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琳玲
- 作品数:31 被引量:71H指数:4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丽水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MRI与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MRI在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重要性及MRI表现与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2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表现为急性根痛、分离性感觉障碍、肢体瘫痪等,MRI主要表现为损害平面T1W低信号或等信号、T2W高信号,横断面平扫多数信号偏于脊髓腹侧,与脊髓前动脉供血区域一致,损害平面基本与临床定位符合,多数病例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结论MRI检查已逐渐成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诊断的最重要检查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蔡学礼高明黄跃金余琳玲
- 关键词:脊髓前动脉综合征MRI检查动脉硬化皮质脊髓束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方法应用美国ATL-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对急性脑梗死组(120例)和对照组(4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82.5%,对照组为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浆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死患者普遍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 黄跃金杨鸿群邬至平陈建军余琳玲蔡学礼
-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检查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
- 脑血管造影后双侧枕叶梗死致皮质盲1例被引量:1
- 2008年
- 蔡学礼黄跃金余琳玲
-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枕叶梗死皮质盲入院查体视力下降
- 副癌性亚急性小脑变性4例追踪观察报告被引量:1
- 2005年
- 副癌性小脑变性(PCD)又称副肿瘤性小脑变性,是由恶性肿瘤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综合征.Brouwen首先作了描述,但到1938年才认识到与肿瘤的关系[1].主要表现为亚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可伴眼球震颤、复视及构音困难等.多数病人脑脊液有淋巴细胞和蛋白增高,头颅CT或MRI早期正常,后期显示弥漫性小脑萎缩,相关肿瘤主要是肺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肿瘤抗原引起的自体免疫反应有关[2].由于PCD可出现于癌肿诊断前数月甚至数年,故易误诊.现报告本院收治的4例.
- 邱伟文余琳玲郑荣远
- 关键词:恶性肿瘤淋巴细胞脑脊液
- 帕罗西汀联合氟桂利嗪防治更年期偏头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联合氟桂利嗪防治更年期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更年期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帕罗西汀联合氟桂利嗪为研究组,单用氟桂利嗪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的变化,同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共观察8周。结果治疗8周末,研究组每周偏头痛发作次数(0.5±0.3)比治疗前减少(1.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P<0.01);偏头痛持续时间(h/次)比治疗前短(2.7±0.7,7.6±3.1,t=11.9,P<0.01)。治疗8周末,对照组发作次数也比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0.3,2.7±0.7,t=8.0,P<0.01),偏头痛持续时间(h/次)比治疗前短(2.7±0.7,7.4±3.1,t=11.5,P<0.01);治疗8周末,研究组的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t=3.7,P<0.05),两组偏头痛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P>0.05)。治疗8周末研究组HAMD和HAMA低于对照组(HAMD:5.9±1.8,8.7±2.3,t=7.3,P<0.01;HAMA:4.9±1.7,8.8±2.1,t=11.2,P<0.01)。结论帕罗西汀联合氟桂利嗪对预防更年期偏头痛发作优于单用氟桂利嗪。
- 余琳玲卢晔芬李珊
- 关键词:偏头痛帕罗西汀氟桂利嗪
- MRA、椎动脉彩超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椎动脉彩超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60例VBI患者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其中32例行MRA检查。结果 MRA异常率71.9%(23/32),分别显示椎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狭窄、迂曲。椎动脉彩超异常率为68.3%(41/60),分别显示椎动脉狭窄、迂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流速异常。结论 MRA完整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异常,椎动脉彩超对显示椎动脉内径、斑块形成有特征性,两者检查无创伤性,对VBI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 余琳玲车振勇庄华周晓红
-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 脑心综合征120例临床分析
-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Cerebral-cardiacsyndrome,CCS)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
方法:对120例C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本组急性脑卒中后...
- 黄跃金余琳玲蔡学礼邬至平陈建军王苑华程伟进陈洁芳
- 关键词:脑心综合征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急性脑卒中临床病理心律失常
- 文献传递
- 脑干病变的眼球运动障碍BAEP MRI临床分析
- 2004年
- 余琳玲王苑华
- 关键词:脑干病变眼球运动障碍BAEPMRI磁共振成像脑干诱发电位
- 副癌性小脑变性三例报告
- 2005年
- 余琳玲邱伟文乔向阳
- 关键词:小脑肿瘤
- ABCD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发展为脑梗死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ABCD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r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按照ABCD评分标准,同时收集DWI的检查结果,对105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2例ABCD评分〈3分的TIA患者中无一例发生脑梗死,83例ABCD评分≥3分的TIA患者中发生脑梗死24例(28.9%),且ABCD评分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P〈0.01)。DWI异常者42例,发生脑梗死9例(21.4%),DWI正常者50例,发生脑梗死2例(4.O%),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评分是临床预测TIA短期发展为脑梗死的有效方法.结合DWI更能提高其临床评估价值。
- 余琳玲黄跃金
- 关键词:脑缺血发作短暂性弥散ABCD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