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力松

作品数:97 被引量:783H指数:1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4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2篇血压
  • 41篇高血压
  • 23篇脉压
  • 18篇动脉
  • 17篇高血压病
  • 14篇病患
  • 13篇门诊
  • 13篇高血压病患者
  • 9篇血管
  • 9篇原发性
  • 9篇原发性高血压
  • 9篇高血压患者
  • 8篇老年
  • 7篇心室
  • 7篇左室
  • 6篇心室肥厚
  • 6篇收缩压
  • 6篇左心
  • 6篇左心室
  • 6篇左心室肥厚

机构

  • 9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0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和睦家医...
  • 1篇北京隆福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医院管理局

作者

  • 95篇刘力松
  • 47篇华琦
  • 22篇吉训明
  • 21篇姚峥
  • 18篇庞蓓蕾
  • 13篇刘荣坤
  • 10篇万云高
  • 10篇杨峥
  • 10篇张育
  • 9篇安凤梅
  • 7篇曹红英
  • 5篇李梅
  • 5篇刘凤华
  • 5篇李东宝
  • 4篇刘德海
  • 4篇孙华银
  • 4篇侯城北
  • 4篇秦俭
  • 4篇赵国光
  • 3篇皮林

传媒

  • 8篇中国医学影像...
  • 7篇中国医院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中国卫生质量...
  • 5篇疑难病杂志
  • 4篇中国现代医学...
  • 4篇中华医院管理...
  • 4篇中华高血压杂...
  • 3篇中国临床医生...
  • 3篇中华内科杂志
  • 3篇中华医学信息...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心肺血管病杂...
  • 2篇医学与社会
  • 2篇中国病案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华老年多器...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11篇2010
  • 10篇2009
  • 4篇2008
  • 10篇2007
  • 7篇2006
  • 6篇2005
  • 4篇2004
  • 12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1篇1997
9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年龄及左心室肥厚的关系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 3 3 7例初诊的轻 中度高血压病患者 ,对所有入选病例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①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 4组 ,即A组 :2 4hPP <40mmHg ;B组 :40mmHg≤ 2 4hPP <5 0mmHg ;C组 :5 0mmHg≤ 2 4hPP <60mmHg ;D组 :2 4hPP≥ 60mmHg。②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③根据年龄分 3组 ,Ⅰ组 :40≤年龄 <5 0岁 ;Ⅱ组 :5 0≤年龄 <60岁 ;Ⅲ组 :年龄≥ 60岁。结果 动态脉压与年龄 (r =0 .42 3 ,P <0 .0 1)、动脉僵硬度指数 (r =0 .670 ,P <0 .0 1)、左室重量指数 (r=0 .2 77,P <0 .0 1)和 2 4h平均心率 (r =-0 .168,P <0 .0 1)均呈非常显著的相关性。随着年龄增长 ,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脉压呈早期轻度升高 ,60岁以后加速上升趋势。动态脉压和 2 4hSBP在左室肥厚组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 (4 9.0±10 .2mmHgvs 44 .7± 8.9mmHg ,P <0 .0 0 1和 13 2 .1± 13 .1mmHgvs 12 6.5± 12 .7mmHg ,P <0 .0 0 1)。 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随着年龄增长 ,特别是 60岁以后 ,脉压呈加速升高趋势 ,大动脉僵硬度的进展是导致脉压升高的主要原因 ;脉压升高是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刘力松华琦张建
关键词:动态脉压年龄动脉僵硬度左室肥厚EH
高血压治疗中收缩压与脉压的意义(中)被引量:2
2005年
2脉压升高的病理生理 有关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的判断,都是以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的升高水平作为依据的.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脉压增大也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脉压的高低主要受左心室射血、大动脉的僵硬度、早期脉搏波的反射以及心率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大动脉顺应性减退35%,可使收缩压升高25%,舒张压下降12%,从而导致脉压增大.
华琦刘力松
关键词:高血压治疗独立危险因素脉压增大收缩压升高僵硬度
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0
2003年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年龄、性别匹配的两组 ,夜间血压下降率 <10 %为非杓型组 ,≥ 10 %为杓型组。应用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 3 3 8例初诊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及心脏结构、功能的特点。结果 非杓型组 2 4h收缩压、2 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 ,非杓型组较杓型组左室心肌质量及左室心肌质量指数明显增加 ,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减慢 ;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流速积分及A/E比值加大。
华琦皮林李东宝刘力松刘荣坤
关键词:高血压病昼夜血压节律心脏结构心脏功能心肌质量
人性化服务理念在门急诊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被引量:6
2008年
随着医疗环境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需求的不断变化,要求医院提供更加优质的人性化服务。我院一直本着"以人为本"、"医疗质量与安全第一"和"注重安全隐患"的服务宗旨,转变服务理念,提高门急诊管理水平,改进服务措施,满足百姓需求,推进我院门急诊医疗工作的发展。
姚峥刘力松张育吉训明
关键词:人性化服务门急诊
