治疗前双侧肩关节高度差(RSH)为(7±7.4)mm,治疗后RSH为(8.4±7.7)mm(P〉0.05)。支具治疗前冠状位骨盆倾斜角(PO)为(1.5±2)°,治疗后为(1.4±1.8)°(P〉0.05)。[结论]色努支具能够有效控制轻度AIS患者的侧凸进展,但会限制胸廓的发育,并影响双肩平衡的风险,尚未发现色努支具加重骨盆倾斜的证据。
- 程剑洋王策马君周许辉贾连顺
- 关键词:胸廓骨盆
- 脊柱手术脑脊液漏继发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研究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继发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行脊柱手术的441例脑脊液漏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组(23例)和对照组(418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既往史、影像学资料、术中情况、围术期并发症、治疗情况等,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因素,为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防提供指导。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男14例,女9例,年龄(52.9±15.3)岁;对照组男244例,女174例,年龄(51.2±17.2)岁。两组脑脊液漏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术中硬膜囊修补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术前合并高血压17例(73.9%),与对照组123例(29.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术中脑脊液漏计量、术后脑脊液引流速度分别为(118.4±56.9)ml、(15.4±5.8)ml/h,均高于对照组(76.3±23.0)ml、(9.7±2.1)ml/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脑脊液漏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失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术中脑脊液漏计量、术后脑脊液持续引流速度与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结论术中硬膜囊破裂引起的脑脊液大量漏出及术后脑脊液快速引流与脊柱术后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高血压是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因素。
- 赵剑佺姜横孟怡辰高瑞马君王策周许辉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