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
- 作品数:42 被引量:351H指数:11
- 供职机构: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广西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基于观测与预报数据融合的森林火险预报
- 2024年
- 针对气象因子日变化波动大容易引起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变动大这一问题,参考布龙-戴维斯方案森林火险气象预报模型的构建思路,利用2016—2020年广西1785个森林火灾样本和气象观测数据,建立森林火险气象指数模型(简称“模型”)。将气象观测数据输入模型,计算出每日森林火险气象监测指数,同时,将智能网格预报数据输入模型,计算出每日森林火险气象预报指数,然后利用加权算法将每日森林火险气象监测指数和每日森林火险气象预报指数进行融合计算,得到森林火险气象融合预报指数。利用2021年6月—2023年6月789个火灾样本,对林火险气象融合预报指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融合后未来1~7 d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准确率从82%~56%,较融合前预报准确率提升1%~3%,基本满足目前广西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业务应用。
- 罗永明曾行吉谢映何立陈燕丽
- 关键词:森林火险数据融合
- 基于组件GIS技术的林火遥感信息可视化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遥感技术(RS)被引入到森林防火工作中,但遥感监测所得的大量林火数据直观性较差.该文以广西气象局卫星林火识别数据为数据源,探讨基于组件GIS实现林火遥感信息可视化的技术和方法,并利用Super Map objects开发了卫星遥感林火业务系统,实现了林火信息查询及统计信息的可视化.应用结果表明,使用GIS组件可快速实现林火信息可视化,进而极大地方便了林火信息发布工作.
- 曾行吉童新华何立罗永明
- 关键词:可视化SUPERMAPOBJECTS
- 南海ITCZ异常变化及其对非移入性南海热带气旋(TC)活动的可能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利用美国NOAA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上海台风所提供的热带气旋(TC)资料等,通过定义一个描写南海范围内(5°N^20°N,105°E^120°E)的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强度指数,研究了南海ITCZ年际和年代际异常变化特征及其对非移入性南海TC[South China Sea–generated tropical cyclone(SCS-G TC)]活动的可能影响,并从异常强、弱南海ITCZ年份的大气环流背景和海表温度等变化特征来尝试揭示南海TC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南海ITCZ强度指数与南海TC的生成频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长期趋势变化间的关系存在不同。南海ITCZ的强、弱显著地影响到南海TC的生成频数。强南海ITCZ年,南海TC频数偏多;弱南海ITCZ年,南海ITCZ频数偏少。强、弱南海ITCZ年对于南海TC的生成源地、TC的维持时间以及路径和强度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动力和环境条件方面,强、弱南海ITCZ年可能差异较大。异常偏强年,对流层低层出现气旋性环流,上层出现反气旋性环流;季风槽在南海区域偏强、位置偏南。与OLR表示的深对流区相配合,存在暖的海表温度和低层强烈的正涡度和强辐合,在高层存在相应的强的气流辐散,形成了极有利于南海TC发生发展的条件。弱南海ITCZ年则相反。另外,ITCZ强年,太平洋异常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出现为La Ni?a特征,南海ITCZ区对流活跃,强度偏强。反之,ITCZ弱年则表现为El Ni?o特征,南海ITCZ关键区的对流强度偏弱。这些结果可为深刻认识南海TC的生成规律以及对南海TC的预报提供线索。
- 黄小燕管兆勇何洁琳何立
- 关键词:热带辐合带热带气旋年际变化
- 基于MODIS数据的广西旱区干旱指数模型研究被引量:19
- 2007年
- 根据EOS/MODIS数据,采用植被状态指数(VCI)和温度条件指数(TCI)构建干旱指数(DI)遥感监测模型,应用于2004、2005年9—11月的广西旱情监测,制作了旱情时空变化的遥感图像,并与旱情实况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干旱指数DI的有效性。通过对DI与TCI、VCI、NDVI和LST的相关性分析,发现TCI、VCI比LST、NDVI与DI的相关更显著,以TCI和VCI为因子构建的DI模型更适用于桂中旱区的旱情遥感监测。
- 匡昭敏朱伟军杨鑫黄永璘何立孙涵
- 关键词:干旱指数MODIS遥感监测
- 广西北部湾海雾天气形成预测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本研究利用北部湾地区6个气象站的大雾记录及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气压、露点等逐小时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大雾形成的关键影响因子并分析其特征规律,利用逻辑回归分析法建立北部湾地区海雾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和风速是北部湾海域大雾天气的关键的影响因子。在相对湿度越大,风速越小时大雾天气出现的可能性越大,且大雾天气在相对湿度为95%~100%、风速为0~3 m/s时出现的频率最高。利用相对湿度和风速所建立的大雾预测模型对无雾天气预测准确率为75.2%,大雾天气预测准确率为77.9%,总预测准确率为76.6%,总体预测效果较理想。
