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立会

作品数:38 被引量:1,070H指数:9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4篇教育
  • 14篇教育技术
  • 10篇技术学
  • 8篇教育技术学
  • 4篇电子教科书
  • 4篇教育工学
  • 4篇教科书
  • 4篇工学
  • 3篇学科
  • 3篇论教育
  • 3篇教学
  • 2篇信息化
  • 2篇信息技术
  • 2篇研究方法
  • 2篇中国教育
  • 2篇中国教育技术
  • 2篇硕士
  • 2篇终身
  • 2篇终身学习
  • 2篇现状及启示

机构

  • 20篇北京师范大学
  • 10篇东北师范大学
  • 6篇天津大学
  • 5篇白城师范学院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江南大学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北京市海淀区...

作者

  • 36篇孙立会
  • 12篇李芒
  • 7篇赵蔚
  • 3篇张爽
  • 2篇杨欣
  • 1篇孙大春
  • 1篇卢佳
  • 1篇郭俊杰
  • 1篇侯兰
  • 1篇刘红霞
  • 1篇刘思远

传媒

  • 10篇现代教育技术
  • 4篇中国电化教育
  • 3篇现代远程教育...
  • 2篇课程.教材....
  • 2篇电化教育研究
  • 2篇远程教育杂志
  • 1篇中小学信息技...
  • 1篇教育研究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素质教育大参...
  • 1篇白城师范学院...
  • 1篇中国教育信息...
  • 1篇软件导刊.教...
  • 1篇当代职业教育
  • 1篇第五届全国教...
  • 1篇2011教育...
  • 1篇第九届全国教...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8篇2014
  • 10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越工具范畴 回归教育本源——推进电子书包应用之反思被引量:4
2015年
电子书包必须以体现教育性为首要前提,不能让技术或工具"异化"人的存在,在研究电子书包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完全让其具有传统书包的各种功能,重点是应该让其发挥数字化的作用。在电子书包的推进过程之中,教育者必须深刻体悟使用电子书包的一些基本问题:电子书包不是教师的教具而是学习者的学具;电子书包的功用在于学习的辅助性而非主导性;教师还没有完全适用于电子书包的教学方法;电子书包会导致电子垃圾的大幅增长。可以说,电子书包所包含的数字化、网络化与便利性确实是其优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不能以"一己之长,攻人之短",以此来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目前,研究者与实践者均要超越电子书包这种人工物之工具范畴,以此回到教育的本源中来。
孙立会
关键词:电子书包教育本源
中日教育技术学术交流轨迹探寻被引量:1
2014年
我国对日本教育工学的了解始于1979年钟启泉教授翻译出版的《教育工艺学简述》,7年之后即1986年中日两国代表团在美国AECT国际会议中相遇。以此为契机,同年10月,坂元昂先生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参加日本教育工学会年会,从此中日两国教育技术研究者正式进入了交流的频繁期。2005年8月,日本教育工学会第二代会长赤堀侃司教授受邀参加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年会,在此次会议中,经两国研究者提议,每隔2年定期举办"中日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论坛",至今已举办4次,成为目前中日两国教育技术学术交流的重要纽带。
孙立会
关键词:教育工学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学之传记研究方法被引量:6
2013年
教育技术学是否有或者应该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这是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一直存在的一个争议问题。任何一个领域或者学科都没有必要强求专属于本领域或本学科的研究方法。选择恰当和合理的研究方法才是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更多关注教育技术学学科本身,却忽视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人的作用与价值。回顾教育技术学发展历史,关键人物是推动这一学科本土化发展的原动力。传记研究对于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人历史的作用以及个人与文化群体、个人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来说,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它的架构是历史的,背景是社会学的,目的是文化人类学的。它以生命经验为研究核心,重视个人主体性的表达和过程资料的提供,重视叙述性、脉络性和历史性等方面的价值,能够克服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的对立,避免理论探究与实证经验的分离,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了解个人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运用传记研究方法,可以将技术促进与改善教育作为联系的焦点,审视"人"通过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种种自我表演,为梳理教育技术基本思想和发展历程提供方法和途径。
孙立会李芒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
推动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原动力探究——对何克抗教授的学术贡献进行梳理被引量:2
2010年
文章通过"人物传记"法以中国教育技术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家之一——何克抗教授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学术贡献进行梳理,并认为抓住支撑与推动事业发展的代表性人物,就抓住了事物发展特别是推动事物发展深层次原因的原动力。
孙立会赵蔚张爽
关键词:何克抗教授语觉论逻辑起点
日本电子教科书研究的现状及启示
2013年
一、日本电子教科书的发展 日本是开电子教科书先河的国家之一。早在1993年4月,日本第一本电子教科书就问世了,它是一本中学英语教科书,通过一张磁盘,能够便捷地传输声音、文字、图像等内容,但当时全世界的教育信息化还在探索中,
孙立会李芒
关键词:电子教科书教科书研究英语教科书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文章对终身学习体系的内涵进行简单阐释,分析了终身学习的组织结构,同时论述了实施终身学习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从信息技术促使学习方式改变、信息技术环境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等几个方面,重点论述了信息技术对终身学习的促进作用;结合以上内容,构建了一个用信息技术支持终身学习的应用框架。
孙立会张爽
关键词:信息技术终身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被引量:841
2013年
翻转课堂即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结构的颠倒安排,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该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通过分析翻转课堂的意义和价值,在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教学实际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需要翻转课堂,并设计构建出本土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并围绕国内教育体系下实施该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冷静思考,以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王红赵蔚孙立会刘红霞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研究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也是促进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根本途径与方法。近10年来研究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研究极为迅速,论文数量显著增加。本文以近10 年发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相关文章...
孙立会李芒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教育性:偏差与融合被引量:14
2019年
职业教育中职业性与教育性的相关探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职业性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无论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培养规格中都应体现出职业导向的特点。厘清和明辨教育性的本质特征,认识到教育性是在专业技能学习中发挥渗透作用,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性的正确认识,导致了在职业教育中把教育性等同于文化课、通识课以及认为职业性会弱化教育性等认识上的偏差。在终身教育和智能化时代,职业性与教育性的融合是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助力,两者融合的土壤依托于终身学习体系和资格标准的构建,即建立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消除职业性与教育性的偏差,才能实现两者的融合,在终身学习时代实现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和人文道德素养的共生。
孙立会刘思远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
中国教育技术学科问题再审视被引量:6
2014年
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经历前期的快速发展以后,当前遭遇了瓶颈期。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教育技术这门学科。文章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借鉴日本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些基本思想,试图提出"教育技术"是一个不可拆分的词语,是作为一种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特方法而存在的一门学科,其未来会走向"器物"之学,发展之终点可概括为"无为";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之学,因此可看成是一门行动科学,落脚点是人的"行为",其哲学基础是行为科学的人类观;未来的教育技术研究需要走向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以更加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逐渐增强的本土化意识,在深刻体悟学科特长与特短中寻找新的平衡点,在反思之中加强学科的历史研究。
孙立会李芒
关键词:教育技术审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