对吸烟的高血压患者血脂的调查分析及戒烟教育的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成迅猛上升的趋势。据统计,1998年我国国民中患有高血压的人数为1.1亿,平均每11人或每3个家庭中就有一名高血压患者。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指出:减少...
庞蓓蕾顾伟萍王艳玲刘力松
文献传递
缬沙坦、双氢克尿噻单用或联用降压疗效之比较被引量:4
2004年
华琦李东宝刘力松刘荣坤
关键词:双氢克尿噻单独用药联合用药降压药
动态脉压与诊所脉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评估价值(英文)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通过比较动态脉压和诊所脉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为高血压患者的康复预防和介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初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37例,所有入选病例测量非同日3次诊所血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①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4组、根据诊所脉压水平分为5组并分别比较。②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结果:动态脉压和诊所脉压均与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史、左室质量指数、动脉僵硬度指数和24h平均心率呈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动脉僵硬度随分组脉压的增大呈显著递增,其与动态脉压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诊所脉压(r=0.670,P<0.01和r=0.399,P<0.01。24h脉压和24h收缩压在左室肥厚组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49.0±10.2)mmHg和(44.7±8.9)mmHg,P<0.001和(132.1±13.1)mmHg和(126.5±12.7)mmHg,P<0.001(1mmHg=0.13kPa);动态脉压与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诊所脉压(r=0.277,P<0.01和r=0.105,P<0.05)。结论:脉压升高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诊所脉压比较,动态脉压更能反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程度。
刘力松庞蓓蕾华琦
关键词:动态脉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超声心动图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与内皮功能损害及左心室肥厚的关系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诊室或动态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变化与内皮功能损害、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原发性高血压后左心室肥厚、血管内皮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998-06/2002-11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血管内科高血压门诊就诊的初诊或停服所有降压药物2周以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55例。根据诊室脉压及24h动态脉压水平将555例患者分为脉压≤40mmHg(1mmHg=0.133kPa)组,40mmHg<脉压≤50mmHg组,50mmHg<脉压≤60mmHg,脉压>60mmHg。以左室心肌质量指数:男性>134g/m2,女性>110g/m2作为左室肥厚的标准分为肥厚组237例,非肥厚组318例。结果:随24h动态脉压增大,血浆内皮素水平增加(P<0.01),一氧化氮水平减少(P<0.05),内皮素与一氧化氮比值增加(P<0.05)。24h动态脉压、白天脉压、夜间脉压、诊室脉压均与内皮素、内皮素/一氧化氮比值呈显著正相关(r=0.171~0.377,P<0.01);与一氧化氮呈显著负相关(r=-0.269,-0.259,-0.167,P<0.01;r=-0.141,P<0.05)。脉压较收缩压、24h动态脉压较诊室脉压与内皮素、一氧化氮的相关性更明显。而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与以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均无相关性。左室肥厚组较非肥厚组收缩压及脉压明显增高(P<0.001),舒张压无明显差异。
华琦李梅刘力松刘荣坤杨峥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平均动脉压动态脉压舒张压血管内皮功能损害
高仿真模拟技术在研究生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 了解医学研究生对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高仿真模拟技术在医学研究生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参考《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设计试卷,对首批参与临床工作的56名医学研究生进行考核,考核后进行理论授课并应用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人和急救模拟人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和考核.结果 培训前,56名医学研究生的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和心律失常处理的平均成绩分别为(61.2±8.4)分、(58.4±7.4)分和(60.2±6.5)分.培训后,56名医学研究生对心肺复苏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前述3项考核的平均成绩分别提高到(82.6±9.2)分、(87.2±8.0)分和(86.4±11.4)分,培训前后成绩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医学研究生对心肺复苏知识掌握较差,应用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人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刘力松秦俭孙长怡王长远樊洁张丽敏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急救技能心肺复苏高仿真模拟人
冠心病病人对冠心病危险因素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庞蓓蕾刘力松贾娜
关键词:冠心病病人生活水发生率心血管存活者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