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晓龙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房
  • 3篇心房颤动
  • 3篇心力衰竭
  • 3篇心脏
  • 3篇衰竭
  • 3篇慢性
  • 3篇慢性心力衰竭
  • 3篇房颤
  • 2篇导管
  • 2篇心脏再同步
  • 2篇心脏再同步化
  • 2篇心脏再同步化...
  • 2篇再同步
  • 2篇再同步化
  • 2篇再同步化治疗
  • 2篇同步化
  • 2篇消融
  • 2篇持续性
  • 2篇持续性心房颤...
  • 1篇导管插入

机构

  • 6篇云南省第一人...
  • 1篇文山州人民医...
  • 1篇玉溪市人民医...

作者

  • 6篇张曦
  • 6篇范洁
  • 6篇高晓龙
  • 5篇丁立群
  • 5篇张进
  • 5篇王礼琳
  • 3篇高田
  • 2篇姜玲
  • 2篇向虹
  • 1篇毛富刚
  • 1篇郝应禄
  • 1篇孙小军
  • 1篇李发有
  • 1篇彭亚婷

传媒

  • 3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云南地区一心肌病家系致病基因的筛查
2016年
目的对一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共存的家系成员进行候选致病基因筛查,以期发现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并初步探讨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人选2013年9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26名,另选取体检中心年龄、性别、种族与上述家系成员相匹配的健康云南人215名作为对照。询问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病史、家族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由华大基因公司完成先证者候选致病基因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采用Sanger测序验证家系成员的可疑突变。通过定期门诊复查和(或)电话进行随访,内容包括家系成员死亡及其原因,是否有新发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随访1年或至患者死亡。结果家系中先证者(Ⅲ9)及其父亲(Ⅱ7)携带TTNc.604A〉G(P.Lys202Glu)、TAZc.580A〉G(P.Ile194Val)及MYH7c.730T〉C(p.Phe244Leu)3种错义突变,先证者起病时心功能较差,并伴有恶性心律失常,而其父无明显临床症状。健康对照人群中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本研究发现一云南心肌病家系存在MYH7、TTN和TAZ基因突变,携带复合突变的家系成员其所患心肌病具有发病早、表型严重的特点。
向虹张进郝应禄范洁李发有王礼琳丁立群张曦匡晓晖高晓龙
关键词:心肌疾病突变表型
微伏极T波电交替筛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防性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微伏极T波电交替(MTWA)是否有助于选择预防性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尤其是否有助于排除从ICD治疗中获益较少的低危患者。方法:入选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并且无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39例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所有患者用动态心电图时域分析法检测MTWA最大值。V3导联电压>47μV为阳性,电压≤47μV为阴性。MTWA测定后所有心衰患者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术后1、3、6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或非致死性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有19例患者(48.7%)MTWA检查结果为阳性。在(20±4)个月的随访期内,MTWA阳性组发生13例终点事件(1例死亡和12例非致死性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MTWA阴性组发生1例终点事件(1例非致死性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MTWA阳性预测价值为68.4%,阴性预测价值为95%。结论:对于LVEF≤35%且无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MTWA不仅有助于选择预防性植入心脏ICD的高危患者,而且有助于确定从预防性ICD植入中获益较少的低危患者。
张进王礼琳丁立群张曦高晓龙高田姜玲范洁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
2014年
目的评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 12例慢性心衰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心室率本身是慢的或经过药物治疗严格控制心室率,成功植入CRTD并打开心室感知反应及房颤传导反应功能。比较CRT-D植入术前和植入术后1年患者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及心脏病症状评分(CSS),6 min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返流面积(MRA),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12-Ts-SD)和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最大差值(12-TP-MAX-D)。结果①12例随访1年内均无因心功能恶化再次入院,无死亡。②双室有效起搏比率达到93%±5%。③有3例在CRT-D植入后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④CRT-D植入后1年GWB、CSS,6 min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较植入前均有明显改善[(70.25±16.61)vs(54.62±15.27),(16.67±5.23)vs(9.28±4.52),(320±65.24)m vs(214±43.74)m,2.43 vs 3.30,P均<0.05];CRT-D植入后1年,LAD缩小,LVEF升高,MRA减少[(40.2±10.6)mm vs(47.5±12.3)mm,(0.40±0.07)vs(0.28±0.05),(3.8±1.6)cm2vs(5.6±2.3)cm2,P均<0.05];IVMD、12-Ts-SD和12-TP-MAX-D得到改善[(35.4±17.8)ms vs(48.1±12.3)ms,(31.5±10.7)ms vs(44.5±15.2)ms,(100.6±22.9)ms vs(127.5±42.7)ms,P均<0.05]。结论慢心室率或经过药物治疗严格控制心室率的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能从CRT-D治疗中获益。
