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京菊
- 作品数:22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教育厅课题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诚信与秩序
- 2005年
- 诚信不仅是一般的道德要求,而且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诚信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正常化的基本要求。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更是诚信经济。中国和美国经济无序的根源就是诚信危机,而解决危机、恢复秩序的途径只有重建诚信体系,倡导诚信道德。
- 金海平刘京菊
- 关键词:经济秩序诚信体系正常化道德
- 杨时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被引量:4
- 2008年
- 两宋之际,程门高弟杨时为尊师门,力行工程之道,不仅利用宋室南渡后自己政治地位的提高,在现实政治中主张罢黜王安石配享孔子及其新法,更从理论上批判了王安石新学的不知天道、不知性、溺佛道、重财利等众多的"不知道"之处,以此提升洛学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影响。杨时对王安石新学的理论批判,不仅体现了宋代学术的门户之争,更展示了洛学与新学这两种学术思维路向及价值取向的差异。
- 刘京菊
- 关键词:新学义利人性
- 杨时为学进德之序述评
- 2014年
- 在传统儒学中,为学进德是人生的志向和追求,而追求须有始有终,有先有后,即遵循一定的次第。程门高足杨时沿袭《大学》之为学次第,高标《中庸》"诚"之大本,融合程颢、程颐之内外路向,以格物为起点,以反身格物即诚身为核心,以力行为落脚点,强调为学进德是知与行合一的过程。在这一次第中,对格物的论说和取向既是杨时思想的特色,也是造成其思想内含矛盾之处,即由承认外物之理的存在和关注外物之理穷格的需要转向内格诚身,从而游移于物与心之间。这种游移体现了他试图糅合二程向内、向外两个思维路向却难以融通的困惑。
- 刘京菊
- 关键词:力行
- 家文化背景下的家族化企业被引量:9
- 2004年
- 刘京菊金海平
- 关键词:资本结构激励约束机制
- 切问而近思:谢良佐理学思想之特色
- 2015年
- 作为程门弟子,谢良佐不仅承继师门极务力于为己之学,且其思想学术切近平实,不尚虚玄高远,程颐赏识其"为切问近思之学"。"切问而近思"是其理学思想的特色,如他强调克己以修身,不仅提出克己是儒门学者为学做人的根本,而且其一生严于律己,自为克己之功,强力不倦;他注重下学而上达,主张为学勿好高骛远,须从小事、切己之事做起,并以洒扫、应对、进退等下学功夫的积累为上达天道的基础。积思求解的愤悱之心使谢良佐具有强烈的求真精神,穷理以求是是其求真精神的具体体现。他将穷理以求是最终落脚于对本心、真我的认识和穷通,这进一步体现了其切问而近思的思想特质。
- 刘京菊
- 关键词:谢良佐克己穷理
- 静中体验未发——南剑三先生一脉相传之指诀被引量:3
- 2014年
- 洛学南传中,程门弟子杨时一传同郡罗从彦,再传同郡李侗,李侗传朱熹而后发展出闽学。这一脉道南传中,杨时、罗从彦、李侗因都是南剑郡人而被称为南剑三先生。重视《中庸》,发挥《中庸》中"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思想,注重未发之大本,倡导"静中体验未发"是南剑三先生一脉相传的进学方法和进德之要。其中杨时提出对未发之中,要在燕闲静一中"身体之,心验之";罗从彦主张静处观心,体验未发气象,并躬行以静坐;李侗"默坐澄心,体认天理"。从杨时经罗从彦到李侗,静中体验未发的方法既得到发展,也出现了消解的成分。而这些发展和消解既为朱熹批判地继承,又为朱熹的集成思想开拓出一些思路。
- 刘京菊
- 关键词:体认天理
- 关注现实 著书立人──读张立文先生的《新人学导论》
- 2002年
- 刘京菊
- 关键词:图书评介
- 根静说之源流及现代启示
- 2003年
- 根静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理论,起源于道家老子的“归根曰静”一说,而后不断被后人所重视、阐释,经历了长期的流传与演变。根静观对现代人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刘京菊
- 关键词:老子中国古代哲学
- 以先进的学习理念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 2014年
- 学习是一个人进步的阶梯,是一个国家、民族上进的动力源泉。弘扬学习之风、把握先进的学习理念能够引领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其中,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青年学生好学乐学,确立快乐学习理念是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树立全面学习理念是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应遵循的方向。
- 刘京菊
- 关键词:高校终身学习理念
- 杨时王道思想论析
- 2015年
- 平治天下,施以王道是传统儒家的理想政治。程门高弟杨时一生务力于扬洛学、为贤臣,他为官近五十年,无论是早期的沉伏下僚,还是晚年的入朝为官、拜为重臣,其为政,其论事,其上书,言行之间无不透显着正己修身、以德为政、仁治天下的王道思想。洛学是其王道政治理想的理论基础。其中,求仁、保有仁心,是其王道思想之根本,杨时强调以仁心施政,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视民如伤",以行王道;诚意是其王道思想之枢机,诚为天之道、性之德,杨时认为天理之诚不仅成就了人的德性,且是"成天下之务"的关键;正心以知人是实现其王道理想之路径,杨时指出做愿治之君,实行王道政治,知人是根本的路径,而知人需要心正不偏。
- 刘京菊
- 关键词:仁心诚意知人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