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洪
- 作品数:65 被引量:246H指数:8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 不同年龄组大鼠疼痛刺激后脊髓后角谷氨酸受体2的表达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谷氨酸受体2(GluR-2)在疼痛模型大鼠脊髓后角表达的定位、定量变化、年龄差别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luR-2在脊髓后角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和Western印迹法进行定量处理。结果:疼痛刺激后,中年、青年组大鼠刺激侧脊髓后角GluR-2阳性反应均有增加。老年组大鼠脊髓后角刺激侧GluR-2免疫反应变化不明显。且青年大鼠刺激侧比中年大鼠刺激侧的增加量多。Western印迹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结论:疼痛刺激可以上调脊髓后角GluR-2的表达,但这种上调因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
- 罗涛刘胜洪王芳蒋俊袁琳娜周琳娜王小丽
- 关键词:谷氨酸受体2疼痛脊髓年龄
- 大鼠睾丸间质tau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表达的变化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检查老龄和青年大鼠睾丸间质组织中tau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的表达情况 ,籍此评价老龄大鼠睾丸衰退的发生机制。 方法 :应用二步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查 6月龄SD雄性大鼠 (10只 ,青年组 )和 2 8月龄同品系大鼠 (10只 ,老龄组 )睾丸组织抗Tau蛋白和抗微管结合蛋白的抗体免疫反应情况。 结果 :老龄大鼠睾丸间质组织中tau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青年组 (P <0 .0 0 1) ,而青年组大鼠睾丸间质组织中微管结合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老龄组 (P <0 .0 1)。 结论
- 刘子龙王刚张万宏刘胜洪王小丽王芳康学军
- 关键词:TAU蛋白微管结合蛋白睾丸间质
- 电针预处理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目的 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电针预处理组、模型组、正常组、假手术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VD模型,观察电针百会、肾俞、后三里对VD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孟培燕孙国杰毛娟娟黄伟严红梅刘胜洪
- 关键词:电针电针预处理血管性痴呆海马神经元
- Par-3及Connexin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变化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研究Connexin、Par-3在结直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05/2008-03在本院诊断治疗结直肠肿瘤患者51例,取材肿瘤组织并分为3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2.0cm)和正常组织(距肿瘤>5.0cm).电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变化,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检测Connexin、Par-3的表达.结果:肿瘤上皮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极性消失,细胞器排列紊乱,细胞连接结构破坏,紧密连接、中间连接和桥粒结构基本消失.正常上皮细胞形态规则,细胞极性明显,细胞连接结构完整.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正常肠道组织中Par-3与Connexin的表达水平最高(0.572±0.051,0.485±0.042),癌旁组织次之(0.432±0.049,0.367±0.035),癌组织表达水平最低(0.290±0.041,0.227±0.031);三种组织两两之间的差异性检测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nnexin和Par-3的表达下调极可能是癌细胞恶变程度加重与复发转移的前兆.
- 刘俊刘胜洪刘金林赵刚张维康
- 关键词:细胞连接
- 电针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以及电针刺激水沟、百会(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取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①正常对照组:不干预,次日处死。②假手术组:仅分离动脉,不插线栓,次日处死。③再灌注6,12,24h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0min后分别再灌注6,12,24h处死。④再灌注6h+电针组:同前造模,在栓线插入大脑中动脉造模成功后立即进行针刺(水沟、百会),加电刺激(疏密波,频率4Hz/16Hz,刺激强度从1V起,每10min增加1V,终强度为3V,每次持续刺激30min),缺血30min后再灌注6h处死。⑤再灌注12h+电针组:造模后立即针刺,隔8h后再针刺1次,参数同前。缺血30min后再灌注12h处死。再灌注24h+电针组:造模后立即针刺1次,每隔8h针刺1次,缺血30min后再灌注24h处死。切片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以蓖麻凝集素标记小胶质细胞,计算小胶质细胞数量。结果:6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见显色,再灌注6,12,24h组在缺血灶边缘可见大量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增加,再灌注12h达高峰,分别为(35.38±1.77),(54.25±1.67),(49.29±2.21)个/200倍视野;经电针治疗后,再灌注6,12,24h+电针组均低于同时段模型组[(32.11±2.80),(50.88±2.64),(45.45±3.95)个/200倍视野,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小胶质细胞被活化,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电针治疗可减少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对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
- 骆明军程玲徐丽刘胜洪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小神经胶质细胞
