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媛媛 作品数:11 被引量:209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 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2011年北京初雪及黄淮旱区降雪天气过程分析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加密观测资料,对2011年2月9~10日北京初雪和华北、黄淮旱区的降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此次降雪过程是受高空短波槽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所致。由于天气系统弱、时间和空间尺... 董林 符娇兰 鲍媛媛关键词:地面倒槽 文献传递 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期间低纬环流分析 利用NCEP/NCAR提供的OLR和气象要素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3年6~7月淮河流域梅雨降水期间,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以及热带低纬地区环流的异常特征及其对梅雨暴雨的贡献。结果表明,梅雨期间,长江流域附近地区维持准稳定... 鲍媛媛文献传递 2007年梅汛期异常降水的大尺度环流成因分析 被引量:26 2008年 为深入理解江淮梅雨持续性强降水的大气演变过程,探讨中期预报技术途径,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数据和历史梅雨特征指数等资料,系统地分析了2007年梅汛期异常降水的大尺度环流成因。结果表明:梅汛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和7月中下旬持续偏南,决定了2007年梅汛期降水的时间和地域分布特征。阻塞高压的频繁出现和副热带季风涌的异常强盛为梅雨锋维持和加强提供了有利的动力、热力以及水汽条件;"伊朗型"南亚高压的活动以及东亚上空副热带急流通过高低空耦合动力作用,不仅为持续性暴雨创造了良好的垂直环流结构,也间接抑制了副高北抬。在此研究基础上,归纳出中期预报着眼点,供实际业务预报参考使用。 金荣花 陈涛 鲍媛媛 王秀文 张芳华关键词:梅汛期 异常降水 大尺度环流特征 “02.6”陕南大暴雨的结构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9 2006年 通过诊断分析发现:(1)“02.6”强降水与6月上旬越赤道气流和季风爆发密切相关,携带大量水汽的偏南气流与冷空气于6月8日交汇在西北地区东部,导致了这次强降水的发生;(2)与暴雨区相联系,存在横越低空急流的经向垂直环流,暴雨区处于该垂直环流的上升支;(3)偏南和偏东气流水汽通道在西北地区东部交汇,水汽的辐合积聚主要在对流层低层和行星边界层内完成;(4)整层的视热源高值区在暴雨区附近呈东北—西南向分布,与切变线走向非常一致,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释放是强降水区大气的主要热源。同时,在大尺度上升运动区中低层存在一个条件对称不稳定建立的机制,使得在暴雨区,既存在深厚的热力不稳定机制,又存在水汽输入机制和热力不稳定的触发机制,从而形成强暴雨。 毕宝贵 鲍媛媛 李泽椿关键词:暴雨 热源 湿位涡 2011年9月华西秋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本文分析了2011年9月华西秋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大尺度环流形势,并对秋雨形成的主要物理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9月华西地区降雨具有北多南少的特点,且北部地区降雨日数多、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落区集中。9月上... 蔡芗宁 鲍媛媛 康志明关键词:华西秋雨 环流形势 物理机制 2003年淮河流域强降水大尺度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流域出现了1954年以来的第二次大洪水。本文分析了2003年淮河流域6~7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与历史同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03年淮河流域梅雨期经历了7次强降水过程,降水总量和洪水... 章国材 毕宝贵 鲍媛媛 廖要明关键词:淮河流域 降水 副高 急流 文献传递 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11 2010年 利用中央气象台1951—2006年共56年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的冷空气天气过程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海平面气压、500 hPa高度场和850 hPa气温等资料,统计分析了我国寒潮若干气候特征和寒潮中期过程的物理量场特征,并引入聚类方法划分寒潮典型物理过程。结果表明:(1)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强冷空气逐年的活动频次呈明显下降趋势。功率谱周期分析表明,我国强冷空气活动有多年代际的变化周期。秋、冬、春季节是寒潮易发时节。(2)对我国寒潮天气过程特征物理量统计得到了一些表征寒潮天气特征量的阈值。寒潮冷高压强度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其源地大多可追溯到亚欧大陆北端极地,寒潮冷高压受山脉阻挡,在西伯利亚增强后最常以西北路径爆发南下,是我国寒潮最常见的路径。(3)乌拉尔山阻塞形势的崩溃与寒潮爆发密切相关;西风环流指数在寒潮爆发前6日前后至爆发后2日前后出现明显下降;在寒潮初始阶段,北半球高纬度以2波为主要特征,在寒潮爆发前,高纬度2波或3波为优势波的概率较大;北半球中纬度在寒潮中期过程主要为3波能量变化;北半球极涡面积迅速增大,与东亚"倒Ω流型"的建立紧密相关,是极地冷空气南下酝酿堆积的重要标志。 康志明 金荣花 鲍媛媛关键词:统计分析 聚类分析 2011年9月华西秋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本文分析了2011年9月华西秋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大尺度环流形势,并对秋雨形成的主要物理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9月华西地区降雨具有北多南少的特点,且北部地区降雨日数多、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落区集中。9月上... 蔡芗宁 鲍媛媛 康志明关键词:华西秋雨 环流形势 物理机制 文献传递 2009年早春南方地区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的机理分析 被引量:15 2015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6.7μm卫星水汽图像和TBB、闪电定位资料以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3月3日南方地区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该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是中低层低槽、低涡切变线、西南低空急流、南北支西风急流。低空急流造成暖湿气流输送和高空急流造成冷平流侵入是对流触发机制。近地层为层结稳定的"冷空气垫",位势不稳定出现在低空急流与中高层干冷气流之间,并因急流中的下沉运动得以加强;西南暖湿气流与其北部干冷气流在中低层形成湿斜压锋区,西南气流的下沉支和北方下沉气流汇合在近地层形成的东北风回流与上部西南风生成锋面次级环流圈及中高层上升气流与北支急流中的下沉气流耦合形成次级正环流圈有利于倾斜上升运动的发展;低空急流的强暖平流和水汽通量辐合、北支急流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和南支急流北侧的辐合均加强了中尺度上升运动。湿层浅薄、上下干层较为深厚、强垂直风切变、低层逆温、-20~0℃过冷水层气流强上升运动等有利于雷暴天气的发生。雷电和冰雹出现在TBB、低空急流风速、θse、水汽通量以及300 h Pa散度等值线密集区附近。 鲍媛媛 康志明 李伦 黄小玉关键词:低空急流 高空急流 大气边界层 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大暴雨结构和形成机制分析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大暴雨的动力热力结构。结果表明:(1)200hPa的副热带西风急流、500hPa副热带高压以及850hPa的低空急流的合理配置是有利于淮河流域强降水的天气背景;... 毕宝贵 鲍媛媛 康志明 李泽椿关键词:淮河流域 急流 热源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