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

作品数:7 被引量:397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甘肃省中青年科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流域
  • 4篇河流域
  • 3篇生态
  • 3篇土地利用
  • 2篇生态安全
  • 2篇疏勒河流域
  • 2篇驱动力
  • 1篇地级
  • 1篇地级及以上城...
  • 1篇地理加权回归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生态网络
  • 1篇石羊河流域
  • 1篇时空分异
  • 1篇讨赖河流域
  • 1篇主成分
  • 1篇组合赋权
  • 1篇协调发展
  • 1篇内陆河
  • 1篇景观格局变化

机构

  • 7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城市学院
  • 1篇甘肃省水利厅

作者

  • 7篇刘晓
  • 6篇潘竟虎
  • 2篇黄永生
  • 2篇苏有才
  • 1篇魏伟
  • 1篇师玮
  • 1篇颉斌斌
  • 1篇周俊菊
  • 1篇雷莉
  • 1篇张建辉

传媒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近30年玉门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被引量:86
2012年
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是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敏感区域,也是全球环境变化响应比较突出的区域。采用1976年、1989年、2000年和201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疏勒河中游玉门市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时空特征,为研究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结果显示:近34a来,玉门市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经历了"缓慢变化—急剧变化—显著变化"的过程。研究区景观密度增大,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减小,后增加;不同斑块间的分离度减小。农业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玉门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最直接驱动力,同时还受气候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
潘竟虎苏有才黄永生刘晓
关键词:疏勒河流域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四化”协调发展效率的时空分异测度被引量:18
2016年
以中国343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了2001年和2011年"四化"协调发展及其效率的空间差异变化,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四化"协调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差异。结果显示,中国地级单元2001年和2011年的"四化"协调发展及其效率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综合指数、耦合度和协调度空间差异呈现以西北-东南走向的"反胡焕庸线"为分界的态势。"四化"协调发展效率整体较低,效率值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中部地区,达到"有效"状态的城市极少。10 a间平均效率值总体降低,高值区逐渐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差异、人均GDP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四化"协调发展效率的重要因素。
潘竟虎胡艳兴刘晓张建辉
关键词:影响因素地理加权回归
基于空间主成分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内陆河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格局优化——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被引量:140
2015年
以干旱内陆河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空间主成分分析和GIS技术,获取甘州区生态安全格局的分布状况.选取海拔、坡度、自然和文化景观保护区、土壤类型、土壤侵蚀量、植被覆盖度、距道路距离、距工业用地距离、距居民点距离以及距水体距离等10个要素作为约束条件,并采用景观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来优化生态功能网络的结构及功能.结果表明:甘州区生态安全综合状况一般,以中等安全水平为主,面积为1318.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6.7%.低度安全水平的区域主要位于研究区北部,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9.9%.构建了由6条生态廊道、14个生态节点、1个较大的生态源区和若干个小面积源区组成的点、线、面交织的区域生态网络格局,将有效改善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水平.
潘竟虎刘晓
关键词:生态网络
基于GIS和PSR模型的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估被引量:9
2015年
干旱内陆河流域一直是生态环境变迁敏感区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区。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依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了格网化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进而提出了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估框架和判断标准,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评价体系中各指标进行100 m×100 m尺度下的网格化表达,运用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主成分分析和层次组合赋权法实现对研究区生态安全进行空间表达。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地域空间分布差异很大,生态安全指数最高区分布在凉州区及周边,最大值达到87.14,最低地区分布在民勤北部靠近沙漠边缘,其生态安全指数(SESI)值只有43.96,这种情况造成流域内部生态流交互作用减弱,各景观斑块彼此间的生态修复能力减弱,使该流域生态安全两级分化严重。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目前尚处在第III(生态威胁安全)和IV(生态不安全)区间,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仍以资源环境破坏为代价,属粗放式发展。流域目前面临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正在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本急剧上升。
魏伟雷莉周俊菊师玮颉斌斌刘晓
关键词:生态安全石羊河流域
疏勒河中游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被引量:15
2012年
利用1976年Landsat MSS、1989年Landsat TM、2000年Landsat ETM+和2010年TM遥感影像,运用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1976—2010年疏勒河中游玉门市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976—2010年间,玉门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草地和戈壁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草地转化为戈壁;土地利用变化经历了"缓慢变化-急剧变化-显著变化"的过程,景观密度持续增大,最大斑块指数先增大后减小,面积加权形状指数增大,形状趋于不规则;斑块间的最邻近距离减小,景观逐渐向具有多种要素的密集格局演变,更加破碎;不同斑块间的分离度减小;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减小后增加.农业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直接驱动力,气候和政策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潘竟虎苏有才黄永生刘晓
关键词:土地利用
讨赖河流域近30年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被引量:3
2013年
以讨赖河流域1976年Landsat MSS、1989年、2000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 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转移矩阵等方法,并结合景观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流域1976)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近34年,研究区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分别由4%和0.04%增加到7.4%和0.26%;冰川和永久性积雪、草地面积则分别减少897.98 km2和383.69km2。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以城乡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高,达16.13%,耕地次之。土地利用类型间主要转移方向为:冰川和永久性积雪转化为裸岩石砾地,戈壁转化为耕地,林地与草地间相互转化。整个景观的斑块密度先增大后降低,最大斑块指数先减小后增大,景观趋于更加破碎,景观的多样性先减小,后增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因素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直接驱动力,同时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潘竟虎刘晓
关键词:土地利用驱动力
疏勒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构建被引量:149
2016年
以疏勒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RS和GIS技术,建立基于景观格局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分析研究区域内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聚集模式。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自然保护区、水域、林地等作为生态"源地",以生态安全水平、海拔和坡度作为阻力因子生成阻力面,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潜在廊道和节点,建立优化后的生态安全网络。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北部的生态风险高于南部,生态风险水平在30年间有所改善,1980—1995年生态风险等级退化的区域主要位于流域西南部和东部;1995—2010年等级退化的区域面积小于1980—1995年。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在空间上呈正的自相关性,30年间空间自相关程度有所减弱,空间趋同性逐渐降低。优化后的生态网络将生态源地、潜在廊道和节点等景观组分结合,充分利用已有的河流水系,打通廊道,避开城镇工矿用地和交通干线,并在生态脆弱区设置关键点作为物种扩散的"踏板"。
潘竟虎刘晓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生态安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