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
- 作品数:11 被引量:49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隐喻背后的不确定性:马克·斯特兰德的诗《食诗》
- 2008年
- 马克.斯特兰德是当代美国诗坛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魅力来自于他用精准的语言和超现实的意象刺激读者的理性以及他在诗歌中经常运用的激发读者兴趣的典故和隐喻;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怪异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等手法常常能够从感性世界迅速过渡到形而上的境界。斯特兰德的诗常常掺合着梦幻气息,带人进入潜意识,着重探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表面平易朴素的语言并不保证能把诗歌的意义直接呈现出来,相反却带领读者进入不可捉摸的幻觉世界,使人诗意地感受到人类所生活的世界的不确定性。
- 刘文
- 关键词:马克·斯特兰德自我超现实主义
- 忧伤与憧憬:兰斯顿·休斯诗歌中的美国梦被引量:4
- 2007年
- 兰斯顿·休斯深受美国黑人流行音乐中的布鲁斯和爵士乐的影响,在其关于美国梦的诗歌中既表达了黑人在种族歧视的社会中梦想不能实现的忧伤同时又表达了用欢笑代替泪水这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休斯诗歌中的美国梦既是对美国现实社会的失望也是对没有黑白歧视的自然世界的向往。
- 刘文
- 关键词:兰斯顿·休斯美国梦忧伤
- 认知的困惑:乔瑞·格雷厄姆的诗歌《思》被引量:1
- 2009年
- 当代美国著名女诗人乔瑞·格雷厄姆的诗歌《思》通过象征性暗喻来具体化人类的思维及思考过程,探究思维的运行过程以及反思人们对现实的认知能力。诗人运用大量的自然意象,暗示思维是以一种有机的方式在运作,与自然过程一样会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与限制,表明人类认知中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狭隘性。通过揭示生物体或非生物体对自然的看法来影射人类对这个世界所谓的正确认知的虚狂性,带领读者体会人类思维的弱点,即人类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是以一种满足自己的需要和能为自己提供安全感的方式进行的。诗歌最后借用树叶腐烂、转化及在土壤提供营养的意象,指出思维具有有利于人们认知的可转变性,以及破除统一的思路及思维定势去认识事情的必要性。
- 刘文
- 关键词:人类思维思维定势
- 身体、自我与社会被引量:11
- 2007年
- 身体与自我是不可分割的;身体在自我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社会、个体自我不仅与身体直接相关,与身体疾病以及两性关系也有着重要关系。身体上的疾病其病根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也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和调控,是社会矛盾和社会关系外化的象征。
- 刘文
- 关键词:身体自我社会疾病
- 丽塔·达夫《几何学》中的文化空间
- 2010年
- 丽塔.达夫《几何学》展现了人类思维发展的文化空间:理性的思维突破物质世界发展的界线,极力摆脱逻辑和文化传统的束缚,在想象的引领下发生变形和扭曲,在一种荒谬的、虚空的想象力中把握到思想理念和空间在诗歌中如何表现可能性和解放的感受;这种感受本身就是几何学和诗歌的交叉点——即数学科学与情感反思的交汇处。这首看似简单、看似轻松的诗歌既不盲目支持也不盲目拒绝逻辑,而是在这广阔的、不可思议的宇宙建立起自己的位置。事实上我们的世界是逻辑和本能二者兼具,而理性和自然的结合正好就是人性的定义。
- 唐旭刘文
- 关键词:文化空间逻辑
- 自白诗与罗伯特·洛威尔的《臭鼬的时光》被引量:2
- 2009年
- 自白诗从较深层次的个人私密角度不仅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折磨,同时也深入地探索了社会问题。自白诗人意识到,个人的失败和社会的腐化堕落是密不可分的。在他们的诗歌中,自白诗人喜欢从极端私密化的主题入手,最终揭示的却是十分宏大的社会主题。他们从来都没有把自己局限于个人经历的小圈子,即使是在最个人化的诗作中,也能站在生命个体的背后窥视到社会历史的病因。
- 刘文
- 关键词:自白诗
- 认知诗学:认知科学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被引量:27
- 2007年
- 认知诗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而这两个学科则构成当今认知科学的主要内容。认知诗学基于一系列与认知有关的语言结构与语言运用理论,试图把这些理论模型应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以找到能把文学研究与语言和心智研究接通的方法。认知诗学虽然能为具体文本的分析和阐释提供新方法,但认知诗学的主要目的却在于:用于语言研究的认知框架如何可以用于建立语言理论与文学理论之间更密切的相互关系,从而把文学话语放在更宽的意义生产过程之中来考量。
- 刘文
- 关键词:认知诗学审美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