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轩 作品数:12 被引量:30 H指数:4 供职机构: 湖南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理学 更多>>
人类染色体显微切割微克隆及染色体区带特异性绘画 1992年 染色体绘画是一种以整条或染色体区带特异性 DNA 作为探针池进行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我们建立了一种简单的染色体区带特异性绘画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步骤包括:(1)染色体或染色体区带的显微切割。(2)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 DNA。(3)生物素标记 PCR 产物。(4)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5)用连有 FITC 的 Avidin 检测杂交信号。用这一方法我们已经建立了整条 X 和整条 Y 染色休以及2号染色体长臂远侧1/4区及8q24.1带的 DNA 探针池并经染色体区带特异性绘画及分子杂交所证实。 邓汉湘 何小轩 戴和平 李麓芸 夏家辉关键词:探针池 脆性X综合征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3 1989年 本文采用两种不同的诱导脆性X表达的方法,对45例遗传咨询门诊患者及其有关亲属进行了研究,发现了8个脆性X综合征家系。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发现5-氟尿嘧啶核苷加咖啡因诱导脆性X表达的方法,有助于检出脆性X表达频率较低的个体,并对脆性X综合征与多动症的关系,脆性位点Xq26与智力低下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贺明伟 夏家辉 李麓芸 戴和平 何小轩 郑晖关键词:脆性X综合征 染色体 细胞遗传学 人类染色体11q23→qter区带显微切割及绘画 1993年 1989年 Lüdecke 首次将 PCR 技术引入显带染色体的微切割、微克隆领域获得成功,开创了在人类染色体上直接获取特异性区带 DNA 探针池,定向克隆基因的新途径.本研究用显微切割、PCR 技术获得了瘤基因 CBL_2所在区段的11q23→qter 专特性 DNA 探针池、并用免疫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法证实其专特性和完整性. 何小轩 夏家辉 李麓芸 戴和平 朱亚辉 潘乾关键词:染色体 显微切割 人类染色体显微切割、微克隆与染色体区带特异性绘画技术 被引量:4 1992年 本文运用染色体显微切割与微克隆的方法,切割了X染色体、Y染色体、2q33→qter和8q24.1区带,用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为引物,进行DNA体外扩增、基因克隆.同时,以次级PCR产物为探针池,建立了染色体特异性以及染色体区带特异性绘画技术.运用染色体显微切割、微克隆生产的探针池的特异性,不仅通过染色体区带特异性绘画技术得到了验证,而且, 邓汉湘 何小轩 戴和平 李麓芸 夏家辉关键词:染色体 显微切割 微克隆 脆性X综合征35个家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994年 脆性X综合征35个家系的临床分析伍汉文,夏家辉,李麓芸,何小轩,戴和平,黄艳红,陈胜湘1969年Lubs首先在智力低下男性患者及其女性亲属中发现X染色体长臂具有随体样结构,1977年Sutherland用G显带技术证明随体样结构位于Xq27,并将其命... 伍汉文 夏家辉 李麓芸 何小轩 戴和平 黄艳红 陈胜湘关键词:脆性X综合征 家系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PCR最适条件 被引量:9 1995年 本文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凝胶扫描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影响 PCR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11种主要因素和交互作用,确定了 PCR 的最适条件,现报告如下。 倪星群 郭景元 夏家辉 李麓芸 何小轩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 正交试验设计 全文增补中 11号染色体探针池的应用 被引量:4 1994年 11号染色体探针池的应用夏家辉,傅俊江,戴和平,杨毅,潘乾,阮庆国,龙志高,邓汉湘,何小轩,李麓芸用流式细胞分类器构建的染色体探针池[1,2]已成为快速鉴别标记染色体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流式细胞分类器主要根据染色体的长度来分离染色体,其大小相近的染色体... 夏家辉 傅俊江 戴和平 杨毅 潘乾 阮庆国 龙志高 邓汉湘 何小轩 李麓芸关键词:染色体 RFLPs研究三例X染色体结构异常的起源和形成机理 1992年 本文对三例X染色体结构异常46,X,dup(X)(p21);46,X,del(X)(p11);46,X,i(Xq)患者及其父母,用X染色体短臂或长臂上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作为遗传标记,研究了异常X染色体的起源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dup(X)(p21)和del(X)(p11)起源于父方,而i(Xq)起源于母方。dup(X)(p21)是由X染色体姊妹染色单体不均等的互换所引起的,del(X)(p11)是由于X染色体断裂后丢失所致,i(Xq)的发生是由于卵母细胞X染色体着丝粒错分裂。 戴和平 邓汉湘 何小轩 李麓芸 夏家辉关键词:X染色体 RFLPS 人类染色体8q24.1带36个单拷贝的克隆与筛选 被引量:1 1994年 显微切割人类染色体8q24.1带DNA的初级PCR产物与pUC19质粒载体进行体外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5a,获得了329个白色克隆。已分析的53个克隆中,有36个单拷贝,这些单拷贝片段长度介于105bp~960bp间,平均350bp,它们与正常人基因组DNA杂交显示各自特异性,可作为8q24.1带的特异性遗传标记。 黎伶俐 夏家辉 李麓芸 邓汉湘 何小轩 黄蕾 阮庆国 付俊江关键词:显微切割 微克隆 脆性X综合征的基因克隆进展 1993年 1991年,脆性X综合征的基因克隆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了能导致脆性X(Xq27.3)产生的突变及其与脆性X综合征的联系。利用已克隆到的与脆性X紧密连锁的探针,结合对含有脆性X断裂点的杂种细胞和人工酵母染色体(YAC)克隆的分析,确定了脆性X分子水平的异常,并克隆了脆性X智力低下基因的一个外显子(FMR—1)。在脆性X患者中一个CpG岛选择性地甲基化,且有一段异体的CGG重复顺序在正常人和脆性X患者之间存在明显的长度变异,根据这种长度变异可以确定患者和携带者的基因型。 贺明伟 何小轩关键词:脆性X综合征 基因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