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宗达
- 作品数:22 被引量:334H指数:7
- 供职机构: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华医学基金会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区抗体和丙氨酸转氨酶的动态分析被引量:1
- 1997年
- 利用重组的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区(HCVNS5)抗原建立了酶免疫试验(EIA),对25例输血后丙型肝炎进行了不同区抗体及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动态研究,同时对1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HCVRNA和抗-NS5平行检测,两者符合率为64.1%。抗-NS5抗体首次检出时间为30~575天(182.9±168.5),晚于ALT异常和其他区抗体的出现时间。在感染后1,3,6,12和24个月后抗-NS5的阳性率分别为28%,40%,52%,68%和76%。抗-NS5的动态变化类型为四种:一过性阳性、间歇性阳性。
- 徐东刚逯好英牛建章孟宗达孟宗达康铁军
- 关键词: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丙氨酸转移酶输血
- 重组 HCV NS5 区抗原在丙型肝炎检测中的应用
- 1997年
- 重组HCVNS5区抗原在丙型肝炎检测中的应用牛建章徐东刚*孟宗达逯好英*陈淑芬于秋丽河北省卫生防疫站保定071000丙型肝炎病毒(HCV)NS5蛋白位于1973~3011氨基酸残基,含有GDD序列,编码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参与病毒的复制。因此检...
- 牛建章牛建章孟宗达徐东刚陈淑芬孟宗达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
-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方案的保护效果评价被引量:174
- 2003年
-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及其与中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联合应用母婴阻断方案的保护效果。方法 在广西等 3个地区 ,对乙肝病毒双阳性母亲新生儿 ,应用重组乙肝疫苗和重组乙肝疫苗加 5 0IUHBIG两种母婴阻断方案免疫新生儿 ,共随访单纯重组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儿 2 89例 ,重组乙肝疫苗加HBIG阻断儿 186例。结果 单纯重组乙肝疫苗的母婴阻断效果为 87.8% (95 %CI :83.6~ 91.9) ,重组乙肝疫苗加HBIG的阻断效果为 91.2 % (95 %CI:86 .7~95 .6 ) ,重组 (酵母 )乙肝疫苗和重组 (CHO细胞 )乙肝疫苗间 (P =0 .70 72 )、两种母婴阻断方案间 (P =0 .2 95 5 )及各地免疫人群间 (P =0 .9987)的母婴阻断效果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种母婴阻断方案免疫新生儿间抗 HBs的阳转率 (P =0 .3188)和抗体滴度 (GMT)间 (P =0 .892 5 )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首剂免疫后 1年 ,抗 HBs阳性率在单纯重组乙肝疫苗组和重组乙肝疫苗加HBIG组分别为 91.1%和 93.5 % ,GMT分别为 15 3mIU/ml和 16 4mIU/ml,以后逐年显著下降 (线性趋势检验χ2 =6 0 .4 7,P =0 .0 0 0 1) ,至免疫后第 4年 ,阳性率分别降为 6 5 .0 %和 6 6 .6 % ,GMT仅为第一年的1/ 3。结论 重组乙肝疫苗加中效价HBIG的母婴阻断效果可达 90 %以?
- 夏国良龚健王继杰孟宗达贾志远曹惠霖刘崇柏
- 关键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 河北省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研究被引量:5
- 2003年
-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原因[1],主要通过输血或使用污染的血制品传播[2],且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 牛建章许若丹白瑞婷田茶张立平孟宗达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基因序列
- 我国研制的乙型肝炎基因重组疫苗近期免疫效果观察被引量:9
- 2002年
- 目的 考察新生儿接种国产乙型肝炎 (乙肝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CHO)表达的基因重组疫苗的近期免疫效果。方法 1997年 1月 1日至 1999年 8月 31日 ,在河北省正定县选择 7个乡 ,对2 96 9名新生儿按出生后 2 4h及 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 3剂乙肝CHO疫苗 ,每剂 10 μg。每季度对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2 0 0 0年 4月对完成全程免疫的观察对象采集血清 ,检测HBsAg、抗 HBs和抗 HBc三项乙肝病毒标志。结果 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 93 74 % (2 783/2 96 9) ,第 1剂在出生 2 4h内接种的及时接种率为 95 4 2 % (2 833/ 2 96 9)。 2 0 0 0年 4月采血率为6 8 4 % (190 6 / 2 783)。新生儿乙肝CHO疫苗全程免疫后第 1年内抗 HBs阳性率 [样本值 /阴性对照值(S/N)≥ 2 1]为 98 2 5 % ,有效抗 HBs阳性率 (S/N≥ 10 0 )为 94 2 6 % ,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GMT)为77 6 4 ;其后抗体水平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 ,第 3年时抗 HBs阳性率为 92 31% ,有效抗 HBs阳转率为6 8 96 % ,GMT为 2 2 86。 3年中HBsAg阳性率均小于 1% ,抗 HBc阳性率和HBV感染率在 1%~ 3%之间 ,未见随年限延长而增加的趋势。
- 刘洪斌马景臣孟宗达张英林韩常全张玉伟赵卉刘玉忠邢占春陈吉朝贾志远夏国良曹惠霖李志强刘崇柏
