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岳玲

作品数:20 被引量:89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神经性
  • 5篇阿尔茨海默病
  • 4篇抑郁
  • 4篇老年
  • 3篇厌食
  • 3篇抑郁症
  • 3篇神经性厌食
  • 3篇生物标志
  • 3篇生物标志物
  • 3篇标志物
  • 3篇痴呆
  • 2篇单相抑郁
  • 2篇认知障碍患者
  • 2篇神经性贪食
  • 2篇双相
  • 2篇双相抑郁
  • 2篇随访
  • 2篇主观
  • 2篇主观认知
  • 2篇抗抑郁

机构

  • 10篇上海市精神卫...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深圳市康宁医...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上海市静安区...
  • 1篇上海市徐汇区...
  • 1篇浙江省宁波市...
  • 1篇合肥市第四人...
  • 1篇安徽省宿州市...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0篇岳玲
  • 7篇肖世富
  • 5篇陈珏
  • 4篇亢清
  • 3篇范青
  • 3篇陈涵
  • 3篇刘强
  • 3篇李冠军
  • 3篇王静华
  • 3篇肖泽萍
  • 2篇王涛
  • 2篇蒋文晖
  • 2篇何燕玲
  • 2篇王振
  • 2篇张明岛
  • 1篇辛玫
  • 1篇閤谦
  • 1篇张晨鹏
  • 1篇徐群
  • 1篇陈楚侨

