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利民

作品数:73 被引量:577H指数:15
供职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中西医结合科研计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4篇心肌
  • 22篇中医
  • 17篇益气
  • 16篇滴丸
  • 16篇芪参益气滴丸
  • 10篇心肌梗死
  • 10篇心室
  • 10篇心室重构
  • 10篇证候
  • 10篇梗死
  • 10篇辨证
  • 9篇心病
  • 9篇中医药
  • 9篇中医证
  • 9篇冠心病
  • 8篇心力衰竭
  • 8篇衰竭
  • 7篇代谢
  • 7篇心肌梗塞
  • 7篇证论治

机构

  • 73篇天津中医药大...
  • 5篇天津市北辰中...
  • 4篇南开大学
  • 4篇天津市公安医...
  • 2篇天津医院
  • 2篇天津红日药业...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天津市南开医...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唐山市人民医...
  • 1篇武警后勤学院...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作者

  • 73篇冯利民
  • 43篇杜武勋
  • 36篇朱明丹
  • 33篇刘长玉
  • 14篇朱林平
  • 14篇张建平
  • 14篇魏营
  • 13篇宋启刚
  • 13篇刘梅
  • 12篇张少强
  • 10篇刘岩
  • 9篇袁宏伟
  • 7篇魏聪聪
  • 7篇曹旭焱
  • 5篇张红霞
  • 4篇姜民
  • 4篇李立凤
  • 4篇苏金玲
  • 3篇马朋
  • 2篇许艳玲

传媒

  • 10篇时珍国医国药
  • 5篇辽宁中医杂志
  • 4篇河北中医
  • 4篇天津中医药
  • 3篇中医杂志
  • 3篇光明中医
  • 3篇中国循证心血...
  • 2篇吉林中医药
  • 2篇河北医药
  • 2篇江苏中医药
  • 2篇四川中医
  • 2篇中国中医急症
  • 2篇长治医学院学...
  • 2篇天津中医药大...
  • 2篇中医临床研究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4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8篇2012
  • 2篇2011
  • 7篇2010
  • 9篇2009
  • 8篇2008
  • 2篇2007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研究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后血流动力学的作用,为更广泛深入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制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模型14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组和卡托普利治疗组,每个用药组再随机分为3d、2周、4周、8周4组,分别观察每组用药后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比较。结果模型组手术后3d与假手术组相比心功能明显下降。在实验2周、4周、8周时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组与对应时间点非治疗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应时间点卡托普利治疗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组提高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度(-dp/dtmax)的作用有优于其他给药组的趋势。结论芪参益气滴丸作为益气活血代表药物,通过调节心脏血流动力学,对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魏营杜武勋刘长玉刘梅朱明丹冯利民
关键词:芪参益气滴丸心肌梗死血流动力学
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中的研究概况被引量:7
2010年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及预防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本病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
张建平冯利民王焕玲
关键词:C-反应蛋白冠心病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
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眩晕被引量:3
2022年
古今临床医家多认为眩晕是以风、火、痰、虚、瘀致其病,而笔者认为气机升降失调,运行逆乱与眩晕的发生密切相关,气机升降不及与太过均可使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致脑窍失养或被蒙蔽发为眩晕。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又主要表现为脏腑气机的升降失调,故可从肝与肺、脾与胃、心与肾等脏腑之气机升降失调来认识眩晕,并在治疗上以调理脏腑之气机升降出入为要点,使得脏腑虚实有度,阴阳平衡,气机升降有序则眩晕之疾可除。此文基于脏腑气机升降理论具体探讨眩晕并附医案1则。
马军燕周际冯利民
关键词:气机升降眩晕医案
调和阴阳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调和阴阳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12月收治的42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研究组(采用调和阴阳刺法治疗),各21例,治疗约3个疗程后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运动能力评分(Fugl-Meyer评量表)明显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研究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90. 5%)高于对照组(76. 2%)(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和阴阳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理状态,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杜斌冯利民王强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日常生活能力
芪参益气滴丸干预心梗后心室重构的循证医学研究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中药-芪参益气滴丸干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对心力衰竭的防治作用。 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评价益气活血中药-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疗效。 结果:...
杜武勋朱明丹冯利民刘长玉张建平朱林平
关键词:循证医学益气活血芪参益气滴丸心室重构
文献传递
急性心肌梗塞舌象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8年
急性心肌梗塞舌象动态变化具有独特的特征,研究舌象变化能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辨证、治疗、预后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近10年来心肌梗塞的舌象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提出目前存在问题,对今后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冯利民刘长玉杜武勋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舌诊
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候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杜武勋朱明丹姜民冯利民张建平朱林平马朋周莹袁宏伟曹旭焱刘岩张红霞
关键词:中医证候研究代谢组学生物体中医学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从TCMSP平台获取芪苈强心胶囊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TTD、Drugbank、DisGeNET数据库筛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靶点,将疾病靶点与药物靶点进行Venn分析,筛选二者共同靶点,应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化学成分-靶点和中药-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最后,通过DAVID在线分析数据工具对共同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芪苈强心胶囊涉及11味中药,140种化学成分及329个作用靶点,与治疗CHF相关的关键靶点80个,共涉及480条生物条目和86条信号通路。芪苈强心胶囊中的槲皮素、木犀草素、β-谷甾醇、山奈酚、川陈皮素、黄芩素、丹参酮ⅡA、人参皂苷Rh2等有效化学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IL6、VEGFA、TNF、EDN1、FOS、INS等关键靶点,调节HIF-1、TNF、cGMP-PKG、PI3K-Akt、AMPK等多条信号通路治疗CHF。结论:芪苈强心胶囊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治疗CHF。
李立凤杨志华王居平李梦光冯利民
关键词:芪苈强心胶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网络药理学信号通路
芪参益气滴丸干预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与心室重构及其机制研究
杜武勋肖学凤刘长玉刘梅朱明丹冯利民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该研究为天津市卫生局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基金项目,课题编号:2005012;AMI后心室重构的防治对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降低MI的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气虚血瘀是MI后心室重构的主要病机。通过益气...
关键词:
关键词:心室重构芪参益气滴丸心肌梗死炎症反应
从“阳化气,阴成形”失常论治颈动脉斑块
2024年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源于《黄帝内经》,高度概括了人体脏腑组织的生命活动。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失常是导致各类积聚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颈动脉斑块作为积聚性疾病的一种,“阳化气,阴成形”失常也是其形成的重要病因病机。对于颈动脉斑块的预防及治疗,中西医有着不同的治疗原则。西医认为,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敏感的指标,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预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颈动脉斑块在年龄大于70岁以上的人群中高发,70岁以上患有颈动脉斑块的人数大于总人数的60%以上,并且患病率保持持续升高的状态和逐渐年轻化的趋势。西医治疗以稳定斑块、减少斑块脱落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为主。中医经典古籍中虽并未明确记载颈动脉斑块的病名,但从症状看,患者多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失眠多梦、乏力、肢体麻木等,故可归为“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颈动脉斑块的中医治疗法则,既要扶正补虚,温阳化气,又要化痰祛瘀、散结祛邪。研究通过“阳化气,阴成形”的中医理论论述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以期为颈动脉斑块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刘晓娜冯利民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病因病机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