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庄文嘉

作品数:25 被引量:398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政治法律
  • 12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调解
  • 4篇劳动争议
  • 4篇个案
  • 4篇个案研究
  • 3篇行政
  • 3篇社会
  • 3篇省际
  • 3篇实证
  • 3篇面板数据
  • 2篇地方人大
  • 2篇地级
  • 2篇地级市
  • 2篇行政审批
  • 2篇政审
  • 2篇社会政策
  • 2篇审批
  • 2篇实证检验
  • 2篇权利
  • 2篇人大
  • 2篇仲裁

机构

  • 23篇中山大学
  • 5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 1篇密歇根州立大...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5篇庄文嘉
  • 9篇岳经纶
  • 2篇张紧跟
  • 1篇曹杰
  • 1篇蒋苒
  • 1篇钟丽君
  • 1篇余琴
  • 1篇王春晓
  • 1篇谢丹萍
  • 1篇方丽卿

传媒

  • 4篇中国公共政策...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学术研究
  • 2篇社会学研究
  • 2篇广东行政学院...
  • 2篇公共行政评论
  • 1篇社会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院管理
  • 1篇管理世界
  • 1篇国际社会科学...
  • 1篇中共宁波市委...
  • 1篇岭南学刊
  • 1篇公共管理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在政治与行政之间:我国基层劳动监察运作中的选择性政策执行——对某地级市劳动部门的个案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基层劳动监察员在推动劳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受到自身作为政治家与行政官僚双重身份的约束。身份认同的内在张力使得官员们在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地方政府与劳动行政之间、以及就业议题与劳动保护之间摇摆,并且进行选择性的政策执行。官员们不仅挑选政策,而且不断地在政治议题与行政任务之间对各项政策进行重新定性,并在不同的政治与行政环境中选择不同的执行策略。
庄文嘉
关键词:选择性行政任务
整齐划一还是百花齐放?——对广东和浙江两省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比较案例分析
2019年
在经济社会结构相似、行政审批改革进程相近的情况下,为什么广东的行政服务建设呈现趋异性,浙江却具有趋同性呢?这与地方决策分权和人事分权程度有关。在分权程度较高的广东,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差异化的政策创新来脱颖而出以获得上级政府关注,故地方官员偏好创新多于模仿,并形成投资服务中心模式、行政服务中心模式和行政审批局模式并存的多样化特征;而在统筹程度较高的浙江,各地步调一致,快速形成标准化的行政服务中心模式。
庄文嘉钟丽君
关键词:地方分权行政审批制度行政服务中心
广东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效率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评价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服务体系运营效率。方法以广东省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为研究对象,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其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2012—2015年广东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1.6%,技术进步下降2.4%,技术效率增长0.8%。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5%和0.2%,跨年度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由0.951上升到1.004。结论广东省县级公立医院全要素生产率有待提高,需补足技术短板,从而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谢丹萍曹杰岳经纶钟广静王春晓庄文嘉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
跨越国家赋予的权利? 对广州市业主抗争的个案研究被引量:37
2011年
维权实践的屡屡受挫逐渐使广州业主抗争者看到了另一个层面集体诉求的对象——不合理的规则。于是,一方面,对规则制定权威的信任,促使他们改变抗争诉求,将反应性的规则执行参与行动转换为进取性的规则制定参与行动。另一方面,"有组织抗争"增进了跨小区层面的业主团结和相互信任感,将原本没有直接利益关联的业主个人的微观社会资本转换成为组织的宏观社会资本。不过,为了避免被指责为与当地政府作对,抗争者在建构抗争话语和策略时不得不向国家靠拢,使得国家支配性的政治话语和国家赋权的一元性制度安排融入了动员结构进而规制了抗争行动。结果,业主们提出的进取性诉求,不过是倚仗高阶规则之权威要求低阶规则制定者兑现国家既已赋予的权利而已。
庄文嘉
关键词:权利意识社会资本社会运动中产阶级
国家调解能力建设:中国劳动争议“大调解”体系的有效性与创新性被引量:40
2014年
