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范
- 作品数:50 被引量:126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城市区片地名的演化机制及其历史记忆功能——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被引量:11
- 2013年
- 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区片地名为对象,对城市地名系统的演化机制及其社会文化功能进行个案研究。结论认为:城市区片地名是地域开发过程中人地关系变迁的重要"证据"与城市历史记忆的"活化石",具有突出的文化遗产价值。在原来的乡村地名系统中,那些能较好体现中心聚落之经济实力和保存典型地域景观记忆的传统地名,更有可能转化进入城市地名系统,并作为城市区片地名而长期延续。
- 吴俊范
- 关键词:城市人地关系历史记忆
- 生态、市政、地产商:近代上海租界河道卫生问题的解析
- 近代城市化以来的160 多年间,在以马路网络构建、地产业扩张为主导的城市空间推进的影响下,上海城区及其周边的水网经历了一个急转直下的退化过程,区域生态系统被显著改变。原来以“水乡”、“泽国”著称的传统自然景观,基本上被马...
- 吴俊范
- 关键词:区域生态系统地产商河道
- 河浜·墓地·桥梁:太湖东部平原传统聚落的景观与乡土文化被引量:3
- 2016年
- 传统时期太湖东部平原的聚落具有"浜村相依"的普遍特征,河浜是聚落景观的主体,具有提供饮水、交通、农田排灌等各种实用功能,同时还是民间风水信仰的精神依托所在。家族墓地围绕河浜而构建,更是聚落风水的聚焦点和家族福祉的寄放地。跨越河道的桥梁具有利通衢、益行旅、便耕耘等实用价值,由此逐渐衍变为乡村道德教化与慈善的载体。乡村各群体在对河浜、桥梁与风水的共同占有、享受、管理与维护中,形成了坚实的精神共同体。
- 吴俊范
- 关键词:聚落风水乡土文化
- 20世纪下半叶太湖以东淀泖湖群的围垦改造与水环境被引量:2
- 2020年
- 唐宋以降,淀泖湖群地区一直是太湖流域最重要的蓄排水走廊,其畅通性和蓄水量关系到整个太湖流域的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和水利安全。晚清民国时期,淀泖作为太湖与黄浦江之间调蓄水柜的作用更加凸显。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农业追求增产和工业、城市发展的驱动下,淀泖湖群被大量围垦和辟为人工养鱼场,周边河道水系在联圩并圩的影响下也发生快速变化,而以消除内涝为目标的新圩田治理却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淀泖排水系统出现梗阻。这说明在现代工业化时期,淀泖地区仍然是整个太湖东部平原圩田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环境枢纽,需要结合历史经验加以治理。
- 吴俊范
- 关键词:太湖流域围垦水环境
- 城乡结合部的聚落转型及其社会-生态机制——以近代上海棚户区为中心
- 本文以社会史和生态环境史相结合的视角,对近代上海城乡结合部棚户区产生和扩散的社会与生态过程进行了复原,并对其主要影响因子——河道体系、风水形势、产业结构、人口格局的变化路径作出分析。结论认为,棚户区之所以成为近现代上海城...
- 吴俊范
-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棚户区产业结构社会治理聚落演变
- 文献传递
- 上海老城厢:一个江南城市的景观演变史及其动力机制被引量:5
- 2008年
- 本文以上海老城厢城市景观演变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分析了主导这一过程的驱动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在人为侵占与河浜自然属性的交互作用下,"因浜成路"一直是上海老城厢独具特色的城市扩展方式;19世纪下半叶,传统的环境基础加上西方公共卫生观念的介入,使原来民间层面上的"因浜成路"发展为官方主导下的"填浜筑路",主干河浜消亡的速度骤然加快。这虽然局部改善了老城厢的市容与卫生状况,却对整体的水网生态和后来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一过程中的内在规律,恰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间的耦合关系和互动尺度做出了注解,因而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吴俊范
- 关键词:城市景观
- 明末清初钱塘江口段摆动对南岸盐场的影响
- 2023年
- 明末清初,钱塘江口段江道历经了近百年的剧烈摆动,杭州湾地区自然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为研究河口自然环境变迁与传统盐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契机。本文依据地方志书以及其他相关史料,还原该时期内钱塘江口段江道摆动的具体过程,以及在此影响下杭州湾南岸地区盐业生产规模及生产区域的相应变化。研究发现,在江道变迁的背景下,盐业生产受滩涂反复滩涨的影响,以曹娥江为界形成了空间差异,西部受江流摆动影响更大,生产区域及规模变化复杂且无序,东部的生产规模在滩涂面积稳定扩大的影响下呈持续增长趋势。
- 陈彦明吴俊范
- 关键词:明末清初
- 上海棚户区污名的构建与传递:一个历史记忆的视角被引量:5
- 2014年
- 如果将上海棚户区污名的概念化建构和历史传递过程作为一种社会记忆,通过历史学的方法观察这一过程的阶段变化和整体性,就可以看出权力阶层在构建社会记忆中的重要性。早期棚户区得以滋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构成了棚户区污名的基本要素,与棚户区形成初期有关的历史事实奠定了其污名的基本概念。官方态度与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在棚户区历史记忆的构建与传承中起着"定调"的作用,同时也规范着文化精英阶层和社会大众对棚户区污名的接纳、理解和认同。上海棚户区污名的历史建构和传递机制给我们的启示是:城市政府对外来贫困人口居住问题、生存问题的规划和管理,在初期就应当置于城市社会生态长远发展的范畴内去考虑。
- 吴俊范
- 关键词:棚户区污名历史记忆
- 清中期以来舟山群岛的聚落生态与地理环境被引量:2
- 2020年
- 传统农业时期舟山群岛的开发具有农耕为本、农业先发的特征。农耕型聚落是海岛人居环境的主体,渔盐聚落的兴起受农耕聚落发展水平的牵制。面积广大、里岙幽深的大型岛屿成为移民定居首选之地。滨海地带的宜居性相对较差。随着海塘的筑造和滩涂围垦,农耕聚落向海扩展,成为滨海聚落增加的主要形式。但相对于农业和聚落发展较早的里岙(内岙)来说,滨海的滩涂地带在20世纪初仍为聚落稀少或空白地带。传统中国社会以农为本的观念及注重居住环境安全性的风水观念,在舟山岛屿聚落发展格局中均有显著体现。
- 吴俊范
- 关键词:舟山群岛农耕地理环境
- 舆情、消费与应对:抗战胜利后上海的“抗战夫人”问题被引量:3
- 2017年
- 抗战胜利后数年间频见于上海媒体的"抗战夫人"话题,一度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使国家公务员的道德水准和公信力广受质疑。知识分子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公务员阶层的道德低下和腐败误国,给政府敲响警钟,敦促政府对吏治风气作出整顿。商界和电影界出于获取商业利润的本能,对"抗战夫人"题材加以庸俗化利用,使代表国家权力的公务员成为民众休闲娱乐中的笑料和商品消费中的促销符号,对政府公信力具有无形的杀伤力。政府起初通过重新解释相关法律条文或者默认既成事实的方式,减轻公务员事涉重婚罪的罪责,避免造成公务员整体形象的坍塌,继之通过提炼和宣扬抗战题材电影的抗战正义性,重塑社会的精神依托,也起到凝聚人心、部分挽回公务员声誉的效果。
- 吴俊范
- 关键词:舆情政府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