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 作品数:67 被引量:73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经验与生命书写:吉小吉诗论
- 2020年
- 吉小吉的诗大多是自我消解和烛照他人内心的产物,诗歌情绪饱满,并且他有着敏锐的诗人嗅觉,对世间之物观察甚微,具有诗人自觉性的同时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所写之诗意象种类繁多且大部分来源于生活,语言简单不拖沓,叙述性极强;在关照生命的同时善于记录和放映当下现实,以悲悯者的情怀探索弱势群体的心理。对他诗歌的解读要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入手,解析他诗作中包含丰富生活经历的缘由,以及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现实的思索,进一步分析诗歌同客观世界的联系和作用。
- 魏巍蒋薇
- 关键词:生命
- 再解读:论《生死场》国家意识与女性意识被引量:1
- 2018年
- 对《生死场》的再解读,实际上是重新理解这部小说的过程。从最开始的国家意识主题再到后来的女性意识主题解读,都是对其内涵的再丰富过程。自鲁迅为其作序以来,因其与时代结合而体现出来的国家意识,作品被公认为抗日文学革命文学的代表作。而之后的刘禾、葛浩文等人的研究又挖掘出其中的女性意识,于是出现国家意识和女性意识相互对立的局面,承认一方就意味着要否定另一方。实际上,两个主题是相互融合的,并不存在一个纯粹的国家意识书写,其女性意识是隐含在国家意识下的。
- 魏巍冉义杰
- 关键词:《生死场》女性意识
- 文学史写作的空间维度--兼谈区域文学史写作的合法性被引量:2
- 2010年
- 作为以空间建构起来的文学史,它首先在很大程度上把文学史作为文学的历史从政治权力的宰制下解放出来,还文学史以文学史的地位。以空间来建构文学史,并不是要摆脱时间的限制,事实上,任何叙述都摆脱不了时间的制约,它只是以空间为横轴,以时间为纵轴,以期能摆脱历史进化论的思维,摆脱政治上的时间而成为一项单纯的文学史的叙述。区域文学史写作需要审视学术话语的确立、作家身份的认定和内容的选择与框定等问题。
- 李伟魏巍
- 关键词:文学史区域文学史空间维度合法性
- 鲁迅的创伤记忆及其创作心理被引量:4
- 2018年
- 鲁迅的创伤记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童年时期"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经历;一个是兄弟失和带给他的精神焦虑与绝望。从《呐喊》到《彷徨》,再到《野草》,鲁迅从不同的侧面为抚平内心的创伤记忆而书写。提及鲁迅的创伤记忆,不是为了抹杀其思想的启蒙意义,而是提醒我们在把鲁迅塑造成一个民族巨人的时候,必须意识到他首先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鲁迅创作中所有的关于启蒙、革命、批判国民性等宏大叙事的构想与意义,都是从个人的切身经历与感受中生发出来的。
- 魏巍
- 关键词:创伤记忆创作心理
- 知识分子如何启蒙?——《阿Q正传》再解读被引量:3
- 2015年
-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总是把阿Q与"国民性"联系起来进行解读,《阿Q正传》也被认为是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集大成之作。尽管小说确实有批判国民性的一面,但是,对这一方面的过度强调,使我们仅仅关注于阿Q行状的国民性,而遮蔽掉了小说序言中的某些重要信息。鲁迅批判的对象并不仅仅只是阿Q这样的愚昧民众,他同时也指向了那些掌握着话语权的新旧知识分子。通过序言及小说中对赵秀才、钱假洋鬼子的书写,从而把虚构的小说与现实的生活联系了起来,促使读者去重新反思知识分子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 魏巍
- 关键词:《阿Q正传》知识分子启蒙国民性
- 玛曲空间:疾病下的虚构——重返1980年代看《虚构》
- 2016年
- 一、我不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虚构》这部小说已经被成百上千地评论过,"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自从马原以插草标游街示众的方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自相标榜以来,也被评论界以高分贝扩音器四处扩散,"马原的叙述圈套"更是在吴亮的广播宣传之下成为谈论马原的一个基本常识,人们不厌其烦的在叙事学上面做功夫也做足了功夫,现在,谈论马原就必须谈论他的小说叙事。
- 魏巍龚威
- 关键词:小说叙事麻风病患者广播宣传
- 回到人自身的现代性——评徐仲佳《现代性爱的中国形象简史》被引量:1
- 2010年
- 魏巍
- 关键词:现代性爱爱情小说
- 柳青的文学创作与“左翼文学”传统
- 在百年中国文学史上,左翼文学传统的影响是深广的,许多现当代作家都或多或少受到左翼文学传统的影响,柳青也不例外.左翼文学的大众化与化大众传统、“革命+恋爱”传统、构建新型国家民族形象传统等,在柳青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痕迹...
- 魏巍
- 关键词:左翼文学文学创作民族形象
- 经济易位与文化易势:半殖民体验下的鲁迅“故乡”重释
- 2024年
- 鲁迅的“故乡”书写,是学界讨论五四启蒙精神现代性的重要文本,这种讨论明显偏向了当时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半封建”与“反封建”一面。重读鲁迅“故乡”,会发现其对故乡的现实性描绘,也体现出了“半殖民”的一面:半殖民经济的入侵导致了农村经济破产,经济拮据、生存困难的农民无法回应知识分子在文化/精神层面的启蒙号召,因此知识分子的文化启蒙理想与农民的现实需求之间的异相,导致了启蒙神话及文化西方策略在农村世界的破产。鲁迅笔下的故乡景象和乡民群像无不投射出半殖民现实对中国近代农村社会的深重影响。
- 魏巍梁苏琴
- 论《边城》中“父”的观念与意识被引量:1
- 2013年
- 从沈从文先生写作《边城》时候"即为人夫将为人父"的生活状态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发现作家在行文中对主人公"翠翠"的父系血亲做了模糊处理,翠翠与其外祖父相依为命,与其母亲同病相怜。作家在减少翠翠父母对她影响的同时,选择其外祖父作为作家思想的传达者,这基本上都表现出一种父的观念和意识。作家并不刻意强调挑战传统伦理道德,他只是展现人性的健康状态、常态美好。
- 冉华魏巍
- 关键词:《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