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春景

作品数:58 被引量:751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6篇天文地球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0篇地震
  • 15篇青藏
  • 14篇青藏高原
  • 10篇地质
  • 7篇古地震
  • 6篇地质意义
  • 6篇断层
  • 6篇断裂带
  • 6篇铁路
  • 6篇裂带
  • 5篇造山带
  • 5篇数值模拟
  • 5篇铁路沿线
  • 5篇青藏铁路
  • 5篇值模拟
  • 4篇地表破裂
  • 4篇东昆仑
  • 4篇东昆仑造山带
  • 4篇形变
  • 4篇形变特征

机构

  • 58篇中国地质科学...
  • 17篇中国地质大学...
  • 14篇首都师范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国土资源部
  • 5篇中国地震局
  • 3篇北京离子探针...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天津地质矿产...
  • 1篇天津市地震局
  • 1篇青海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58篇周春景
  • 42篇吴中海
  • 25篇吴珍汉
  • 19篇胡道功
  • 15篇叶培盛
  • 11篇李家存
  • 7篇蒋瑶
  • 6篇孙玉军
  • 6篇刘艳辉
  • 6篇张克旗
  • 6篇赵希涛
  • 6篇王薇
  • 6篇范桃园
  • 6篇李跃华
  • 6篇田婷婷
  • 5篇王连捷
  • 5篇马晓雪
  • 4篇孙东生
  • 4篇马丹
  • 4篇冯卉

