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耀建

作品数:28 被引量:182H指数:7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80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9篇休克
  • 8篇急诊
  • 7篇创伤
  • 6篇血性
  • 6篇失血
  • 6篇失血性
  • 6篇失血性休克
  • 6篇救治
  • 4篇急救
  • 4篇创伤失血
  • 4篇创伤失血性
  • 4篇创伤失血性休...
  • 3篇输液
  • 3篇中心温度
  • 3篇转运
  • 3篇危重
  • 3篇疗效
  • 3篇疗效观察
  • 3篇急诊科
  • 2篇多发伤

机构

  • 23篇解放军第18...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解放军第一八...

作者

  • 28篇吴耀建
  • 14篇范海鹏
  • 9篇赵国平
  • 8篇张梅清
  • 6篇黄国亮
  • 5篇杨建涛
  • 5篇元智昊
  • 5篇林建聪
  • 4篇曾岚
  • 2篇曾岚
  • 2篇邱明霞
  • 2篇陈宝婷
  • 2篇杨建涛
  • 2篇杨建涛
  • 2篇赵国平
  • 2篇邹佩珍
  • 2篇林建聪
  • 2篇赵国平
  • 2篇黄国亮
  • 1篇邱明霞

传媒

  • 10篇临床军医杂志
  • 3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解放军护理杂...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临床输血与检...
  • 1篇护理与康复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早期心肺复苏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被引量:16
2002年
目的 探讨早期心肺复苏失败的因素 ,提出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应对策。方法 对我院急诊室经抢救无效死亡、抢救记录完整的 6 6例病历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早期心肺复苏失败主要与病因、院前急救不规范、CPR技术不标准以及急诊外科空白等有密切关系。结论 普及院前急救知识、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吴耀建曾岚徐明霞杨建涛邱明霞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跳骤停肾上腺素除颤呼吸骤停手术失败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脑损伤并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近年来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创伤逐渐增多。其发生率仅次于肿瘤与心脑血管疾病,且在致命的创伤中,严重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最高。严重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后伤势严重、变化多端、死亡率、致残率高,尽管医学不断地进步,积极的救治也难以改善高死亡率与致残率。本研究对限制性液体复苏用于严重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现报告如下。
李志彬吴耀建林建聪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严重颅脑损伤失血性休克
加温液体复苏在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加温液体复苏在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选择创伤失血性休克30例(排除合并颅脑外伤),随机分为加温组和常温组各15例,加温组:通路加温复苏仪输入37℃液体,常温组:输入常温液体,比较两组中心温度、凝血酶原...
黄国亮吴耀建元智昊范海鹏赵国平
关键词: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心温度
经皮气管切开在颈椎骨折合并呼吸障碍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经皮气管切开(IPDT)在颈椎骨折并呼吸功能障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03—2010年收治的39例颈椎骨折,使用传统气管切开术(ST)22例,使用IPDT 17例,比较两组术中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IPDT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大小及甲状腺误伤率方面明显优于S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PDT组的皮下气肿、切口溢痰、气管狭窄、套管脱出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气管切开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少等优点,且手术过程安全、可靠,在颈椎骨折合并呼吸功能障碍患者中可作为首选的气道开放的方法。
范海鹏吴耀建
关键词:经皮气管切开颈椎骨折呼吸功能障碍并发症
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对策的探讨被引量:34
2007年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从急诊科转送至病房或检查的危重患者582例。其中2000年10月—2003年10月采取传统转送方式208例,设为对照组。2003年11月—2006年12月采取改进转运方式274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意外发生率、科室满意率、转运死亡率。结果危重患者转运途中发生意外有输液管道脱落或堵塞、各种管道滑脱、供氧中断、窒息或呼吸困难、血压骤降或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坠床。观察组前四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转运途中主要死于心搏、呼吸骤停、休克、脑疝、窒息,两组比较观察组转运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科室不满意主要表现在转运前未接通知、护送人员不知病情、转运前处理不当、送错科室。两组比较观察组科间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进转运方式有助于提高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吴耀建赵国平张梅清范海鹏杨建涛林建聪
关键词:危重患者院内转运
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1
2005年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救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01~2004-03我院急诊科157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来院后早期液体复苏,不同方法对创伤性休克救治效果的关系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结果157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即刻复苏组死亡率386%(33例),延迟复苏组死亡率27%(20例)。其中以1~2h内两组间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实验室指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同时两组间患者在离开急诊科时,收缩压无明显差异。结论延迟复苏能减少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死亡率,其中以1~2h内限制输液量是救治的关键。
吴耀建曾岚王文锋赵国平杨建涛邱明霞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
折叠式担架的研究与应用
曾岚王瑜罗金光吴耀建林榕萍王文峰蔡敏邱明霞
该课题为新型担架的研发。该担架体积小40×20×10cm大小,重量轻(<5kg),便于携带,克服了过去一付空担架也需要2人抬,行进速度缓慢的缺点;拆装方便快捷,拆、装均在1分钟左右完成,适合于交通事故、抗洪抢险或其它灾害...
关键词:
颈外静脉与四肢静脉留置针在抢救危重病人中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在抢救危重病人时为快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比较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效果。方法203例危重病人,103例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100例应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术,然后比较两者的穿刺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液体通畅良好度、液体最大流速、收缩压升高到80mmHg所需的平均时间、导管脱出、液体渗漏、置管保留时间及静脉炎发生率。结果颈外静脉组明显优于四肢浅静脉组,P<0.01。结论颈外静脉穿刺具有穿刺所需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液体通畅良好、液体流速快、收缩压回升到80mmHg所需的平均时间短、导管不易脱出、液体不易渗漏、置管保留时间长及静脉炎发生率低等优点。能为危重病人的抢救赢得时间。
张梅清吴耀建林巧玲
关键词:颈外静脉四肢浅静脉留置套管针危重病人
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观察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在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应用。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选取我院9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分别应用多巴胺、多巴胺加间羟胺、去氧肾上腺素加多巴酚丁胺治疗,观察治疗后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和肾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础值比较,三组患者用药后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排血指数(CI)均明显升高;A组和C组尿量明显多于基础值(P<0.05);Ccr值C组明显高于基础值和其它各组(P<0.05)。结论:血管活性药物能明显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和肾功能,临床疗效确切,但不同血管活性药物临床疗效存在不同的临床差异。
杨建涛吴耀建赵国平林建聪范海鹏黄国亮
关键词:血管活性药物感染性休克肾脏灌注肾功能
改进的膀胱冲洗法在ICU的应用
2004年
我科ICU中大多数是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为此每日需进行膀胱冲洗2次。以往在为患者进膀胱冲洗时,先将尿袋引流管与导尿管分离,再将冲洗液用输液器连接后与导尿管连接。由于产品不配套,如输液管末端太粗连接困难,易造成污染,太细则药液外溢,污染手及被褥,均会增加逆行感染的机会。为此笔者根据双腔气囊乳胶导尿管弹性好的优点,对膀胱冲洗的物品和方法进行了改进,经临床观察效果理想。
张梅清曾岚吴耀建
关键词:膀胱冲洗法留置导尿管逆行感染被褥尿袋输液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