传媒

  • 3篇阿尔茨海默病...
  • 3篇中华行为医学...
  • 2篇英国医学杂志...
  • 2篇中国现代神经...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药理学与...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家庭用药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 1篇张江科技评论
  • 1篇2014年心...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酮饮食与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关联性研究进展
2024年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该疾病的主要特征是认知功能的损害。生酮饮食是一种低碳水化合物、中等蛋白质和高脂肪的饮食,已被证实对于一些神经变性疾病具有改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生酮饮食对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生酮饮食可以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学习和注意力等方面。生酮饮食通过调节能量代谢和减少脑内炎症反应来改善认知功能,生酮饮食还可以增加脑内神经保护因子的产生,促进神经细胞的生存和功能恢复。然而,目前对于生酮饮食与AD认知功能关联性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争议和限制。一些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样本大小、研究设计和饮食干预的时长等因素有关。此外,生酮饮食在长期应用中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胆固醇升高和肾脏负担增加等。综上所述,生酮饮食可能对AD认知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来明确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未来的研究应该注重研究设计的优化,增加样本量和研究时间,以及探索生酮饮食对认知功能的长期影响,应该关注生酮饮食的适用人群和最佳干预时机,以实现个性化治疗的目标。
余璐李伟岳玲李霞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生酮饮食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抑制控制功能研究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 探讨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抑制控制功能和正常人群之间的差异.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门诊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47名及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43名,进行包括Barratt冲动量表在内的一般心理评估,选用信号停止任务(Stop Signal Task)作为评估抑制控制功能的行为学范式,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1.Barratt冲动量表:患者组量表总分[(66.40±8.72)分]和三个子量表评分[注意冲动性(13.15±2.52)分、行为冲动性(18.34±2.71)分和无计划冲动性(24.26±4.44)分],较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5.49±8.72)分、(13.14±2.60)分、(19.02±3.32)分、(23.14±3.97)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行为学测试:AN组的SSRT值[340.66±54.70)ms],较正常对照组[363.55±39.08)ms]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提示AN组抑制效率高于正常对照.结论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存在抑制控制功能缺陷,表现为过度抑制.
岳玲陈珏亢清蒋文晖王振刘强陈涵范青张明岛肖泽萍
关键词:神经性厌食症
成人抑郁症的管理:新版NICE指南更新总结被引量:1
2022年
自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选研究所(NICE)2009年发布抑郁症指南版本^(1)以来,抑郁症的患病率有所上升^(2),特别是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的易感人群中^(3)。尽管增加了心理治疗^(4)和抗抑郁药^(5)的供应,但只有不到一半的抑郁症患者接受了治疗^(2)。
Tony KendrickSteve PilingIfigeneia MavranezouliOdette Megnin-ViggarsCatherine RuaneHilary EadonNavneet Kapuron behalfof the Guideline Committee岳玲何燕玲
关键词:抑郁症抗抑郁药易感人群心理治疗NICE
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9年
我国原创的一类新药甘露寡糖二酸钠(GV-971)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对防治阿尔茨海默病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是近16年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研究的重要进展。
岳玲王涛肖世富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胆碱酯酶抑制剂
功能性帕金森综合征一例
2023年
患者男性,62岁。主诉情绪低落、紧张烦躁约2年,间断性不自主下肢抖动伴动作迟缓1年,并加重2周,于2021年7月9日入院。患者2年前因多重打击(单位破产无法获得提前退休款、房屋拆迁未获得足额补偿、投资失败以及父母高额医疗费用)而导致情绪低落、失眠,并逐渐出现妄想症状如担心家人“被害”或感觉家中将“出大事”,症状呈进行性加重。
岳玲徐郁王刚
关键词:帕金森障碍病例报告
基于机器学习对主观认知下降的7年随访预测研究
目的主观认知下降(SCD)被认为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AD)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阶段,甚至出现在轻度认知损害(MCI)之前。但不是所有的SCD都会发展为MCI甚至AD,SCD对AD进展的预测价值需要通过长程随访来验证。本研究...
岳玲肖世富
关键词:主观认知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
文献传递
新冠疫情对上海某三甲医院老年科认知障碍患者及照料者的影响与远程医疗模式的初步探索
2023年
目的:2022年3月,新冠疫情在上海暴发,为了解此次新冠疫情对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及照料者的影响,并进一步明确远程医疗(电话访谈形式)在疫情下对认知障碍老人可能的帮助作用,展开此项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1月~12月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住院的69例认知障碍患者,在2022年4月通过自制问卷以电话访谈形式收集患者疫情期间的相关情况,采用NPI问卷明确认知障碍老人精神行为症状情况、Zarit负担量表了解家属负担情况,并给予个体化远程指导和心理支持。一月后再次进行电话随访。结果:最终有49名患者及照料者顺利完成评估,结果提示:认知障碍老人的精神行为症状在疫情期间以情感淡漠(67.3%),幻觉(61.2%),睡眠夜间行为(61.2%),妄想(53.1%)、易激惹(51%)为主要症状。家属负担量表显示:认知障碍的照料者中有一半以上(59.2%)的家属有较重的负担,77.6%的家属认为疫情期间最大的困难就是购买药物,其他困难还包括看病(57.1%)、担心患者被感染隔离(36.7%),以及担心患者病情反复(44.9%)等。电话随访证实85.7%的患者家属认可远程电话医疗方式,有77.6%的患者家属认为这样的方式能很有效的帮助患者,同时也能缓解在疫情期间的焦虑情绪。结论:此次上海新冠疫情对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及照料者身体和心理负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远程电话医疗方式能被多数家属所接受,可能为以后更好地帮助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及照料者发挥更大的作用。
裴文志王启辉岳玲
关键词:老年认知障碍照料者负担远程医疗
“抑郁”不愈,警惕痴呆
2014年
临床上不少患者家属都有这样的痛苦经历:老人被诊断为老年抑郁症,经抗抑郁治疗,病情却迁延不愈,部分患者经数年治疗后甚至出现明显的认知障碍,最后才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如何看待抑郁和痴呆的关系呢?
岳玲李冠军
关键词:老年抑郁症迁延不愈痴呆抗抑郁治疗患者家属
基于机器学习对主观认知下降的7年随访预测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主观认知下降(SCD)被认为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AD)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阶段,甚至出现在轻度认知损害(MCI)之前。但不是所有的SCD都会发展为MCI甚至AD,SCD对AD进展的预测价值需要通过长程随访来验证。本研究基于2011年参与中国纵向老龄化(CLAS)研究并完成头颅MRI的上海社区老人的基线及2018年的随访数据,以SCD人群为切入点,旨在分析7年随访时对SCD这组高危人群转归的预测因素。方法共76名SCD老人纳入预测分析模型,根据随访是否转为MCI分为稳定型SCD(sSCD)(n=52)和进展型SCD(pSCD)(n=24)。收集的信息包括两个时间点的临床及神经心理学评估(基线和7年随访),以及基线时的T1-MRI扫描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的方法(Relief算法和代价敏感性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将多维度的相关信息包括人口学资料、躯体疾病、生活方式、神经心理评估以及基于Free Surfer的各脑区MRI结构特征进行拟合分析,探索哪些方面的特征组合能成为最优预测SCD认知转归的评价指标。使用嵌套的余一交叉检验法对特征在给定机器学习算法下所能达到的分类精度进行评价,以寻找能有效预测认知进展的特征指标。结果共有223个特征纳入预测模型,最终5个特征形成的组合被选为对预测认知转归贡献最大。它们是:脑梗史,受教育年限,基线Mo CA评分,左侧杏仁核体积,以及右侧颞上沟的白质体积。他们的组合实现了曲线下面积(AUC)得分为0.80。其中,pSCD的脑结构特征表现为左侧杏仁核的灰质体积减少和右侧颞上沟后坡白质体积增加。结论本研究证明结合临床和神经影像的信息可能在SCD阶段预测7年后的MCI的发生。同时颞上沟脑区附近的白质体积增加,可能是潜在的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阐明临床前期AD的神经影像机制,为探索预测认知下降的关键因素和有效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岳玲肖世富
关键词:主观认知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
老年期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患者临床特点的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老年期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障碍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住院的21例双相抑郁(BD)和30例单相抑郁(U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BD组平均发病年龄低于UD组(P<0.05),而总病程、总发作次数的均值均高于U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D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比例高于U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D组平均发病至确诊时间高于U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D组中双相Ⅱ型占66.7%,双相Ⅱ型患者的误诊率为78.5%;BD组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低于U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共病躯体疾病、脑血管病高危因素、家族遗传史及临床表现伴忧郁性特征、非典型特征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期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在临床特点上存在差异,可能是老年双相抑郁的危险因素;老年期双相障碍患者社会支持系统更差,更需要得到广泛关注。
洪波李冠军岳玲安娜王静华
关键词:老年双相抑郁单相抑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