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平
- 作品数:23 被引量:62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马克思理论视野中的社会契约论被引量:2
- 2003年
- 马克思在建构自己理论的过程中 ,对西方近代自由主义的社会契约论思想进行了批判。他的批驳主要体现在 3个方面 :反对社会契约论所采用的个人主义的理论前提 ,认为人本质上是社会性存在 ;揭示社会契约论所预设的个人自由的实质 ,认为这只是形式的自由 ,人的本质同人的存在处于尖锐对立之中 ;在研究方法上 ,认为在对社会 (包括对社会的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 )进行的科学分析中 ,应坚持以经验为基础 ,而社会契约论者所采用的高度抽象的论证方式 ,因袭的是传统社会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论范式。
- 黄炎平
- 关键词:社会契约论个人主义
- 旅游伦理研究综述
- 2006年
- 国内伦理学界关于旅游伦理的研究正日渐深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伦理的学科性质、内涵、研究对象等进行研究。就基本特征而言,旅游活动目的性指向明确,旅游活动的行程很少具有循环性,旅游活动所涉及的人员构成复杂,旅游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呈多维性。旅游伦理应该研究旅游活动准备阶段、进行阶段直到旅游活动结束这整个过程中各类行为主体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旅游伦理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自然资源开发的伦理问题,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伦理问题,旅游行业从业者的职业伦理问题以及旅游者的个人伦理要求等。
- 黄炎平刘春莹
- 关键词:旅游伦理职业道德生态意识
- 保罗·泰勒的生态伦理观被引量:5
- 2004年
- 保罗·泰勒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尊重自然。该伦理观作为以生物为中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同以人类为中心的伦理观形成对立。它主要由三个基本成分所组成:具有世界观性质的理论前提或信仰体系、基本道德立场、一组规定义务的行为规则与品行标准。以生命为中心的自然观作为理论前提构成保罗·泰勒的伦理观的基础,而这种自然观本身又是由以下信念所组成:把人类视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成员,认为自然界是有机系统,认为个体有机体是目的论意义上的生命中心以及对人类优越论的否定。
- 黄炎平
- 关键词:生态伦理观人类中心论生物中心论
- 阿兰·奈斯论深层生态学被引量:12
- 2002年
- 奈斯看来,深层生态学既是一种社会思潮,又是以这种思潮为指导的一场旨在改变现行的人类实践模式的社会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它是一个由一系列基本原理构成的演绎性的逻辑体系。奈斯认为,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内核是八大原理,而在其背后,还有更为基本的前提与终极规范,即各种生态智慧。而奈斯本人的生态智慧的终极规范是(大)自我实现。
- 黄炎平
- 关键词:深层生态学自我实现非人类中心主义
- 宽容问题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3年
- 宽容是现代社会人们公认的基本理念之一。当今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和探讨宽容问题:宽容的基本内涵,宽容的必要性,宽容的理论基础,实现宽容的社会机制,宽容的限度等。
- 黄炎平汤美萍
- 关键词:宽容社会机制公共价值民主政治宽容宗教宽容
- 多维视野中的“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被引量:6
- 2006年
- 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是目前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力图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以此融合的视角来剖析当代资本主义面临的生态危机,努力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深层矛盾。威廉.莱斯、本.阿格尔、高兹、福斯特、詹姆斯.奥康纳等人是其代表,他们展示了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多维理论视野。
- 黄炎平金雪芬
-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
- 生态伦理学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综述被引量:4
- 2002年
- 当今东西方生态伦理学界的理论争论,主要围绕下列难点问题而展开,即生态伦理的理论出发点、自然界的价值与权利、道德判断的性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激进的生态伦理学者认为,只有树立生物或生态为中心的思想才能克服生态危机。自然不仅有使用价值,更有其内在价值。这是自然的整体性、创造性与合目的性权利。价值与事实完全对立的思维方式应当抛弃,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走向和谐与共生。
- 黄炎平刘建金
- 关键词:生态伦理学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权利
- 从制度伦理的视角窥探我国“三农”问题
- 2007年
-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三农”问题根源于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中背离了正义原则的制度缺陷。科学的制度安排是“三农”问题得以解决的基本前提。从制度伦理的视角对我国的“三农”问题进行科学的审视是一种必然。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废除城乡差别,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
- 王韫梅黄炎平
- 关键词:制度伦理城乡二元结构国民待遇
- 生态伦理视野中的自然价值被引量:1
- 2007年
- 自然价值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支点之一,也是生态伦理思潮中不同学派争论的焦点之一。对自然价值的不同理解、界定将直接影响到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人类中心论生态伦理学是在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并不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但强调人具有比其他非人类存在物更高的内在价值,坚持人的主导性地位,主张以维护人类自身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为价值尺度,对人类实践行为加以限制,人对自然负有间接性的义务。非人类中心主义学者以价值问题为环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价值中心论,主张将价值审视的目光扩展到非人类存在物。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又经历了动物权利论的自然价值观、生物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观、生态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观这一演变,逐渐将自然价价值从生命个体拓展到生态整体乃至整个大自然,从而为人类从更高的道德角度去关怀自然、保护环境提供哲学依据。
- 黄炎平朱月兵
- 关键词:生态伦理学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价值
- 走向生态伦理被引量:2
- 2002年
- 生态伦理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一门学科,它的产生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道德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彻底改变了人类道德思维的方式,赋予了义务、公正、自由等伦理概念新的涵义,把道德从人类领域扩展到了包括自然的整个生态领域。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必然是生态式的,生态伦理必将成为人们行为的道德内在根据。
- 黄炎平刘建立
- 关键词:生态伦理义务公正生态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