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莉
- 作品数:4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年轻妇女卵巢上皮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6
- 2008年
- 背景与目的:卵巢上皮癌多发生于老年妇女,年轻妇女较少见。有关35岁以下妇女卵巢上皮癌的临床特点、预后因素分析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年轻妇女卵巢上皮癌的临床特点、治疗、生存率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收治的71例≤35岁的卵巢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率用寿命表法计算。利用Cox模型分析比较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71例确诊为卵巢上皮癌患者中位年龄28岁。临床表现为自扪及腹部包块或体检发现腹部包块18例,腹痛、腹胀各11例,肿物最大径平均为13.7cm,肿瘤位于单侧52例(73.2%),68例(95.7%)行满意细胞减灭术,手术病理分期Ⅰ期44例(62.0%)、Ⅱ期5例、Ⅲ期18例、Ⅳ期4例。病理类型以浆液性囊腺癌(40例,56.3%)和粘液性囊腺癌(22例,30.9%)为最多。病理分级为高分化42例(59.2%)、中分化18例(25.4%)、低分化11例(15.5%)。68例术前或术后进行了以铂类和紫杉醇类为基础的化疗。15例保守手术中(均为Ⅰa、G1期患者),12例无瘤生存(80.0%)。按寿命表法计算的2年生存率为86.0%,5年生存率为82.0%。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残留病灶大小是影响年轻妇女卵巢上皮癌预后的因素(P<0.05)。结论:35岁以下妇女卵巢上皮癌患者,以单侧多见,以浆液性囊腺癌多见,预后好。部分Ⅰa、G1期患者可保留生育功能。病理分级、残留病灶大小是影响35岁以下妇女卵巢上皮癌预后的因素。
- 唐莉郑敏熊樱丁慧刘富元
- 关键词:卵巢肿瘤卵巢上皮癌年轻妇女预后生存率
- KPNA2在卵巢上皮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背景:
卵巢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妇女健康和生命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六位、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死亡率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首位。卵巢癌的治疗方法是以手术切除为主、联合化疗为辅的综...
- 唐莉
- 关键词:卵巢上皮癌蛋白表达临床病理预后指标
- 文献传递
- IB~IIB期宫颈癌髂总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0年
- 背景与目的: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髂总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更差,但目前单独对髂总淋巴结转移的系统研究少见。本研究旨在系统探讨宫颈癌髂总淋巴结转移特征、相关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根治术治疗的960例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髂总淋巴结转移特征、相关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结果:288例患者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30.0%,其中45例有髂总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7%。合并有髂总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46.1%,而合并其它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67.5%(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治疗前SCC-Ag>4μg/L、宫颈浸润深度>2/3、宫旁切缘阳性与髂总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盆腔淋巴结阳性组数(除髂总淋巴结)≥3组、术后复发髂总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差(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SCC-Ag>4μg/L(P=0.026,OR=2.303)、宫旁切缘阳性(P=0.045,OR=2.634)为髂总淋巴结转移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有髂总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预后较合并其它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治疗前SCC-Ag>4μg/L、宫旁切缘阳性为髂总淋巴结转移独立的危险因素;盆腔淋巴结阳性组数(除髂总淋巴结)≥3组、术后复发髂总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更差。
- 黄龙郑敏刘继红熊樱丁慧唐莉王辉云
- 关键词:宫颈肿瘤高危因素预后
- 颈管型宫颈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 探讨颈管型宫颈癌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1月至2003年10月38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临床及病理证实为颈管型宫颈癌患者的预后。采hiKaplan—Meier法计算其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组间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5岁或≥60岁、病理分化差、浸润宫颈深肌层、淋巴结转移、颈管直径〉4cm、宫体受累患者的预后不良(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淋巴结转移≥2个,临床分期≥ⅡB期,颈管直径〉4cm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管直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是影响颈管型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 丁慧郑敏李俊东熊樱唐莉黄龙
- 关键词:宫颈癌高危因素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