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翠霞

作品数:23 被引量:131H指数:6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文化科学
  • 5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4篇政治法律
  • 3篇哲学宗教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1篇社会
  • 4篇社会建构
  • 3篇社会学
  • 3篇公民
  • 2篇学社
  • 2篇社会资本
  • 2篇实践教学
  • 2篇终结
  • 2篇主义
  • 2篇资本
  • 2篇科学社
  • 2篇科学社会学
  • 2篇教学
  • 2篇公众
  • 2篇公众理解
  • 2篇公众理解科学
  • 2篇二象性
  • 2篇范式
  • 2篇方法论
  • 2篇高校

机构

  • 17篇南通大学
  • 14篇山东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23篇刘翠霞
  • 6篇林聚任
  • 1篇卢晖临
  • 1篇顾理辉
  • 1篇庄孔韶
  • 1篇文军
  • 1篇贺雪峰
  • 1篇潘守永
  • 1篇赵旭东
  • 1篇仝志辉

传媒

  • 7篇南通大学学报...
  • 2篇开放时代
  • 2篇东南大学学报...
  • 2篇科学与社会
  • 1篇自然辩证法通...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道德与文明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淮海工学院学...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内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被引量:4
2011年
近年来国内的科学社会学研究虽然在理论观点的系统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相比于科学哲学、科学史等领域,科学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相对迟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科意识与定位不清晰、研究问题过于发散、研究方法不规范、专业研究人员偏少、学科边缘化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着这一领域的发展。
林聚任刘翠霞
关键词:科学社会学默顿范式
中国乡村研究三十年被引量:15
2008年
为纪念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本刊将陆续推出"中国乡村研究三十年"和"西学三十年——古典西学在中国"两个专题。"中国乡村研究三十年"专题为今年9月19日至20日本刊联合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在山东济南召开的中国乡村社会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开放时代论坛"的部分成果。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行政学院、南通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日本歧阜大学以及主办方山东大学和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近40名从事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本专题内容系根据会议现场讨论的录音整理而成(部分未经发言者审阅)。本专题的内容次序及标题为编者另行拟定。限于篇幅,本次论坛上涉及中国农村具体问题的研究报告及讨论不在本专题之列,读者可通过本刊网站(www.opentimes.cn)作进一步浏览。
庄孔韶赵旭东贺雪峰仝志辉卢晖临林聚任冯小双吴重庆文军潘守永刘翠霞
关键词:乡村
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社会实践教学理念反思被引量:6
2014年
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学以"经验认知"为导向,带有较强的形式化、精英化、功利化倾向,忽略了社会实践本身其实是一个知识生产建构的过程。切入建构主义视角,将高校社会实践教学的核心理念转换为更高层次的"研究",鼓励学生"像研究者一样"参与社会实践,是走出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学困境的有效思路。社会实践教学应该是建立在师生共同参与基础上的研究活动,教师和学生在社会实践教学中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主体,两者在参与对话中形成的主体间性推动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学(生)-研究"三者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形成了循环往复递进的关系,由此促进了知识的再生产与进步。这些思想为高校社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思维线索与策略依据。
刘翠霞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观社会实践教学显性知识默会知识知识建构
科学表征与社会建构之间的张力
在社会学方法论的争论中,实证与理解、个体与整体、结构与行动、宏观与微观等二元框架经常被视为主要的分析范畴,与之相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也常被归结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但从学科性质定位及其方法论基础来看,科学(性)与社会(性)...
刘翠霞
关键词:社会建构社会性
文献传递
“研究”理念下高校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证探索
2013年
社会调查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高校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改革应跳出"认识增殖"的局限,确立以"研究"作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像研究者那样"进行思考,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社会调查实践。在研究理念下对"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组织改革例证了高校社会实践教学理念从"认识"到"研究"转换的必要性和适切性,对这一改革效果的实证分析结果也展示了研究理念下实践教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刘翠霞