- 关键词:乙型肝炎预防接种免疫原性
-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的初步观察被引量:63
- 1998年
- 目的观察我国研制的规范化甲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H2株与LA1株的免疫原性并考核其保护效果。方法135340名受试儿童以系统随机分组方法,另360012名儿童以整群随机分组方法,分为疫苗接种组与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甲型肝炎发病率。此外,检测甲型肝炎抗体为阴性的部分易感者,在接种H2株与LA1株后2~6个月,抽血检测甲型肝炎抗体阳转率与几何平均滴度(GMT)。结果对照组发现甲型肝炎37例,两株疫苗接种组均未发现病例,保护率均为100%,两组保护率合并后的95%可信限下限为921%。用于现场研究的H2株(1070TCID50)抗体阳转率为9487%,LA1株(10675TCID50)为8316%。抗体阳转率与疫苗滴度有剂量效应关系。活疫苗接种2次,抗体阳转率达100%。观察期间未发现任何严重副反应。结论H2株与LA1株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良好。
- 徐志一李荣成孟宗达孟宗达张勇周廷魁张勇龚健李艳萍汪萱怡黄全诚赵玉良马景臣史同深刘新立赵玉良马景臣刘洪斌刘新立
- 关键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疫苗免疫原性接种
- 36名转氨酶异常的献浆血员丙型肝炎调查被引量:2
- 1991年
- 本研究筛查326名单采血浆还输血球献血员(简称献浆血员),其中36名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异常。对该36名献浆血员血清学检测表明,29名抗-HCV阳性,但HBsAg、抗-HBc IgM、抗-HAVIgM、抗-EBV IgM和抗-CMV IgM均为阴性,因此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经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其中18例为急性HCV感染,11例为慢性HCV感染,两者之比为1.6:1。18例急性HCV感染中,临床型10例,亚临床型8例,两者之比为1.3:1。
- 陈学儒陈中贾战国孟宗达孙永德庄辉
- 关键词:丙型肝炎谷丙转氨酶
- 农村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普种后14年免疫效果考核被引量:23
- 2002年
- 观察了正定县吴兴乡新生儿实施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普种后 14年的免疫学效果。该乡自 1986年开始对所有新生儿结合农村计划免疫 ,按 0、1、6个月程序接种 3剂乙肝疫苗 ,在 1986~ 1996年用血源乙肝疫苗 ,1997~ 1999年用重组 (CHO细胞 )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 1986~ 1996年为 87 16 %,1997~ 1999年为 93 74%。于 1999年普查采血 ,用固相放射免疫试剂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与抗体 (抗 -HBs)以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抗 -HBc) ,并与本地免疫前同龄儿童HBsAg阳性率进行比较 ,计算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 :乙肝疫苗免疫后 ,1~ 14岁儿童保护性抗 -HBs阳性率为 94 74%~ 10 2 7%,S/N值几何平均滴度 (GMT)为 76 72~ 5 6 2 ,随着免疫年限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HBsAg在 10岁以前无升高趋势 ,1~ 14岁儿童的HBsAg总阳性率 1 2 7%,与免疫前同龄儿童的 10 5 %相比 ,保护率为 87 9%(95 %可信限 83 18%~ 93 38%)。抗 -HBc阳性率为 2 2 6 %,与免疫前同龄儿童的 35 1%相比 ,降低了 93 5 6 %。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随年龄的增长保护性抗体水平逐年下降 ,HBsAg阳性率 10~ 14岁开始出现升高趋势 ,而在 10岁以前未见升高趋势 ,说明免疫后 10年间效果良好 ,无需加强免疫。
- 马景臣刘洪斌张英林孟宗达韩常全邢占春张玉伟赵卉刘玉忠侯艮书高小丽夏国良曹惠霖刘崇柏
- 关键词: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计划免疫
- 丙型肝炎流行地区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比较研究
- 1997年
- 丙型肝炎流行地区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比较研究赵玉良1孟宗达1刘光武2康铁军1祁菊珍3李书本4张建华5田茶1孙永德1为探讨丙型肝炎的感染特点,为制定更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对乙、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如下。材料与方法(1)对象与...
- 赵玉良赵玉良刘光武孟宗达祁菊珍李书本张建华田茶孙永德
- 关键词: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
- 同型HCV不同分离株NS5区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
- 1998年
- 对同一地区两例输血后丙型肝炎进行PCR分型,结果为Ⅱ型。分别将其NS5区基因部分片段克隆到pUC18和M13mp18中,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NS5区基因相同区段,二者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9.04%,氨基酸同源性为90.75%。而且在分离株V中第70~72位发现阅读框内终止密码子TGA。与Ⅱ型代表株HCVBK序列相比,相同区段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1.5%,91.92%和91.91%,91.91%。对比分析表明,在同一地区基因型相同的不同分离株间NS5区基因仍存在较大变异。
- 徐东刚逯好英牛建章牛建章孟庆华朱分禄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