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君丽

作品数:13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会议论文
  • 6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8篇脉络丛
  • 7篇蛋白
  • 6篇细胞
  • 6篇脑脊液
  • 5篇
  • 4篇血-脑脊液屏...
  • 4篇周期
  • 4篇细胞周期
  • 3篇毒性
  • 3篇差异蛋白
  • 2篇蛋白质
  • 2篇蛋白质组
  • 2篇毒理
  • 2篇药理
  • 2篇增殖
  • 2篇转运蛋白
  • 2篇细胞增殖
  • 2篇连接蛋白
  • 2篇流式细胞
  • 2篇流式细胞术

机构

  • 11篇北京市疾病预...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市预防医...
  • 2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北京蛋白质组...
  • 2篇北京中研同仁...

作者

  • 13篇刘君丽
  • 10篇敬海明
  • 8篇李国君
  • 7篇赵超英
  • 7篇马玲
  • 6篇董一文
  • 5篇刘羽
  • 4篇李煜
  • 4篇郑珊
  • 4篇谭壮生
  • 4篇刘建中
  • 3篇张鹏
  • 3篇高文晖
  • 3篇魏开华
  • 2篇李明
  • 2篇张拓
  • 2篇李红
  • 2篇焦智浩
  • 2篇杨帆
  • 2篇杨帆