传媒

  • 12篇地质力学学报
  • 12篇地质通报
  • 8篇地质学报
  • 3篇地震地质
  • 3篇现代地质
  • 3篇中国地质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2014年中...
  • 1篇2017中国...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6篇2015
  • 10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5
  • 4篇2004
  • 5篇2003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巴颜喀拉地块构造形变特征的数值模拟分析
本文在现今GPS观测约束下,利用弹塑性平面应力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分析了巴颜喀拉地块在其周缘断裂带控制下的构造形变特征。结果表明:弹性模型不能解释现今GPS观测到的巴颜喀拉地块构造形变特征;当昆仑山断裂带中段和玉树-鲜水...
孙玉军范桃园周春景吴中海
关键词:地震学形变特征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
巴颜喀拉地块构造形变特征的数值模拟分析
<正>1997年以来发生在青藏高原内部的大于Mw 6.8级地震均围绕着巴颜喀拉地块周缘断裂带分布(根据哈佛距张量地震目录),其中包括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Mw 7.5级地震、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w 7.8...
孙玉军范桃园周春景吴中海
文献传递
东昆仑牦牛山组流纹岩锆石U-Pb年龄及构造意义被引量:77
2010年
东昆仑水泥厂地区造山后火山-沉积盆地内形成的牦牛山组磨拉石建造不整合覆盖在前泥盆系地层之上,其形成时代的研究对限定东昆仑早古生代洋盆关闭的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MC-ICPMS)方法,对火山-沉积盆地内牦牛山组不同层位的流纹岩夹层进行了精确的锆石U-Pb定年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北缘牦牛山组底砾岩之上的流纹岩(B743-2)中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为423.2±1.8Ma,盆地西缘牦牛山组底砾岩之上的流纹岩(B820-1)中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为408.2±2.4Ma,盆地西缘和南缘牦牛山组中上部碎屑岩中流纹岩夹层(B705-1和B656-1)的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分别为404.9±4.8Ma和399.6±2.8Ma。它们代表了牦牛山组不同层位火山岩的形成年龄,由此可以限定水泥厂地区牦牛山组形成时间为400~423Ma。上述年代学结果较为精确地限定了东昆仑早古生代洋盆关闭的构造年代。流纹岩中2486~920Ma元古代继承锆石的发现,说明东昆仑南的变质基底和扬子板块变质基底类似,是晋宁期0.9~1.0Ga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时发育起来的。
陆露吴珍汉胡道功Patrick J BAROSH郝爽周春景
关键词:流纹岩锆石U-PB年龄东昆仑造山带
玉树活动断裂带古地震落石的钙膜U系年代学测试分析及其意义探讨被引量:2
2015年
在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大地震中,沿发震断裂带多处出现了明显的地震落石现象。地表调查发现,典型的最新地震落石发育区均存在非常典型的具原地复发特征的多期古地震落石现象,且落石表面常见薄层(厚度≤2mm)钙膜发育。在对几处典型古地震落石钙膜进行系统采样的基础上,应用稀酸淋滤法,开展了地震落石钙膜的U系年代测定分析工作。测年结果指示,其年龄主要分布在69 980a、36 300a、14 900-12 700a、6 030a、4 720a、3 560-3 530a、2 010-1 090a、760a和230a左右。这一结果与地表观测到的地震落石多期性特征基本吻合,也与古地震探槽和古地震滑坡所揭示的古地震事件年龄大致吻合,这进一步证实了玉树活动断裂带附近的地震落石发育具有明显的多期性特征,并且多期落石很可能与该区的古地震活动之间存在密切的成因联系。进一步结合野外调查结果及已有的古地震研究资料推断,该区几处较大规模的古地震落石现象应该主要是Q3p晚期以来较大强度古地震事件的反映,其中发生在3 560-3 530a BP和14 900-12 700a BP左右的2期古地震事件的强度可能最大。上述探索性研究工作表明,地震落石的钙膜测年有可能成为研究活动构造区古地震活动的新途径。
田婷婷吴中海马志邦周春景张克旗蒋瑶张绪教
关键词:铀系古地震
巴颜喀拉块体边界应力场变化及其对强震发生的影响
巴颜喀拉块体位于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南北边界断裂带分别为东昆仑断裂和风火山-甘孜-玉树-鲜水河两条近东西向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东边界为北北东向的龙门山逆冲兼走滑断裂带,是调整青藏高原现今地壳变形的重要块体。自有历史记录以...
周春景
关键词:断层相互作用构造应力场库仑应力
文献传递
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同震地表破裂构造被引量:18
2014年
分析了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中形成的同震地表破裂分布与构造特征.本次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长这46km,地震造成240cm的最大相对水平走滑错动量,最大垂直错动量60cm.地表破裂所经之处可看到原有断层新近活动的明显迹线.依次分析了按空间尺度划分的4个层次破裂的走向变化、同级破裂排列、破裂末端变化等构造特征.Ⅰ级破裂作为本次地震产生的整个破裂带,总体走向119°,由3段自然分开、左阶斜列的Ⅱ级破裂组成.3段Ⅱ级破裂自NW向SE依次为隆宝镇段、结古镇段和禅古寺段,破裂性质总体以左旋走滑为主,各段略有不同.各Ⅱ级破裂带内部,分别由若干Ⅲ级破裂段落组成,总体呈现右阶斜列排列模式.Ⅲ级破裂本身由一系列简单的Ⅳ级破裂雁列或羽列右阶斜列构成.不同层次的地表破裂具有简单剪切构造带的变形特征,共识别出R、R’、Y、T和P五组基本破裂面.其初始破裂面展布特征可以用库伦破裂准则来解释,其中岩土体材料的内摩擦角大致为26~44°.各级破裂端部出现分叉、转向及逐渐消失等变形特征.
