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华
-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如皋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体表心电图检查对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5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行体表18导联心电图检查,后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手术(PCI)治疗,以冠脉造影(CAG)结果为准,分析体表心电图诊断AMI患者IRA的价值。结果该组IRA分别为左前降支(LAD)41例、左回旋支(LCX)22例、右冠状动脉(RCA)39例,LAD合并LCX 28例,LAD合并RCA 21例。对RCA梗死具有较高预测价值的心电图特征为STⅢ↑>STⅡ↑、STavL↓>STⅠ↓,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88.02%、86.31%;92.25%、82.01%。对LCX梗死具有较高预测价值的心电图特征为STv3↓/STⅢ↑>1.2、STavL↑/STⅠ↑,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85.12%、82.02%;96.25%、89.02%。LAD梗死患者心电图特征为STv2↑≥3 mm、STv3↑≥2 mm、STⅡ、Ⅲ、avF↓≥1 mm,其诊断LAD梗死的灵敏度分别为65.02%、77.25%、40.25%。LAD合并LCX梗死组患者心电图特征为STⅠ、v1~v6↓、STⅡ、Ⅲ、avF↑、STavL、avR↓,LAD合并RCA梗死组患者心电图特征为STⅠ、v1~v6↑、STⅡ、Ⅲ、avF↓、STavL、avR↑。结论不同IRA梗死体表心电图表现不同,单支IRA利用心电图特征不难做出判断,但两支或以上IRA心电图缺乏特异性表现,临床应加强对两支以上IRA心电图检查的重视。
- 周向华
- 关键词:心电描记术冠状动脉闭塞前降支回旋支
- AVR导联对急诊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 2017年
- 目的探讨AVR导联对在急诊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11月期间采用AVR导联方式对60例心动过速患者进行诊断的临床资料,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的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AVR导联诊断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敏感度、特异性及诊断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漏诊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心动过速的患者,采用AVR导联方式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性,漏诊率低,使得疾病的诊断正确率得以明显提高,能后期治疗选择参考标准。
- 周向华
- 关键词:AVR导联心动过速
- 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散点图对患者窦性心律不齐及房早检出率的比较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比较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散点图在窦性心律不齐及房早检出率中的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在如皋市人民医院治疗的疑似房早患者94例,同期在本院治疗的疑似窦性心律不齐患者9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散点图检测。记录窦性心律不齐、房早的实际患病人数,对比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散点图对房早、窦性心律不齐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常规心电图检测房早准确率为81.91%,特异度为77.78%,灵敏度为82.89%。动态心电散点图检测房早准确率为94.68%,特异度为88.89%,灵敏度为96.05%。动态心电散点图诊断房早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心电图检测窦性心律不齐准确率为78.57%,特异度为71.42%,灵敏度为80.52%。动态心电散点图检测窦性心律不齐准确率为93.88%,特异度为85.71%,灵敏度为96.10%。动态心电散点图诊断窦性心律不齐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散点图对窦性心律不齐及房早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周向华冯雪虹
- 关键词:心电散点图窦性心律不齐房早
- 蛛网膜下腔出血心电图改变与临床意义的探讨
- 2011年
-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指脑底部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第一次出血病死率约40%[1]。本病的心电图变化多数缺乏特异性,所以熟悉该病的心电图变化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均有一定的帮助。本文对本院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7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了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心电图异常与临床意义的关系。
- 周向华吴亚东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心电图变化心电图异常畸形破裂动静脉
- 早期联用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观察他汀类调脂药物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选择2009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和如皋市中医院临床确诊为UA患者共76例。将76例患者完全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采用治疗方法,研究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早期加用瑞舒伐他汀20mg/d顿服。治疗16周后复查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心绞痛发作频率、心肌缺血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所有患者均随访18个月。结果治疗后2组TC、LDL-C及hs-CRP、LVE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分别为(3.5±0.5)mmol/L、(1.82±0.27)mmol/L、(10.70±0.28)mg/L、(46.7±4.9)%;对照组(4.2±0.6)mmol/L、(2.50±0.42)mmol/L、(17.50±0.36)mg/L、(38.8±4.2)%,均P〈0.05]。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治疗后2组ST段下降持续时间、ST段最大下降幅度、缺血发作次数均有改善,研究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分别为(4.2±0.8)min、(1.9±0.5)mm、(1.2±0.4)次,对照组分别为(7.8±0.9)min、(2.9±0.6)mm、(2.9±0.8)次,均P〈0.05]。2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26.3%(10/38),研究组为7.9%(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再次人院率为18.4%(7/38),病死率为5.3%(2/38);研究组再次入院率为7.9%(3/38),病死率为2.6%(1/3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用药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早期联合应用瑞舒伐他汀,可明显降低心绞痛的再发,减少并发症,减少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患者的总死亡率,改善uA患者的预后。
- 周向华吴亚东孙莉莉陆小兰阚鲁
-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