传媒

  • 4篇毒理学杂志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药理学与...
  • 1篇中国毒理学会...
  • 1篇2014线粒...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8篇2012
  • 1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Label free方法研究大鼠脑脊液中锰毒性相关的差异蛋白质组
目的: 锰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但过量的环境和职业锰暴露能够引起机体发生类帕金森氏综合征等神经退行性损伤为主的病理改变。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本研究旨在探查临床可介入性生物样本脑脊液中锰毒性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谱,为今后深入...
敬海明张拓杨帆刘君丽董一文赵超英马玲张馨月刘建中张鹏蔡丽郑珊杜宏举聂燕敏李煜高珊李红张思玉巩文丰魏开华李国君
关键词:脑脊液毒性机制差异表达蛋白
脑脉络丛组织的连接蛋白、转运蛋白及其毒理药理学研究进展
脑脉络丛组织是血-脑脊液屏障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脑脊液的重要来源,其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由连接蛋白组成,是维持细胞间机械屏障的结构基础,不仅具有调节细胞间物质流动和维持上皮细胞极性的功能,而且还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基因转...
刘君丽敬海明
关键词:血-脑脊液屏障连接蛋白转运蛋白
脑脉络丛组织的连接蛋白、转运蛋白及其药理毒理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脑脉络丛组织是血-脑脊液屏障的物质基础,也是脑脊液的重要来源。其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由连接蛋白组成,是维持细胞间机械屏障的结构基础,不仅具有调节细胞间物质流动和维持上皮细胞极性的功能,而且还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基因转录等过程的信息传递与调控;其上皮细胞膜上分布的各种转运蛋白,不仅在提供营养和激素等脑组织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清除脑脊液中的一些有害化合物及代谢物方面起关键作用,而且在药物与毒物的运输调控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连接蛋白和转运蛋白构成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网络结构,在维持脑室生理稳态以及保护脑组织免受内源性和外源性有害物质损害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就脑脉络丛组织的连接蛋白、转运蛋白及其药理学与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刘君丽敬海明李国君
关键词:脉络丛血-脑脊液屏障连接蛋白转运蛋白药理毒理
体外脑脉络丛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在毒理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脑脉络丛(CP)上皮细胞是血-脑脊液屏障(BCB)的重要组成,BCB的屏障功能及分泌功能对维持大脑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意义。目前体外建立的脑脉络丛细胞系主要有3种,即Z310、TB-CSBF和CPC-2,其中Z310和TR...
刘君丽刘羽敬海明
关键词:细胞系血-脑脊液屏障
氯化锰对脉络丛Z310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探讨氯化锰(MnCl2)对永生化的脉络丛上皮细胞系Z310细胞增殖作用及细胞周期的影响。<br>  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低剂量MnCl2(0.00005、0.0005、0.005、0.05、0.5、5...
刘君丽胡雯若李煜谭壮生高丈晖宁钧宇马玲赵超英李国君
关键词:氯化锰脉络丛细胞周期流式细胞术
锰毒性不同病程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采用氯化锰染毒建立锰毒性不同病程的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染锰30 d组、染锰90 d组与染锰90 d后再恢复30 d组及其相应的对照组,染锰组按6 mg(Mn)/kg·BW每日腹腔注射氯化锰溶液,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各组试验结束后进行体重、脏体比、食物利用率、血液学指标、血清生化指标、血清Mn、Fe、Mg等离子、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的测定与分析以及肝脏、肾脏与睾丸等的病理组织学观察与分析。结果各染毒组大鼠的体重以及食物利用率与其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染毒组血清中Mn含量及Mn/Fe比值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HE染色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发现各染毒组与其相应对照组比较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核变性坏死以及睾丸曲细精管部分管腔内精子数减少,初级精母细胞空胞样变性等,且随染锰时间延长有加重的趋势,但脱离锰暴露后(90 d染毒+30 d恢复)病变有恢复迹象;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发现各时间点染毒组与其相应对照组比较,脑组织中TH-阳性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均减少,并且随着染锰时间的延长减少程度加重,脱离锰暴露后(90 d染毒+30 d恢复)损伤不可恢复。结论根据以上各指标综合判断,本次研究所建立的锰毒性不同病程的动物模型是成功的,为今后锰毒性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基础。
张鹏敬海明刘建中刘君丽董一文赵超英蔡丽郑珊杜宏举聂燕敏李红张思玉陈春霞马玲李国君
关键词:毒性动物模型
脑脉络丛组织中锰毒性差异表达蛋白的体外验证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在锰染毒体内实验模型的大鼠脑脉络丛组织中鉴定到32个锰毒性相关的差异蛋白。本试验挑选出其中7个差异表达蛋白,包括抑制素蛋白(PHB1)电压阴离子通道(VDAC)、肌动蛋白β亚型(β-Actin)、应激性磷蛋白1(STI1)、热休克蛋白70(HSP70)、转甲状腺素蛋白(TTR)和中间丝波形蛋白(Vimentin),在大鼠永生化脉络丛上皮Z310细胞体外染锰模型中,对其蛋白和mRNA水平的变化趋势进行验证。方法氯化锰(0、50、100和200μmol/l)染毒Z310细胞24 h,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7个锰毒性相关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样剂量的氯化锰染毒Z310细胞12 h,以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 time-RT PCR)测定7个蛋白在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剂量的增加PHB1、β-Actin和STIP1在蛋白表达与mRNA水平均表现为上调的效应趋势,VDAC、HSP70、TTR和Vimentin在蛋白表达与mRNA水平均表现为下调的效应趋势;PHB1、β-actin、STIP1和TTR在Z310细胞中的表达效应趋势与体内动物模型脑脉络丛中锰毒性差异蛋白的变化趋势相符,而VDAC、HSP70和Vimentin在Z310细胞中的表达效应趋势则与之相反。结论氯化锰对PHB1、β-actin、STIP1和TTR的毒性效应在体内和体外是一致的,染锰后其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的变化趋势是可靠准确的。这为开展锰致脑脉络丛组织及其上皮细胞的毒性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董一文刘君丽刘羽敬海明赵超英马玲谭壮生李煜李芳李明焦智浩李国君
关键词:脉络丛血-脑脊液屏障蛋白印迹
脑脉络丛中锰毒性蛋白的鉴定验证及锰致细胞周期阻滞的调控机制
目的 动物整体水平和体外细胞水平,应用差异蛋白组学技术,筛查鉴定及验证脉络丛(CP)中锰毒性差异表达的关键蛋白,并在细胞水平进一步揭示抑制素蛋白(PHB1)在锰所致CP上皮细胞周期阻滞效应中的调控作用机制.通过本研究将从...
李国君刘建中郑珊高文晖谭壮生李煜李明焦智浩敬海明董一文魏开华杨帆刘君丽刘羽马玲赵超英
关键词:脉络丛细胞周期
CP中锰毒性差异蛋白的鉴定验证及PHB1在锰致细胞周期阻滞效应中的调控作用
目的 慢性锰中毒的脑实质损伤不可逆,早期诊治尚难实现.脑室中的脉络丛(choroid plexus,CP)构成血-脑脊液屏障,是锰(Manganese,Mn)神经毒性作用的中间环节,其上皮细胞受损后在锰中毒发病过程中起关...
敬海明董一文刘君丽刘羽马玲赵超英郑珊张鹏刘建中李煜尤育洲冯颖高文晖杨帆魏开华李国君
乙酸铅对脑脉络丛Z310细胞毒性作用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初步探讨乙酸铅诱导大鼠脑脉络丛Z310细胞的低剂量兴奋作用和高剂量抑制作用。方法以浓度为0、0.000 2、0.002、0.02、0.2、2、20、200、500μmol/L的乙酸铅分别染毒Z310细胞12和24h,用噻唑蓝(MTT)法和2-(2-甲氧基-4-硝苯基)-3-(4-硝苯基)-5-(2,4-二磺基苯)-2H-四唑单钠盐(WST-8)法检测细胞生存情况,并观察各剂量组细胞形态变化。结果 0.02μmol/L乙酸铅染毒24 h,MTT法检测Z310细胞存活率为107.06%,0.2μmol/L染毒组24 h时细胞存活率升高为110.91%;>2μmol/L乙酸铅染毒时,细胞存活率随剂量增加而降低;染毒24 h时,200、500μmol/L乙酸铅组细胞存活率(MTT法)分别下降至79.37%和76.81%(P<0.01);染毒12、24 h时,200、500μmol/L乙酸铅组细胞存活率(WST-8法)分别下降至81.67%和72.36%及56.89%和44.05%(P<0.05)。结论低剂量乙酸铅可引起Z310细胞兴奋效应;高剂量乙酸铅引起Z310细胞抑制效应;WST-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较MTT法更敏感。
王红梅刘羽刘君丽谭壮生马玲赵超英李国君
关键词:细胞毒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