- HSP_(72)、HSPB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粘膜中的表达被引量:3
- 2000年
- 目的 :探讨胃粘膜中热休克蛋白 72 (HSP72 )、幽门螺杆菌 (Hp)的热休克蛋白 6 0 (又称 HSP B)在 Hp感染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 Hp(+ )组和 Hp(- )组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窦粘膜中 HSP72 、HSP B的表达情况。结果 :Hp(+ )组 HSP72 的表达明显高于 Hp(- )组 (P <0 .0 5 ) ,Hp(+ )组 HSP B的表达显著高于 Hp(- )组 (P <0 .0 1)。结论 :Hp自身可表达 HSP B作为其致病因子 ;Hp又可诱导胃粘膜表达 HSP72 介导胃粘膜的细胞保护机制。
- 易屏李国成刘胜洪罗树星陶秀良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
- 电针刺激水沟、百会穴后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英文)被引量:14
- 2006年
- 背景: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效应细胞,正常情况下在脑内处于静息状态,一旦被激活,将释放一系列的神经毒性因子和炎性因子,对神经元产生致死性损害。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以及电针刺激水沟、百会穴的调节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理疗科;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组胚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2-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取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方法:①正常对照组:不干预,次日处死。②假手术组:仅分离动脉,不插线栓,次日处死。③再灌注6,12,24h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0min后分别再灌注6,12,24h处死。④再灌注6h+电针组:同前造模,在栓线插入大脑中动脉造模成功后立即进行针刺(水沟、百会),加电刺激(疏密波,频率4Hz/16Hz,刺激强度从1V起,每10min增加1V,终强度为3V,每次持续刺激30min),缺血30min后再灌注6h处死。⑤再灌注12h+电针组:造模后立即针刺,隔8h后再针刺1次,参数同前。缺血30min后再灌注12h处死。再灌注24h+电针组:造模后立即针刺1次,每隔8h针刺1次,缺血30min后再灌注24h处死。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在相应时间点灌注固定处死取脑,采用免疫组化法以蓖麻凝集素标记小胶质细胞,计算小胶质细胞数量,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6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见显色,再灌注6,12,24h组在缺血灶边缘可见大量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增加,再灌注12h达高峰,分别为(35.38±1.77),(54.25±1.67),(49.29±2.21)个/200倍视野;经电针治疗后,再灌注6,12,24h+电针组均低于同时段模型组[(32.11±2.80),(50.88±2.64),(45.45±3.95)个/200倍视野,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小胶质细胞被活化,对�
- 骆明军程玲徐丽刘胜洪
- 关键词:再灌注小神经胶质细胞电针
- 大鼠海马神经细胞花生凝集素和ConA受体细胞化学技术
- 2001年
- 王芳杨世民刘胜洪
- 关键词:CONA海马神经细胞花生凝集素半乳糖胺
- CCL2、CCL21在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扁桃体中的表达和意义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CCL2、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CCL21、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3、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20在慢性扁桃体炎(chronic tonsillitis,CT)患者和特发性扁桃体肥大(idiopathic tonsillar hypertrophy,ITH)患者扁桃体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技术分析两组患者扁桃体CCL2、CCL21、CD3、CD20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T组扁桃体CCL21、CD3、CD20的表达较ITH组高,而CCL2的表达较ITH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CT组和ITH组扁桃体CCL2、CCL21、CD3、CD20的表达分别为:(0.35±0.11)■s.(0.67±0.18),(0.78±0.23)■s.(0.39±0.16),(2.28±0.54)■s.(1.27±0.39),(1.34±0.23)■s.(0.83±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CT患者扁桃体中,CCL2可能通过抑制淋巴细胞归巢发挥了抗炎作用,CCL21可能通过促进淋巴细胞归巢发挥了促炎作用。
- 张园许霞青刘胜洪崔永华王志斌
- 关键词:慢性扁桃体炎淋巴细胞趋化因子
- 胶原/纳米磷酸三钙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区TGF-β的定量表达
- 2004年
- 目的 :观察胶原 (Collagen ,Co) /纳米磷酸三钙 (Nano -TricalciumPhosphate ,N -TCP)复合人工骨植入骨缺损区转化生长因子 -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 -beta ,TGF -β)的定量分布、刺激引导成骨细胞聚集、促进骨创愈合的能力。方法 :家兔 2 4只 ,颅骨制成直径 8.0mm圆形穿通型缺损 ,左侧植入Co/N -TCP复合人工骨为实验组 ,右侧植入非纳米Co/TCP人工骨为对照组 ;于 2、4、8、12周后处死动物取材 ,TGF -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用HPIAS -10 0 0图文分析系统作定量分析。结果 :TGF -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表达显示 :近骨床区各期内两组间TGF -β阳性表达程度无明显差异 ( p >0 .0 5 ) ,远骨床区纳米材料组TGF -β阳性表达程度明显高于非纳米Co/TCP组 ( p <0 .0 5或 p <0 .0 1)。 结论 :Co/N -TCP复合人工骨在修复骨缺损区可有效刺激引导TGF -β表达 ,促进骨缺损的早期修复。
- 凌翔陈卫民陶学金曹颖光刘胜洪吴慧华
- 关键词:磷酸三钙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