丁立群孙小军范洁张进王礼琳张曦高晓龙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持续性心房颤动
心腔内超声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的应用
2022年
目的 探讨应用心腔内超声(ICE)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手术的影响。方法 选取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9年10月入院并接受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共205例,依据术中是否使用ICE导管分为2组,超声组102例(阵发性房颤70例,持续性房颤32例),非超声组103例(阵发性房颤70例,持续性房颤33例),各组再依据房颤类型又分为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亚组;超声组在ICE指导下行房间隔穿刺,非超声组在X射线下行房间隔穿刺,两组均应用三维电生理标测导航系统(美国强生公司CARTO3系统)分别在ICE导管(美国强生公司soundstar)指导下及PENTARAY导管指导下行心腔的三维建模,在此三维模型上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比较两组的总手术时间、建模时间、房间隔穿刺时间、肺静脉隔离时间、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剂量、并发症及手术成功率等情况。结果 超声组与非超声组患者组间临床基线特性无显著差异。超声组较非超声组的X线曝光剂量明显减小[17.5(11.0,26.3)mGy vs 67.0(43.0,92.0)mGy,P<0.05],X线曝光时间明显缩短[150.0(104.0,204.0)s vs 503.0(354.0,678.0)s,P<0.05];在总手术时间上超声组有所缩短[(192.6±49.7)min vs (208.1±48.0)min,P<0.05];两组手术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超声组3.92%,非超声组4.85%,P=0.746);随访至术后6个月,两组无症状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似(75.5%vs 72.8%,P=0.664)。在持续性房颤亚组分析中,与非超声组相比,超声组房间隔穿刺时间、三尖瓣峡部消融时间均减少(P均<0.05)。结论 ICE指导下的房颤导管消融术降低房颤消融术中的X线曝光时间及X线曝光剂量,可缩短手术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
郭嘉高晓龙庹忠云张曦匡晓辉魏飞宇范洁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
抗凝对右心导管操作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索右心导管操作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及抗凝治疗的作用。方法:连续选择2015-01至2016-05行心内电生理检查(EPS)和(或)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患者171例,将在静脉系统可完成手术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患者随机分为抗凝组87例及非抗凝组84例。术后24~48 h行下肢血管多普勒彩超检查,比较二组间DVT发生率。结果:171例患者均为阵发性室上速患者,13例患者(抗凝组9例,非抗凝组4例)未完成术后下肢血管多普勒彩超检查而排除,共有158例患者完成术后检查及随访。抗凝组78例中有7例(8.97%)发生DVT;非抗凝组80例中有41例(51.3%)发生DVT,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8例发生DVT患者中有6例(12.5%)发生肌间静脉血栓,42例均为静脉穿刺点附近血栓。结论:右心导管操作术中未抗凝的患者DVT发生率较高,使用肝素抗凝可降低DVT发生率。
匡晓晖张曦高晓龙王礼琳丁立群张进向虹彭亚婷高田毛富刚范洁
关键词:导管插入术静脉血栓形成抗凝药
心脏再同步化加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伴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分析该类患者对CRT产生反应的关键原因。方法选择26例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接受最佳药物及CRT手术治疗。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16例(药物组),CRT加房室结消融10例(消融组)。随访1.2±0.2年后观察药物组临床参数(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QRS波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药物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降低(2.0±0.1 vs 3.0±0.2级),6 min步行距离增加(418.9±81.3 m vs 311.5±65.2 m),QRS波时限缩短(138.1±5.6 ms vs 169.6±4.4 ms)及LVEF增加(0.40±0.01 vs 0.23±0.01)、LVEDD减少(61.9±1.6 mm vs 69.0±1.2 mm),药物组起搏比例为0.90±0.04。其疗效与消融组无差异。结论对于心衰伴房颤患者,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与加房室结消融一样有效。该类患者对CRT产生反应的关键原因是药物良好的控制心室率及较高的双心室起搏比例。
张进王礼琳丁立群张曦高晓龙高田姜玲范洁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房室结消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