关键词:社会调查实践教学
在单位记忆与社区资本间挣扎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被引量:5
2006年
社区建设是在当前中国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从滕尼斯有关社区与社会的界说中,社区建设的性质得到了新的诠释:社会社区化或社会人文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社区社会化与社会社区化的交替融合,也就是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绵延更替。单位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社区社会化的权宜之计,随着改革的深入,其弊端日益显露,对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中国城市社区建设要顺利进行,必须要破除单位制的束缚,培育良好的社区资本,建立有效的社区制,而其成败与否则取决于单位记忆与社区资本之间的博弈较量。
刘翠霞
关键词:社区建设
表征与建构:两种理念还是一种实践?——研究的方法论之争被引量:1
2013年
表征危机与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拉开了研究的方法论之争的新序幕。表征与建构都为人类理解把握世界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但它们各自也都面临诸多困境和风险。知识既非对客观实在的准确再现,亦非完全社会建构的结果,而是研究实践的产物。只有将表征与建构两种理念纳入到一种知识生产实践过程中来理解,才能真正规避知识生产的内卷化难题。表征与建构遵循着"问题化—科学化—社会化—客观化"的实践逻辑推动着知识的阶跃式增长,这为实践取向的社会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释,也为表征与建构之争的终结开启了希望。
刘翠霞林聚任
关键词:社会研究
社会何以终结?——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论证逻辑被引量:2
2014年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以对"消费社会"的分析为核心,运用物、消费、符号、仿真、内爆等概念论证了"社会的终结"命运,为我们理解"社会何以终结"这一问题提供了独树一帜的逻辑线索。鲍德里亚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符号学转向为方法论基础,围绕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分化逻辑与发展趋势,以对物体系的分析为起点,论证了从消费社会的产生到拟像社会的到来再到社会的终结的必然性。他的思想体系中暗含的"社会何以终结"的论证线索,使他一反主流社会学关于"社会何以可能"的经典论题,通过本体论的颠倒、认识论的逆反和方法论的转向,扩展了社会学想象力的空间,也为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开辟了另一种视点与可能。
刘翠霞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物体系
社会学想象力的空间拓展——哈维的后现代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启示被引量:2
2015年
哈维的后现代性新马克思主义将地理学的空间范畴整合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运用时空压缩、时空修复等概念,围绕空间与资本的关系衍变对资本主义的当代发展状况进行了诊断,并结合城市空间实践的研究,分析了不平衡的地理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后果。他在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冲突论"渊源之外增设了一条新的"空间"逻辑链条,将社会学与地理学关联起来,既拓展了米尔斯提出的"社会学想象力"的空间,也将社会学的想象力从历时的、以个人与社会一体化为中心的视角延展至被忽略的"空间"领域,为理解近些年来社会学理论的空间转向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具体分析范本。
刘翠霞
关键词:新马克思主义哈维
科学公信力的生成逻辑与实证检验被引量:3
2018年
科学公信力概念的提出既是创造性地将"公信力"移植入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的结果,也是审视理解现代社会科学与公众紧张关系的一个崭新视角。从公众优位的立场出发,科学公信力可被视为公众在理性权衡科技进步的影响后果的基础上,对科学知识及其生产者的信任度。具体而言,公众对科学的工具性信任、伦理性信任和符号性信任的相互作用机制推动了科学公信力的生成与演进。公众对科学的工具性信任亦即对"科学带给人类诸多福音"的效果的信任,是科学公信力产生的基础。而伦理性信任亦即公众对科学家人格能力等美德的信任,它既是工具性信任过渡到对人的信任的结果,也是确保工具性信任持续存在的重要条件。符号性信任亦即公众对科学知识与方法的客观准确性的信任,是工具性与伦理性信任得以实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保障,将科学公信力限定在与真理有关的框架范围内,使得对其的探究能与其它公信力区别开来。经过实证检验,尽管影响三个维度的因素有些差异,但三者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互之间的影响力和解释力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都会引起科学公信力的损耗流失。因此,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赢得公众的信任,必须重视科技风险的治理,优化完善科学共同体的考评机制,加强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管,提升公众参与科学的兴趣和能力,捍卫科学的客观公正形相。
刘翠霞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