- 陈燕丽郭晓薇黄永璘何立何立
- 广西喀斯特干旱农业区干旱遥感监测模型研究被引量:14
- 2009年
- 广西中部喀斯特平原区是广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旱灾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利用EOS/MOD IS数据,采用植被状态指数(IVC)和温度条件指数(ITC),构建了干旱指数ID的遥感监测模型,统计分析了ID与农业受旱率的相关系数,从而确定了模型中各参数的权重系数。将该模型应用于2005年秋旱监测,经与旱情实况及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干旱指数ID的有效性。通过对ID随ITC和IVC变化的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ITC和IVC都能反映旱情变化,但ITC反映旱情的敏感性高于IVC,以ITC和IVC为因子构建的干旱遥感监测模型适用于广西中部喀斯特干旱农业区的旱情遥感监测。
- 匡昭敏朱伟军黄永璘杨鑫何立孙涵
- 关键词:干旱遥感监测
- 北部湾海雾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解释被引量:7
- 2016年
- 利用广西北部湾典型地面气象观测站数据,全面分析广西北部湾地区轻雾、大雾的年际、年代际、逐月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气温和相对湿度多个气候因子分析北部湾海雾气候特征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地区多数站点轻雾发生频次呈增加趋势,其发生频次经过不同次数和幅度的波动。总体来说,多数站点轻雾20世纪70年代前为降低趋势,70年代后为增加趋势;各站点轻雾年代际变化规律波动较大。北部湾地区多数站点大雾发生频次呈减少趋势,较之于轻雾而言,其波动更频繁,周期更短。多数站点20世纪80年代前为增加趋势,80年代后为减少趋势;各站点大雾年代际变化规律波动也较大。各站点轻雾、大雾主要集中发生在每年在1-4月和12月,这5个月轻雾出现概率达53.9%-83.3%、大雾出现概率达80.1%-98.4%。北部湾地区温度的升高和大气湿度的降低是其轻雾日数增加和大雾日数减少的可能原因。
- 陈燕丽黄永璘何立罗永明李玉红钟仕全
- 关键词:气候特征
- FY3极轨卫星资料在暴雨短时预报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以及FY3B极轨卫星资料,对2014年5月18日广西一次暴雨过程中暴雨云团的微波湿度计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广西中东部处受高空槽前西南气流影响,中低层水汽条件较好,低层有切变辐合,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背景。(2)250m分辨率可见光通道云图上对流发展旺盛的云团有明显不均匀纹理结构,其中镶嵌着多个圆形的暗影,预示着云中伴有强降雨、雷暴大风等灾害性天气。(3)微波湿度计资料反映出暴雨云团从低层到中高层都有较高的水汽含量,50mm以上的强降雨区主要位于3个亮温低值中心的过渡区域,即对流云团合并处。高低层通道亮温差能反映云团对流的强弱程度,强降雨发生在微波亮温差的正值区,通道3与通道5的亮温差对6h强降雨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 黄荣刘日胜刘国忠何立
- 关键词:暴雨水汽
- 基于GIS技术的农业干旱监测与评估系统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简化制作农业干旱监测、评估产品的操作流程,提高监测评估图件的精细化水平。[方法]综合运用GIS和数学、气象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技术手段和学科知识,以干旱监测、评估为核心,研发了基于GIS技术的农业干旱监测与评估系统。[结果]应用该系统对广西2006年11月4日的干旱进行监测,并用实际情况进行检验,证明取得了较好的监测效果。[结论]基于GIS的农业干旱监测与评估系统实现了GIS与专业监测、评估模型的有机结合,提供了灵活的人机交互界面和可视化表达,实现了农业干旱的监测、评估功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 李卫宁匡昭敏卢远李莉何立罗永明曾行吉
- 关键词:农业干旱GIS
- 基于入射辐射的森林火险预报模型被引量:7
- 2014年
- 将2005-2008年广西635个森林火灾样本分别与FY-2地面入射太阳辐射量和温度日较差值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FY-2地面入射太阳辐射量和温度日较差值两者与森林火灾的发生都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确定FY-2地面入射太阳辐射量和温度日较差值在森林火险预报模型中的影响权重系数,并在考虑可燃物类型权重系数的基础上,增加了入射太阳辐射指数,结合日最高温度、日最低相对湿度、日降雨量和日最大风速等因子的影响权重系数,建立了基于入射辐射的森林火险预报模型(简称:IR-3F模型)。利用2009-2012年广西783个森林火灾样本对IR-3F模型进行检验,预报精度达到82%。
- 罗永明孙涵何立陈燕丽曾行吉
- 关键词:FY-2森林火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