面对日益复杂化和极端化的内部社会冲突,中国选择了不同于法律吸纳和刚性压制的方式,而是通过柔性的调解机制来主动疏导社会矛盾。这种社会治理方式在劳动争议处置领域中展现出其创新性和有效性。尤其是2006年以来国家推动的大调解模式,通过工会内部的上下联动、法律援助促成和解、劳动仲裁加强庭外调解以及法院鼓励诉前联调等调解机制创新与整合,显著地提升了国家对劳动争议的调解能力。大调解的模式创新与有效运作反映出中国国家面对内部冲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制度弹性。中国的调解机制也正在成为比较治理研究谱系的一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新类型。
岳经纶庄文嘉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会冲突劳动争议
美国进步时代:变革社会中的社会政策创新被引量:4
2008年
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了许许多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实践。这一时期被称为进步时代。当时,美国社会正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急剧变革,各种社会问题丛生。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各种政治势力提出了不同的回应之策。寻求社会政策的回应来应对社会变化是当时进步主义改革者的重要选择。通过为社会变迁中的弱势群体——工人、妇女、家庭和儿童提供安全与保护,以此促进市场和社会稳定,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进步时代主要画面。进步主义运动并不是大规模的、全国协调的现象。当中包含了从地方到州再到全国层面的改革家所做出的努力。这些改革家相信,社会问题可以通过理性和同情得到解决。进步时代的社会政策创新反映出,精英的意志支配着对经济与社会弱势群体的资源分配,也支配着分配的可能与变数。进步主义的改革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位于改革最前沿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新兴阶层。
John Herrick岳经纶庄文嘉蒋苒
关键词:社会变迁社会政策
部门内财权集中控制中的权力关系与责任分配——来自某地级市工商局的调查
2009年
1999年中国的预算改革实际上是要建立一种"控制取向"的现代公共预算体制,推动财政收支的集中统一和预算监督。但是,目前许多预算外资金虽然已进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却仍然收支挂钩。这一改革过程涉及财政部门、征收部门和次一级征收单位三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与责任分配。对此,既有研究并没有提供较好的解释。为填补这一空白,笔者从2007年7—8月在我国东部某地级市的工商局进行了实地调研。研究发现,该工商局于2004年进行了一次财务改革,不仅实现了部门范围内的财权集中控制,也有助于财政部门建立起对收费收入的控制取向。但在财权集中的同时,组织间的责任关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调整。权力关系与责任分配相分离,使得改革并不能实现预期目标。
庄文嘉余琴
关键词:收费收入财务改革
中国地方人大机构经费拨款的影响因素--基于1994-2007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方人大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的地区性和功能性不均衡。根据1994至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所建立的动态模型以及系统广义矩(System GMM)估计方法考察各地人均人大经费拨款的影响因素发现,政治竞争、经济增长、行政国家重构与维持社会稳定四种理性共同塑造着地方人大的发展轨迹。多重理性的同时存在也决定了各地方对待人大机构的工具性态度,这也是地方人大发展呈现出地区性和功能性不均衡的根源。
庄文嘉
关键词:地方人大面板数据动态模型系统广义矩
政治嵌入,还是嵌入社会--2006-2009年地方人大经费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整体政治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革且缺乏中央自上而下推动的情况下,中国地方人大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的地区间和功能间的发展不均衡。既有研究一般认为这是地方人大政治嵌入的结果,即部分地方人大通过靠近地方权力中心和赢取地方党委的支持而不是争取自主性来换取机构扩权和地位提升。本文通过对2006年至2009年间地方人大经费支出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政治嵌入不仅没有带来机构扩权,反而抑制了地方人大的整体发展和代议性的发挥;在控制政治嵌入程度等因素后,社会力量的壮大和参与显著地提升了地方人大在监督和代议方面的经费支出。这些发现在概念上对主流的政治嵌入假说提出挑战,在理论上也认为地方人大的发展应被视为政治现代化乃至民主化的构成性部分而不是纯粹的官僚扩权,在经验上则探讨了地方人大在未来与社会力量共生发展的可能性。
庄文嘉岳经纶
关键词:地方人大面板数据社会力量
从法庭走向街头--“大调解”何以将工人维权行动挤出制度化渠道被引量:22
2014年
转型期中国大规模的劳动立法和多次司法改革,鼓励维权工人寻求司法救济以获得更公正的劳动争议处置。然而,2010年以来国家推动的"大调解"运动强调将社会冲突交由基层组织和非司法机构进行调解,导致劳动争议处置过程的"去司法化"和处置结果的种种不公。结果,工人"准司法化"的维权观和国家"去司法化"的维稳观形成张力,产生了"挤出效应":制度内维权经历(包括向劳动监察投诉举报或提出过劳动仲裁诉讼)通过降低工人对调解者公正性的认知,间接地降低了工人对制度内维权渠道的偏好而提升了他们对制度外维权渠道的偏好。
庄文嘉岳经纶
关键词:劳动争议大调解维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