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席家宁

作品数:84 被引量:369H指数:11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8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4篇医药卫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康复
  • 10篇结核
  • 7篇药物
  • 6篇疗法
  • 5篇临床路径管理
  • 5篇路径管理
  • 5篇慢性
  • 5篇康复治疗
  • 5篇肺炎
  • 4篇药学
  • 4篇卒中
  • 4篇耐药
  • 4篇呼吸康复
  • 4篇疾病
  • 4篇病患
  • 3篇心脏
  • 3篇心脏康复
  • 3篇异烟肼
  • 3篇运动锻炼
  • 3篇运动疗法

机构

  • 39篇首都医科大学...
  • 28篇航天中心医院
  • 13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山东省立医院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对外经济贸易...
  • 1篇辽宁医学院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聊城市人民医...
  • 1篇南阳市中心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首都经济贸易...

作者

  • 81篇席家宁
  • 12篇杜继臣
  • 10篇席林青
  • 9篇贾如冰
  • 8篇李甲辰
  • 7篇崔梅花
  • 7篇李成义
  • 6篇焦杨
  • 6篇公维军
  • 5篇宋佳
  • 5篇杜广清
  • 5篇焦杨
  • 4篇韩小强
  • 4篇郄淑燕
  • 4篇周勇
  • 4篇冯静
  • 4篇张振英
  • 4篇曹洪丽
  • 3篇张京萍
  • 3篇苗深文

传媒

  • 5篇临床肺科杂志
  • 4篇中华医院管理...
  • 3篇中国防痨杂志
  • 3篇中华结核和呼...
  • 3篇中国医院
  • 3篇中国社区医师
  • 3篇中国医药
  • 3篇中国数字医学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国应用生理...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2篇第八届北京医...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中国医院管理
  • 1篇国外医学(呼...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北京医学

