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红丽

作品数:7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平舆县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新生儿
  • 2篇预后
  • 2篇疗效
  • 2篇败血症
  • 1篇新生儿败血症
  • 1篇新生儿呼吸
  • 1篇新生儿呼吸窘...
  • 1篇新生儿呼吸窘...
  • 1篇新生儿缺氧
  • 1篇新生儿缺氧缺...
  • 1篇新生儿休克
  • 1篇休克
  • 1篇血气
  • 1篇血气分析
  • 1篇血性
  • 1篇早产
  • 1篇早产儿
  • 1篇治疗新生儿
  • 1篇通气
  • 1篇通气治疗

机构

  • 6篇平舆县人民医...

作者

  • 6篇宋红丽
  • 3篇孟海燕
  • 3篇杨柳
  • 2篇于冬梅
  • 2篇于明丽
  • 2篇张东锋
  • 1篇高璇
  • 1篇孙丽丽

传媒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青岛医药卫生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 1篇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2篇2014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Fisher判别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利用临床指标建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的Fisher判别函数,为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采集176例HIE患儿的急性期临床资料,随访3年,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预后(正常、残疾和死亡)的Fish-er判别模型。结果①预后正常97例(55.11%),残疾43例(24.43%),死亡36例(20.45%)。单因素分析显示3组在分娩方式、临床分度、影像学分度、合并颅内出血、颅内高压、持续昏迷超过1周、病程中反复呼吸暂停、肌张力减弱或消失、重度惊厥、原始反射消失、合并MODS、10分钟Apgar评分、入住新生儿病房时间及血pH值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②影像分度(X1)、反复呼吸暂停(X2)、持续昏迷超过1周(X3)、原始反射消失(X4)、10分钟Apgar评分(X5)、入住新生儿病房时间(X6)入选逐步Fisher判别函数,Function1=0.583X1+1.018X2+0.934X3+1.100X4-0.289X5+0.047X6-0.966。Function2=0.327X1+0.736X2+1.144X3+0.443X4+0.441X5-0.027X6-3.266。③判别函数预测正常、残疾和死亡的敏感性分别是78.35%、67.44%和69.44%,Kappa=0.578。结论影像分度、病程中反复呼吸暂停、持续昏迷超过1周、原始反射消失、10分钟Apgar评分、入住新生儿病房时间是预测HIE患儿预后的显著指标,Fisher判别分析法可为HIE预后提供了中等能力的评估模型。
于冬梅宋红丽杨柳孟海燕张东锋于明丽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FISHER判别
液体复苏法与扩容法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法与扩容法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80例感染性休克患儿,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扩容法,观察组采用液体复苏法,对比两组第1小时输液量、循环稳定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第1小时输液量高于对照组,循环稳定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体复苏法与扩容法均可有效治疗感染性休克患儿,但相比而言,液体复苏法可使感染性休克患儿快速达到循环稳定状态,并发症较少,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宋红丽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新生儿休克
新生儿败血症预后的相关因素及预测模型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早期预后评估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入选87例新生儿败血症病例,对其与院内预后(生存或死亡)相关的18个循证变量进行分析。结果 (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死患儿与存活患儿在吃奶改变、哭声变化、合并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是否机械通气、病原菌种类、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PMN)、血小板计数(PLT)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暴露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多因素分析显示:休克(OR=3.425)、MODS(OR=5.899)、PLT(OR=0.168)、PCIS[OR=0.148(70~80分),OR=0.083(>80分)]是预测预后的独立因素,4个独立因素所建立预报概率模型判断患儿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0.883)大于任何单一指标。结论合并休克及MODS是新生儿败血症预后的危险因素,检测PLT水平和PCIS有助于预后判断。以多个综合指标评估预后的效能更佳。
于冬梅孟海燕张东锋于明丽杨柳宋红丽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预后
重组人促红素-β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在脑损伤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
2024年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素-β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在脑损伤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86例脑损伤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重组人促红素-β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pH]水平和血清细胞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CO_(2)、HIF-1α、NSE、S100β、MB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pH水平、NBNA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素-β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应用于脑损伤早产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NBNA评分,改善血气分析指标水平,以及降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杨柳孙丽丽宋红丽
关键词:早产儿脑损伤血气分析NBNA评分
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2014年
目的 探究分析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37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治疗,19例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对两组患儿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84.2%;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55.6%,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疗效较为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宋红丽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
128例晚期新生儿败血症病因分析与预防
2014年
目的:探讨晚期新生儿败血症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8例晚期败血症患儿的居住环境、人群分布、发病诱因、入院时感染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28例患儿中,农村82例,城镇46例;足月儿83例,早产儿45例;先天性疾病及发育不全28例;扎马牙、挤奶眼78例,上呼吸道感染接触史23例;皮肤黏膜感染87例,脐部感染51例,呼吸系统感染35例,消化系统感染25例,其他感染12例。结论:晚期新生儿败血症农村发病率高于城镇,且以出生后社区感染为主;皮肤黏膜感染、脐部感染、肺部感染、消化系统感染是晚期新生儿发生败血症的主要原因;早产儿、先天性疾病患儿为高危人群。采取有效的感染防治措施能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
孟海燕宋红丽高璇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病因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