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松军 作品数:8 被引量:30 H指数:4 供职机构: 沈阳军区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颌骨畸形600例正颌手术治疗 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 总结正颌外科矫正颌骨畸形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600例颌骨畸形患者进行正颌外科手术,其中上颌Le FortⅠ截骨与下颌体部截骨术212例,单纯上颌Le Fort Ⅰ截骨56例,单纯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SSRO)30例,下颌体部截骨145例,行Downfracture或Wassmund法矫治112例,下颌前突伴偏颌畸形行下颌体部截骨45例。结果 60X例中术后部分复发28例,完全复发2例,下唇感觉异常9例,术后感染6例,其余术后面容和咀嚼功能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上颌Le Fort Ⅰ截骨与下颌体部截骨术能较好地矫正上颌后缩及下颌前突畸形,但牙颌关系恢复不良。前牙根尖下截骨是纠正双颌前突畸形的理想术式,SSRO矫正下颌前突畸形效果满意。 华泽权 宋九余 刘妍琼 贾立辉 张力 付松军 李响 陈志洪关键词:颌骨畸形 正颌外科 左颈部迷走小涎腺癌1例报道 2005年 康树明 付松军 华泽权 敖凤云关键词:肿物 胸锁乳突肌 涎腺 腺癌 压痛 入院 左颈部迷走小涎腺癌1例 2003年 1 病例报告患者男,25岁。因左颈部肿物3年、术后2个月于2002—07—22收人院。口、耳、鼻、咽喉检查未见异常。左侧颈部检查,胸锁乳突肌中段内侧可触及5.0cm×4.0cm 肿物,稍触痛,边缘较清楚,质硬,表面光滑,活动差。锁骨上胸锁乳突肌前缘可触及2.0cm×2.0cm肿物,质硬,不活动,压痛明显。颈部皮肤颜色正常。颈侧有2处手术切口已愈合。鼻咽及腮腺部 CT 检查未见异常。入院后9天在全麻下行左颈部肿瘤扩大切除、淋巴清扫术。采用 T 形切口,行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 付松军 康树明 华泽权 宋久余 黄文臣关键词:病例报告 扩大切除术 淋巴清扫术 面神经在眶周区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 探讨面神经颞支、颧支的终末分支进入眼轮匝肌位置和体表解剖。方法 选择 6具新鲜尸体标本 ,观察解剖面神经颞支、颧支 ,辨别出进入眼轮匝肌的颞支、颧支与外眦的关系。通过外眦做一垂线和水平线 ,使之分别与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行。通过外眦的垂线和水平线来确定进入眼轮匝肌的神经分支与外眦的解剖关系。结果 颞支进入眼轮匝肌时 ,位于外眦水平线平均为 2 .6 4cm ,位于外眦垂线外平均为 2 .4 0cm。在眼轮匝肌的侧缘、颞支和颧支的垂直距离平均为 1 .5 4cm。结论 位于面神经走行的上或下、与其平行的切口 。 华泽权 宋九余 刘妍琼 陈志洪 张力 付松军关键词:面神经 负载骨融合式牙种植体的组织工程骨构建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骨融合式牙种植体与骨髓骨质成骨细胞(marrow stromal osteoblast,MSO)及松质骨基质(cancellous bone matrix,CBM)支架复合植入无免疫动物体内后新骨的形成及种植体... 付松军关键词:松质骨基质 骨髓基质细胞 骨髓基质成骨细胞 文献传递 负载骨结合式牙种植体的骨构建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观察骨结合式牙种植体与骨髓基质成骨细胞(MSO)及松质骨基质(CBM)支架复合人工骨皮下移植后,新骨的形成及与种植体的愈合情况。方法将骨结合式牙种植体置于圆柱状的CBM中,在其表面及孔洞内接种培养扩增的MSO,形成负载骨结合式牙种植体的骨髓基质成骨细胞-藻酸盐-松质骨基质复合人工骨(MCCAB),然后植入裸鼠背部皮下组织中,对照组植入负载骨结合式牙种植体的藻酸盐-松质骨基质复合物。植入4、8周取材,通过大体标本观察、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和组织学定量分析评价新骨形成情况。结果负载骨结合式牙种植体的MCCAB皮下成骨效果明显优于负载骨结合式牙种植体的藻酸盐-松质骨基质复合物组。复合人工骨标本内有大量新骨形成,兼有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的特点,并以前者为主;种植体与新骨结合。对照组成骨作用不明显,为单纯软骨内成骨,与种植体未见结合。结论骨结合式牙种植体与复合人工骨复合植入后,在支架材料与种植体表面均有大量新骨形成,并可与种植体结合,表明用组织工程学方法进行颌面部骨修复时,可以同期植入种植体。 付松军 王玉新 陈富林 陶凯 张晓东 葛成关键词:牙种植体 骨髓基质成骨细胞 骨构建 松质骨基质 培养扩增 膜内成骨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2005年 康树明 付松军 敖凤云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 体外培养大鼠颌下腺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颌下腺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 :应用胰酶消化法进行颌下腺细胞的分离纯化 ,然后进行颌下腺细胞原代和传代培养。绘制培养细胞的生长曲线 ;MTT法检测培养细胞活力大小。透射电镜 (TEM )观察结合免疫组化检测鉴定细胞来源及性质。结果 :整个颌下腺细胞生长期间为呈多样性的上皮细胞 ,细胞可传 4~ 5代 ,成活 3 0~ 40d。随培养时间延长 ,各组细胞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比较培养 72h原代、第 2代与第 4代细胞吸光度值 ,原代、第 2代与第 4代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超微结构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培养细胞表现为腺上皮细胞的特征。结论 :原代和传代培养第 1代、第 2代颌下腺细胞活性较强 。 周青 付松军 王玉新 朱耀旻关键词:颌下腺细胞 免疫组化 细胞培养 涎腺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