年份

  • 3篇2023
  • 6篇2022
  • 5篇2021
  • 6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9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个体化精准恒定功率运动前、后慢性病患者脉搏波波形特征改变初步分析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个体化精准恒定功率运动对慢性病患者脉搏波波形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接受本团队管理的慢性病(以血糖、血脂、血压异常为主)患者中的11例为慢病组,同期选取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学习的正常人8例为正常组。以心肺运动试验评估制定个体化精准恒定功率运动处方,每天运动30 min,在运动前和运动后5、15、30、40 min测量其桡动脉脉搏波波形。对受试者脉搏波原始数据用Origin作图,对桡动脉脉搏波的上升、下降、切迹或平台等波形特征及其运动前后变化进行定性分析,并比较两组运动前、后切迹出现率。结果运动前慢病组切迹出现率低于正常组(P=0.010)。运动后两组脉搏波均较运动前的波峰变高、波形变窄。运动后5、15、30、40 min慢病组切迹出现率同运动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切迹出现率始终为100.0%;运动后5、15、30、40 min慢病组切迹出现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精准恒定功率运动可改变脉搏波波形,其可能作为运动疗法有效管控慢性病的指标,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浩孙兴国张也葛万刚席家宁陈荣张振英夏蕊马铭欣王冬王冬杨戈冯静杨戈冯静
关键词:运动疗法心肺运动试验慢性病
全程规范管理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被引量:6
2012年
为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医院的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本文总结和归纳了我院近五年来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心得,即从生源质量管控,到入院培养和管理,再到毕业答辩和就业指导等,从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全程管理。在这种管理机制下,医院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原则,历经几年的探索和发展,研究生培养规模呈现逐年扩大的良好态势,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瑛方梅杨旭何小芹席家宁
关键词:全程管理
环节病历检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被引量:2
2008年
环节病历质量是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环节病历质量的检查,对整个医疗质量的控制起着监督、完善、修正的作用。针对环节病历检查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崔梅花席家宁焦杨席林青
三氧疗法在卒中后肺炎康复治疗中的潜在作用
2021年
肺炎是最常见的卒中后感染类型,发病率达57%,且与卒中后不良预后独立相关。医用三氧作为一种新型无副作用的疗法,通过激活多种分子机制,实现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应激、改善氧代谢等作用,可能为卒中后肺炎提供潜在治疗方法。
张倩席家宁
关键词:三氧疗法卒中后肺炎
DIPASIC对耐INH结核菌株耐药性的研究
2000年
孙丽席家宁康丽君何庆明晏华琪
关键词:耐药性结核菌对氨基水杨酸钠交叉耐药
康复药学服务建制的思考被引量:6
2017年
康复医学发展要求提供适合康复患者需求的康复药学监护服务,即以康复医学为临床基础,以康复医学的学科内容为主导,以维护人体功能、消除人体不适、减少或弥补人体功能障碍或缺失为目的,提供药学支持和帮助的实践药学服务。分析了康复药学服务建制的紧迫性,解析了药学、临床药学、康复药学的关系,论述了康复药学的特点、定义、基础、手段和专业分科方法,并提出全员临床化药学监护服务模式是康复药学建制的可行之路。
杜广清席家宁
关键词:康复医学临床药学药学服务
科研绩效评估体系在我院的初步应用
2012年
科研绩效评估是医院科研管理的重要工作。通过探索和实践,建立起一套科研绩效评估体系,其以科研项目、科研论文、科研成果、专利为评估指标,通过量化建立科室的考核方案,并将该办法进行了初步应用。
韩小强席家宁
关键词:科研绩效科研管理
个体化精准运动为核心的整体康复方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整体功能再提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个体化精准运动为核心的整体康复方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整体功能再提高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北京康复医院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运动组(n=10)。全部患者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仅进行除运动康复之外的常规治疗指导;运动组患者进行12周个体化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介入前、介入后2周、康复后12周分别评估患者标准化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的心肺运动试验(CPET)指标、心脏超声、6 min步行距离(6MWD)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无并发症完成症状限制性CPET,运动组患者完成12周全程运动康复治疗。组间比较显示,介入前和介入后2周,对照组和运动组患者CPET指标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6MWD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康复12周后,运动组患者无氧阈(ml/min、ml/(min·kg))、峰值摄氧量(ml/(min·kg))、氧脉搏(ml/beat)和6MW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显示,康复治疗12周后,运动组患者无氧阈(ml/min、ml/(min·kg)、%pred)、峰值摄氧量(ml/min、ml/(min·kg)、%pred)、峰值氧脉搏(ml/beat)和6MWD均较介入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与介入后2周比较,无氧阈(ml/(min·kg))和峰值摄氧量(ml/(min·kg))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康复12周后无氧阈(ml/min)和峰值氧脉搏(ml/beat)较介入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PET指标与介入后2周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进行个体化运动康复为核心的整体管理可进一步提高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运动心肺功能和运动耐力。运动康复是介入术后患者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需要大量推广。
张振英孙兴国孙晓静孙晓静冯静席家宁台文琦刘方张也刘艳玲刘艳玲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运动锻炼心脏康复
重塑职业精神促进医患和谐
@@曾几何时,无数医学生在步入医学殿堂之初,满怀为病人解除疾苦的理想,高举手臂庄严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从此,他们将救死扶伤的宗旨当做自己毕生努力的方向!然而,漫漫行医路上,任何高超的医疗技术都有无法预测的医学难...
焦杨席家宁雷云杰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材料表面性质调控细胞黏附被引量:1
2022年
生物医用材料旨在通过调控材料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组织的再生和修复。黏附过程直接决定了细胞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生物学性能,因此通过对材料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改性来调控细胞黏附,对于生物材料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非常活跃的研究热点。材料表面物理改性通常通过对包括表面粗糙度、形貌、模量和多孔结构等物理性质的调控,为细胞构建适合黏附的材料表面。而化学改性则借助于表面电荷及亲疏水性调控、促黏分子修饰等化学手段来提高材料表面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而促进细胞黏附。近年来,材料表面调控细胞黏附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性进展。例如在传统的促黏分子表面修饰之外,人们逐步发现对促黏分子序构的精准调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材料表面的促黏性能。而刺激响应性表面则可以根据外界信号的刺激,使得材料表面在促黏和抗黏之间实现智能的转换。本文从物理改性、化学修饰、刺激响应性表面构建等角度出发,全面总结和讨论了材料表面性质对细胞黏附的调控作用,梳理了材料表面的设计思路,多种材料表面的修饰改性方法等最新进展,并展望了未来材料表面对细胞黏附的调控思路。
仲宣树刘宗建耿雪叶霖冯增国席家宁
关键词:细胞黏附生物医用材料表面修饰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