周春景吴中海尼玛次仁李家存蒋瑶刘艳辉
关键词:玉树地震走滑断裂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诱发滑坡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被引量:24
2014年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造成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笔者在玉树灾区地震地质灾害调查基础上,结合Quickbird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和航片影像数据,以目视解译为主,共提取了542处地震滑坡,并首次发现了13处古地震滑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玉树地震滑坡主要包括崩塌、狭义的滑坡和土溜等3种类型。其中地震崩塌占到了90%以上,按其物质成分可进一步划分为碎屑型崩塌、碎屑流型崩塌和岩崩等3类。地震滑坡的空间展布特征显示,该区80%以上的地震滑坡集中分布在以玉树活动断层为轴的长约95km、两侧宽2km的廊带区内,并与发震断层距离和宏观震中有很好的相关性,其高密度区与同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分段性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体现出典型的走滑型发震断层的控灾特点。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山体坡度、坡体形态、临空面高度和地层岩石与岩体完整度等因素对地震滑坡总体分布的影响。对古地震滑坡的初步研究发现,古地震滑坡的规模、期次和分布特征间接地反映出玉树断裂带在全新世期间曾发生过多次震级强度明显大于本次玉树7.1级地震的古地震事件,这为更深入探索玉树断裂带古地震事件提供了另一种重要的研究途径。此外,地震滑坡分布与地表破裂和极震区破坏程度之间的密切空间关系指示,地震滑坡也可以成为快速圈定宏观震中以及开展极震区地震烈度评价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蒋瑶吴中海李家存马丹周春景李跃华刘艳辉
关键词:玉树地震地震滑坡走滑断层
滇西北宾川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其活动构造体系被引量:31
2015年
通过卫星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对滇西北宾川地区活动断层进行了相对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对该区活动构造体系提出了新认识。研究表明,该区发育以北东向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的活动断裂,并构成了典型的张扭性帚状构造,控制了宾川地区构造地貌的发育。该活动构造体系的主干活动断裂是近南北向程海—宾川断裂向南至宾川处分解后形成的2条分支断层,即近南北向以正断性质为主兼具左旋的宾川断裂(F1)和北东向左旋走滑的上沧—鱼棚断裂(F2)。宾川地区活动构造体系是在区域近东西向伸展和微地块顺时旋转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反映了滇西北裂陷带在青藏高原整体瞬时旋转背景下的左旋拉分运动模式。同时,对宾川地区活动构造体系的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该区未来的强震危险性,对于其中主干断裂(F1、F2)的大震危险性应给予更多关注。
罗睿洁吴中海黄小龙黄小巾周春景田婷婷
关键词:构造地貌地震
青海西南部乌丽活动断裂系的地质特征及灾害效应被引量:10
2003年
乌丽活动断裂系发育于乌丽山地,是青藏高原北部重要的区域性活动构造体系,由乌丽北山活动断裂、乌丽盆缘活动断裂和乌丽南山活动断裂所组成,主要包括17条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活动断层。大部分活动断层属左旋斜滑断层,部分活动断层为左旋走滑断层。据地质观测资料估算,典型活动断层全新世左旋走滑速度分量为1.2~3.5mm/a、垂直下滑速度分量为0.5~3.5mm/a。沿乌丽活动断裂系发育5条宽100~400m的构造裂缝带、大量串珠状冰丘群与少量移动冰丘,构造裂缝产生的高密度地表破裂和移动冰丘造成的地表拱曲变形是影响青藏铁路、公路线路工程安全的主要地质灾害。
吴珍汉吴中海张永双胡道功周春景
关键词:地质灾害青藏高原北部
滇西北永胜地区主要活动断裂与活动构造体系被引量:11
2016年
位于滇西北断陷带东北部、程海—宾川断裂带北端的永胜地区上新世以来断裂活动强烈,构造地貌特征显著。永胜地区1∶50000活动构造填图发现,区内共存在各类断裂14条。其中金官断裂(F1)、永胜断裂(F2)、木耳坪羊坪断裂(F3)三者规模最大,活动性亦远超其他断裂,属于程海—宾川断裂带的一级分支断裂,其他断裂为程海—宾川断裂的二级分支断裂。构造地貌特征、错断地质体及擦痕统计等均指示区内断裂现今主要以伸展正断活动为主,根据活动性的差异可将其分为强、较强、中等、弱、极弱5类,其中金官断裂的活动性最强,垂向活动速率可达0.20-0.26 mm/a。对永胜地区主要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研究及动力学机制的讨论可知,永胜地区主要断裂在平面上构成向东突出的弧形旋扭构造体系,在剖面上表现为张扭性断裂常见的负花状构造;程海—宾川断裂带现今活动主要是在近南北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近东西向的伸展正断,并因为叠加了旋扭作用而具有一定左旋走滑。永胜地区的弧形旋扭构造体系及滇西北断陷带等均是在川滇内弧带顺时针旋转及南汀河断裂、畹町断裂与理塘断裂的走滑拉分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黄小龙吴中海吴坤罡周春景
关键词:滇西北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